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药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药科学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 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北京)医药科学研究院
中国医药科学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 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北京)医药科学研究院

詹洪春

半月刊

2095-0616

zgyykx400@163.com,zgyykx@vip.163.com

010-59694532,59694533

100124

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西里402号楼1004室

中国医药科学/Journal China Medicine and Pharmacy
查看更多>>《中国医药科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医药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刊号:CN 11-6006/R,国际刊号:ISSN 2095-0616,邮发代号:82-519。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为本刊亲笔题写刊名;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名誉会长何鲁丽为本刊题词:“办好中国医药科学杂志,促进医药科技创新与交流”。《中国医药科学》杂志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建立了由桑国卫副委员长出任名誉主任,全国人大常委、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出任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张大宁,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卫生法学会会长孙隆椿,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医院协会会长曹荣桂,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会长彭玉出任副主任, 60多位医药卫生主管部门、行业学(协)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领导和30 多位 “两院”院士、首届“国医大师”出任顾问的顾问委员会;同时还建立了由1000多位医药科研、医药教育、临床医护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出任编委、审稿专家的编委会和专家指导委员会。《中国医药科学》立足医药科研、教育和临床研究前沿,面向海内外医药卫生界及相关行业,及时、准确地宣传我国发展医药卫生事业的政策与法规,客观、全面地报道医药卫生科研进展和行业发展动态,积极、快速地发布国内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的新思路、新理论、新观点、新发现、新技术、新成果、新方法、新措施、新经验等原创论文,全方位、高密度、大容量地传递医药科研资讯,广泛而深入地促进中外医药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潘锋
    1-3页

    手术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微血管侵犯的发生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杨继林尹泽新张文坚崔理锋...
    4-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微血管侵犯(MVI)的发生及与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之间的联系。方法 收集从 2015年 7 月至 2022 年 6 月共 1633 例(深圳市人民医院 305 例、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591 例、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578 例、中山市人民医院 159 例)行手术治疗的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明确HCC患者预后以及MVI的共同独立影响因素并探究MVI在各个影响因素不同分组中的发生率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ROC曲线显示相比其他预后因素,MVI与患者预后关系最密切。研究显示甲胎蛋白(AFP)、肝硬化、肿瘤直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LMR)是MVI和HCC患者预后的共同影响因素。分组后发现肝硬化、AFP阳性(AFP≥20 ng/ml)、肿瘤直径>50 mm、LMR≤3。4 的患者中MVI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患者,并且四组中MVI阳性患者均表现出更高的早期复发率以及病死率(P<0。05)。结论 通过预后因素可以有效预测HCC患者肝切除术后MVI的发生以及MVI与预后之间的联系。

    微血管侵犯肝细胞癌肝切除术预后因子

    新型镁合金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学特性影响的体外研究

    刘小荣杨国清梁文强张玉娟...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镁合金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实验组(新型镁合金)及对照组(不含新型镁合金),各设 3 个复孔,分别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增殖实验、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实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实验、抗生素抑菌实验,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细菌增殖实验结果显示,在同一时间点不同浓度实验组OD值比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时间点相同浓度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OD值明显更低(P<0。05);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相同浓度实验组与对照组OD值之差逐渐上升(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凝集颗粒较小,且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凝集颗粒逐渐变小。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β溶血环较小,且随着培养时间延长,β溶血环逐渐减小,而且培养 7 d后,β溶血环消失。抗生素抑菌环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所有抗生素在第1、3、5、7天抑菌环直径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镁合金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增殖的能力,同时,对其血浆凝固酶、溶血素及抗生素抑菌特性也有影响。

    镁合金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学特性生物膜

    HPLC法测定蒙药沙蓬茎、叶、花中槲皮素和异鼠李素的含量

    乌雅汉莫日根呼和额尔敦呼...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蒙药沙蓬茎、叶、花中槲皮素和异鼠李素的含量,分析槲皮素和异鼠李素在沙蓬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槲皮素和异鼠李素的含量。结果 槲皮素和异鼠李素分别在 0。0107~0。5336 μg、0。0421~2。1038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分别为100。06%、102。59%,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 1。52%、1。67%(n=6),沙蓬茎、叶、花中槲皮素和异鼠李素的总量依次为叶>花>茎。结论 该方法精密度高,分离度好,可用于蒙药沙蓬茎、叶、花中槲皮素和异鼠李素的含量测定。

    蒙药沙蓬茎、叶、花异鼠李素槲皮素高效液相色谱法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健脾温阳方治疗原发性早泄的作用机制

    陈文铄洪志明陈子龙韦一...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健脾温阳方治疗原发性早泄(PPE)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药分子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平台采集健脾温阳方中所有药物的化学活性成分,包括对应的主要目标靶点;使用在Genecards数据库、Drugbank数据库采集PPE的有关作用目标靶点;将有效成分靶点和病痛靶点取交集,获取和有效成分和病痛相联系的交集靶点,绘制韦恩图;使用Cytoscape软件将交集最终结果绘图设计成"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分布图;使用STRING数据库绘制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布图;使用注释、可视化和集成发现的数据库(DAVID)展开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研究分析。结果 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健脾温阳方治疗PPE的关键化学成分为槲皮素,靶点基因为Jun、MAPK3、MAPK1、ESR1、FOS等,关键通路是PI3K-Akt信号通路和cAMP信号通路。结论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健脾温阳方在PPE治疗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机制和共同作用靶点等,为揭示其化学活性有效成分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网络药理学健脾温阳方原发性早泄作用机制

    探讨PD-1抑制剂联合艾坦在三阴性乳腺癌小鼠模型中的应答差异

    王珏王睿张程徐忠玲...
    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 1(PD-1)抑制剂联合艾坦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小鼠模型中的应答差异。方法 采用 4T1 细胞建立TNBC小鼠模型,32 只成瘤后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PD-1 抑制剂组、艾坦组和联合组,每组各 8 只。记录并计算各组小鼠肿瘤体积和抑瘤率,检测血清及肿瘤细胞中程序性死亡-配体 1(PD-L1)表达情况。结果 造模后 7、14、21、28 d,模型组小鼠瘤体体积明显高于PD-1 抑制剂组、艾坦组和联合组小鼠瘤体体积(P<0。05)。模型组小鼠造模后 7~14 d瘤体体积快速增长,其余各组瘤体体积明显受到抑制。联合组小鼠瘤体明显小于PD-1 抑制剂组、艾坦组(P<0。05)。造模后 28 d,联合组抑瘤率明显高于PD-1 抑制剂组、艾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1 抑制剂组和联合组血清PD-L1 和肿瘤阳性率明显高于模型组和艾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1 抑制剂组和联合组血清PD-L1 和肿瘤PD-L1 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1 抑制剂联合艾坦在TNBC治疗中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

    程序性死亡受体1三阴性乳腺癌艾坦小鼠

    蛇伤胶囊对竹叶青蛇伤兔血小板活化功能影响的研究

    邵丹吴晖梁志奇吴丹...
    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蛇伤胶囊对竹叶青蛇伤兔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 24 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蛇伤胶囊组,每组各 8 只,雌雄各半,根据前期研究方法模型组和蛇伤胶囊组以兔耳缘静脉注射 0。75 mg/kg竹叶青蛇毒液建立竹叶青蛇伤兔模型,正常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 6 h后予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 10 ml/(kg·d)生理盐水灌胃,蛇伤胶囊组予 10 ml/(kg·d)蛇伤胶囊所配药液灌胃。以上 3 组连续灌胃 1 周后兔耳缘静脉采血 5 ml,血小板分离提取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qPCR)检测各组血小板活化指标αⅡb整合素(CD41)、整合素β链Ⅲ(CD61)、血小板P选择素(CD62P)、溶酶体颗粒膜糖蛋白(CD63)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水平。分析比较各组血小板活化指标CD41、CD61、CD62P、CD63 mRNA表达及GPⅡb/Ⅲa水平差异。结果 各组血小板细胞CD41、CD61、CD62P、CD63 mRNA表达及GPⅡb/Ⅲa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组间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D41、CD61、CD62P、CD63 mRNA表达及GPⅡb/Ⅲa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蛇伤胶囊组CD41、CD61、CD62P、CD63 mRNA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GPⅡb/Ⅲa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蛇伤胶囊组CD41、CD61、CD62P、CD63 mRNA表达显著增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GPⅡb/Ⅲa水平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竹叶青蛇伤时血小板活化功能受抑制,蛇伤胶囊可通过提高CD41、CD61、CD62P、CD63、GPⅡb/Ⅲa水平,减轻血小板活化功能抑制,改善血小板活化功能。

    竹叶青蛇蛇伤胶囊模型建立血小板活化凝血障碍

    基于"无湿不成泻"探讨化湿法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陶瑞雪张琪刘凯何美萍...
    3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慢性功能性肠病变。其以反复发作、病程长、无器质性病变、精神心理因素突出为特征,中医属"泄泻""腹痛"等范畴。《医宗必读》云:"无湿不成泻",提示本病以湿浊为主要病理因素,化湿法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方法。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是IBS-D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特征,化湿中药及复方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稳态。本文基于"无湿不成泻"的病理核心,探讨化湿法调节肠道菌群治疗IBS-D的中医病机,为中医药干预IBS-D相关研究及临床提供理论参考。

    化湿法肠道菌群泄泻肠易激综合征

    中医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王月陆芝梅李蕾吕碧君...
    35-3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与肠道免疫相关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巨噬细胞是一种固有免疫细胞,在肠道免疫屏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外界的刺激下巨噬细胞能迅速诱导,从而在机体中发挥促炎和抑炎作用。巨噬细胞极化在UC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西医治疗手段长期治疗UC时伴随着明显的副作用,且预后效果欠佳。临床治疗中发现,中医诊治该疾病具有疗效高且副作用小的优势,但是中医治疗该疾病的作用机制并不明确,所以本文从中医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缓解UC的角度出发,探究UC与巨噬细胞极化之间的联系,阐明中医治疗UC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从而缓解肠道炎症和修复肠黏膜屏障。

    中医溃疡性结肠炎固有免疫巨噬细胞极化

    丙酮酸激酶M2型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

    徐江莉宋新宇郑红艳熊晓琦...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肺癌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病死原因之一,其中,非小细肺癌(NSCLC)占所有肺癌的 85%。丙酮酸激酶(PK)是糖代谢中的关键酶,调控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向丙酮酸转化速率,存在四种亚型,其中丙酮酸激酶M2 型(PKM2)主要存在于具有高合成代谢要求的高增殖细胞,尤其是肿瘤和胚胎组织中。PKM2 可以调控肿瘤细胞的有氧糖酵解过程,并能转移至细胞核内参与调控多种促癌因子的表达。PI3K/AKT信号通路在细胞生长、增殖、分化、生存和代谢等多个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KM2 可以通过与PI3K/AKT通路的相互作用参与NSCLC的发生、发展。本文针对PKM2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作用及其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丙酮酸激酶M2型非小细胞肺癌能量代谢AKT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