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刊
中国医刊

陈贤义

月刊

1008-1070

cjournalofmed@sohu.com

010-59787215

100021

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世界医药图书大厦B座)

中国医刊/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医刊》创刊于1951年,系卫生部主管、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综合医药卫生专业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医刊》以刊登专家撰写的、解决多学科共性问题和各学科交叉问题的综述性文章为主,主要介绍国内外最新的医学进展和诊疗规范,更新临床医生的知识和观念,同时仍密切结合临床,指导临床实践,使读者看得懂、用得上,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主要栏目有:述评、著名专家论疾病、专家论坛、专题笔谈、综述、世界名刊之窗、疑难病案讨论、继续教育园地、学术争鸣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比较

    刘晓丹李磊周峰崔洪尊...
    276-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传统开放切除术、彩超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术与微波消融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一集团军医院收治的139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开放组(采用传统开放切除术治疗,63例)、旋切组(采用彩超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治疗,46例)和消融组(采用微波消融术治疗,30例)。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及乳腺美观效果的差异。结果 消融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24、48、72 h的疼痛程度均低于旋切组和开放组,且旋切组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组、旋切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放组,乳房美观效果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消融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乳房美观效果与旋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开放切除术及旋切术相比,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疼痛轻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良好的乳腺美观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乳腺良性肿瘤微创治疗旋切治疗消融治疗

    利伐沙班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及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曲泓宇李永欣郭明金
    280-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4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在组间基线特征可比的原则上,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取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术后口服拜阿司匹灵(100 mg/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术后联合利伐沙班(5 mg/d)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MD)、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MD)、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足背动脉内径、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峰值)的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74%)明显高于对照组(7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MD、FMD、NO、E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NMD、FMD、NO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而E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足背动脉内径、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足背动脉内径及血流量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而血流速度峰值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伐沙班联合支架植入可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利伐沙班支架植入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内皮功能血流动力学

    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在烧伤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中的应用效果

    杨惠茹刘永飞李侃张琰...
    284-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在烧伤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04例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组间基线特征可比的原则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26例。A组患者术后采用2 μg/kg舒芬太尼PCIA,B组患者术后采用0。75 mg/kg艾司氯胺酮+1。5 μg/kg舒芬太尼PCIA,C组患者术后采用1。0 mg/kg艾司氯胺酮+1。5 μg/kg舒芬太尼PCIA,D组患者术后采用1。5 mg/kg艾司氯胺酮+1。5 μg/kg舒芬太尼PCIA。比较分析四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手术前后的应激反应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s)]、手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SB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术后48 h的镇静效果,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术后12、24、48 h,B组、C组、D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C组、D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B组、C组、D组患者的NE、COR、AOPPs水平均低于A组,且D组低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D组患者的SOD水平均高于A组,且D组高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B组、C组、D组患者的SBP、HR均低于A组,MAP、镇静良好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C组、D组患者的SBP、HR、MAP、镇静良好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均可显著减轻烧伤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增强镇静效果,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水平,其中1。5 mg/kg艾司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更能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且安全性良好。

    烧伤艾司氯胺酮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

    CXCL5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黄丛改刘清郑树涛刘涛...
    289-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C-X-C趋化因子5(CXCL5)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ESCC患者74例,采用免疫组化经典EnVision法检测经手术切除的ESCC组织和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CXCL5表达的差异,分析ESCC组织中CXCL5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CXCL5在E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85。1%)显著高于癌旁正常食管组织(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CC组织中CXCL5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及神经侵犯均无关(P>0。05),而与肿瘤部位、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脉管瘤栓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生物信息分析显示CXCL5高表达与ESCC的预后不良相关(P<0。05)。结论 ESCC组织中CXCL5表达上调,CXCL5高表达与ESCC转移和预后不良相关。

    C-X-C趋化因子5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意义病理特征

    儿童结直肠息肉临床特征分析

    廖伟伟马昕宫幼喆宁慧娟...
    293-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息肉切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经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结直肠息肉的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将患儿进一步按年龄分为婴幼儿组(<3岁)、学龄前儿童组(3~6岁)、学龄期儿童组(>6岁),比较不同年龄组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78例患儿中,男168例,女110例;年龄10月龄至15岁,平均(4。7±3。0)岁,婴幼儿组、学龄前儿童组、学龄期儿童组分别有70、144、64例;主要症状为便血(93。9%,261/278)、腹痛(10。4%,29/278)、腹泻(1。4%,4/278);68例(24。5%,68/278)患儿内镜下可见结肠炎改变;4例合并贫血,包括1例重度贫血、1例中度贫血、2例轻度贫血;3例并发肠套叠;以单发息肉为主(95。0%,264/278),2个息肉者3例,3个及以上息肉者11例;息肉位于直肠119例、乙状结肠101例、降结肠20例、横结肠25例、升结肠3例,另有10例儿童的息肉分布在多个肠段。病理分型显示幼年性息肉266例,腺瘤性息肉3例,炎性息肉8例,增生性息肉1例。黑斑息肉综合征5例,基因检测提示STK11杂合突变3例,STK11基因exon1-9杂合缺失2例。有1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基因检测提示APC基因截短性变异。内镜切除方式以圈套器切除术和内镜黏膜切除术为主。有11例发生并发症,包括5例出血,6例腹痛,经治疗后均痊愈,无消化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学龄期儿童组中男性患儿、息肉位于多个肠段、多发息肉比例最高,学龄前儿童组中腹痛发生率最高,婴幼儿组中便血和内镜下可见结肠炎改变的发生率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息肉高发于学龄前儿童,以幼年性息肉为主。结肠镜检查在明确诊断的同时可进行内镜下切除,安全有效。

    儿童结直肠息肉结肠镜

    羟考酮复合瑞马唑仑监护下麻醉管理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杨旺燕李雷任海强郝文...
    300-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羟考酮复合瑞马唑仑监护下麻醉管理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于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进行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的6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组间基线特征可比的原则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舒芬太尼复合瑞马唑仑)和观察组(给予羟考酮复合瑞马唑仑),每组34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T0)、取俯卧位后(T1)、手术开始时(T2)、椎管减压时(T3)、手术结束时(T4)的生命体征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脑电双频指数(BIS)。比较分析两组的苏醒情况以及满意度评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0、T1、T2、T3、T4时刻,两组患者的MAP、HR、BI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刻,观察组患者的R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刻,观察组患者的Sp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苏醒时的改良警觉/镇静量表评分、苏醒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手术医师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呼吸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羟考酮复合瑞马唑仑监护下麻醉管理可改善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患者的生命体征,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且可明显降低呼吸抑制的发生率。

    羟考酮瑞马唑仑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监护下麻醉管理

    超声引导技术在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建立外周体外循环中的应用价值

    周荣胜张占琴朱皓阳毕阳...
    305-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技术在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经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及股动静脉解剖置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36例进行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置管过程中是否使用超声引导技术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给予传统方式置管,102例)和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技术辅助下置管,334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经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情况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股动静脉解剖置管的情况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穿刺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置管时间、穿刺困难发生率、误入颈内动脉发生率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股动静脉解剖置管的置管时间、解剖困难发生率、导管位置异常发生率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技术应用于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经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及股动静脉解剖置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中,能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减少导管位置异常、误入颈内动脉等并发症的发生。

    超声引导技术小切口微创心脏手术外周体外循环

    帕金森病患者出现冻结步态的危险因素分析

    周知于洪伟焦劲松谢晟...
    309-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出现冻结步态(FOG)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2年7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52例P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FOG将研究对象分为FOG组(合并FOG,14例)和非FOG组(未合并FOG,38例)。比较分析非FOG组与FOG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特征。比较分析非FOG组与FOG组患者的基底前脑功能连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PD患者出现FOG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FOG组患者的国际运动障碍学会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Ⅱ(MDS-UPDRS Ⅱ)评分高于非FO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eynert基底核(Ch4)与双侧中扣带回、中央前回及辅助运动区的功能连接低于非FOG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DS-UPDRS Ⅱ评分、Ch4功能连接是PD患者出现FOG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MDS-UPDRS Ⅱ评分升高、Ch4功能连接减弱为PD患者出现FOG的独立影响因素。

    帕金森病冻结步态功能连接危险因素

    妊娠期宫颈癌21例临床分析

    刘静杨丽珺李玉宏王玉东...
    314-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妊娠期宫颈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妊娠期宫颈癌的筛查、管理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的21例妊娠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妊娠结局。结果 妊娠期宫颈癌患者共21例,有7例患者在妊娠期反复阴道出血,就诊后发现宫颈肿物,或为菜花状,或为质硬肿物,表面毛糙,经阴道镜活检病理检查提示宫颈癌,其余14例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妊娠结局包括流产7例,早产9例,足月产5例。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宫颈腺癌2例,宫颈腺鳞癌4例,子宫内膜样腺癌1例,宫颈鳞癌14例。8例宫颈癌Ⅰa1期患者中,1例产后手术治疗,1例孕16周手术治疗后妊娠至足月,5例流产后手术治疗,1例剖宫产后手术治疗。1例宫颈癌Ⅰa2期患者产后手术治疗,1例宫颈癌Ⅰb1期患者孕9周手术治疗,1例宫颈癌Ⅰb2期患者孕8周手术治疗,1例宫颈癌Ⅰb3期患者孕34周剖宫产后手术治疗,1例宫颈癌Ⅱa1期患者产后手术联合放化疗治疗。3例宫颈癌Ⅱa2期患者中,1例孕期TC方案(紫杉醇+卡铂)化疗5次,剖宫产后手术治疗联合术后补充放疗;1例延迟孕周期待至剖宫产,剖宫产后手术治疗联合术后补充放疗;1例孕20周开始给予TC方案化疗两次,剖宫产后手术治疗。5例宫颈癌Ⅱb期患者中,均剖宫产后予以放化疗和/或手术治疗。随访至2023年1月,除流产3例及失访2例外,其余母婴状况均良好。结论 在妊娠期应及时完善宫颈癌筛查,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可延长妊娠期宫颈癌患者的孕周,减少母婴并发症,提升母婴存活质量。

    宫颈癌妊娠期诊疗妊娠结局

    桥本甲状腺炎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血清代谢特征的影响分析

    安艳华冯伟魏云马炳辰...
    319-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HT-PTC)的血清代谢特征。方法 选择2022年7月至2023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治疗的3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对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分为PTC组(21例)和HT-PTC组(16例),以同期进行健康体检且性别、年龄匹配的22名正常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基于平衡色谱-质谱系统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三组的血清代谢指纹谱,筛选出PTC组和HT-PTC组特异的血清差异代谢物并进行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TC组和HT-PTC组分别存在241种和300种血清差异代谢物,通过KEGG数据库分别富集到36条和45条不同的代谢通路。富集到的代谢通路涉及的差异代谢物为前列腺素E2、雄激素类、5'腺嘌呤核苷酸、褪黑激素等。结论 HT-PTC患者与PTC患者富集到的代谢通路涉及的血清差异代谢物主要为前列腺素E2、雄激素类、5'腺嘌呤核苷酸、褪黑激素等。HT-PTC具有特异性的代谢通路,在与PTC共同具有的代谢通路中,HT-PTC还存在独特的血清代谢物。

    甲状腺乳头状癌桥本甲状腺炎血清代谢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