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中医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中医药杂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佘靖

月刊

1673-1727

64216650@163.com

010-64216650

100029

北京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4号

中华中医药杂志/Journal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自身免疫性胃炎与多灶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比较

    刘景宇赵晓琳郭哲宇周斌...
    4976-4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自身免疫性胃炎与多灶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差异,为自身免疫性胃炎中医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112例,采集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证候,确立中医证候分型,与本课题组既往252例多灶萎缩性胃炎证型分布研究比较,对中医证型相关性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自身免疫性胃炎与多灶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均以脾胃虚弱证最多,其中自身免疫性胃炎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分布多于多灶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分布少于多灶萎缩性胃炎,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肝胃气滞证与自身免疫性胃炎呈正相关(P<0.05),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与自身免疫性胃炎呈负相关(P<0.05).结论:区别于多灶萎缩性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分布较多,肝胃气滞与自身免疫性胃炎呈正相关关系,临床诊疗中更应重视肝这一病位因素及肝郁在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自身免疫性胃炎多灶萎缩性胃炎证型分布证型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医证型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核心症状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樊佳溶王子涵代天顾张高钰...
    4979-4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核心症状集,探讨核心症状集与理化指标、量表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提取患者的核心症状集,以二元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核心症状集与理化指标、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结合系统聚类结果及中医理论,将症状分为7类,其中肝肾阴虚夹痰瘀型症状集出现频率最多(54.26%,1 083/1 996),判定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核心症状集.与非核心症状组比较,核心症状组患者年龄较高,女性占比更多,肌酐值较低,焦虑自评表与抑郁自评表(SD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高血压症状积分、头痛评分较高,入院舒张压及24h平均舒张压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年龄、高血压症状积分、头痛评分、SDS评分的回归系数>0,OR值>1(P<0.05,P<0.01),四者联合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AUC=0.865),可较好区分患者是否为核心症状集状态.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健忘、耳鸣、眩晕、急躁易怒、腰膝酸软等肝肾阴虚夹痰瘀证相关表现为核心症状集.年龄、高血压症状积分、头痛评分、SDS评分较高是诊断核心症状集的危险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核心症状集肝肾阴虚夹痰瘀证聚类分析Logistic回归

    基于临床调查的咳嗽变异性哮喘证候要素组合规律及基础证分析

    李慧茹杨江杨昆刘元元...
    4986-4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CVA)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及组合规律,归纳出便于疾病辨证的基础证及其特征.方法: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月31日纳入6家不同地区医院门诊的CVA患者459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中医四诊信息等,采用频数、构成比统计描述,关联规则分析,隐结构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结果:得到痰、阴虚、风等16种病性证素和肺、表、脾等7种病位证素.证素组合形式中以三证素组合最多(106例,24.7%),单一证素最少(39例,9.1%).单一病性证素与病位证素组合中,痰、风的出现频次最高,其作用靶点主要在肺、表.通过3种统计方法相互参考,同时满足两个及以上条件确定CVA基础证,分别是肺气虚证、肺阴虚证、痰湿证、痰热证、风邪犯肺证.结论:CVA患者最主要的病性证素是痰、阴虚、风、气虚,其主要病位在于肺、表.CVA病理因素错综复杂,一般为病位证素与多个病性证素相互结合而致病.肺气虚证、肺阴虚证、痰湿证、痰热证、风邪犯肺证可能为CVA的基础证.

    咳嗽变异性哮喘证候要素基础证组合规律临床调查

    467例糖尿病肾脏病Ⅲ~Ⅳ期患者湿浊证证候分布规律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宿家铭胡济源李思成郭燕...
    4993-4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肾脏病(DKD)Ⅲ~Ⅳ期患者的湿浊证证候分布规律,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通过临床横断面调查研究,采集467例符合纳入标准的DKD Ⅲ~Ⅳ期患者的中医证候、一般资料、病史资料、检查指标、兼夹虚性证候比例、积分,采用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DKD湿浊证证候分布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湿浊证患者占DKD总数的56.7%,其中DKD Ⅳ期患者的湿浊证比例显著高于DKD Ⅲ期患者(P<0.05),且湿浊证候积分相对更高(P<0.05).与非湿浊证组比较,湿浊证组合并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病史、高尿酸血症病史的比例更高(P<0.05),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钾(K)、磷(P)、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甘油三酯(TG)、尿蛋白(PRO)、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ACR)水平更高(P<0.05),而血红蛋白(HGB)、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更低(P<0.05),且兼夹虚性证候比例和证候积分更高(P<0.05);相关性分析中DKD患者湿浊证候积分与2型糖尿病病程、P、Scr、BUN、UA、PRO、ACR、24小时尿蛋白总量(24h-UTP)、气虚证候积分、阳虚证候积分呈正相关(P<0.05),与HGB、白蛋白(ALB)、eGFR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Scr、UA、气虚证候积分、阳虚证候积分与DKD湿浊证呈正相关(P<0.05),eGFR与DKD湿浊证呈负相关(P<0.05).结论:湿浊证是普遍存在于DKD患者中的标实证型,一定程度上促进疾病进展,而P、Scr、UA等代谢产物蓄积可能是DKD湿浊证临床客观化指标.

    糖尿病肾脏病湿浊证分布规律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

    基于访谈法提取并分析内风证患者口述症状

    任立松于莉张会永陈智慧...
    4998-50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挖掘内风证患者口述症状,结合内风证诊断标准对比分析,同时归纳其对患者生活、工作的影响,为优化临床问诊及内风证疗效评价量表构建提供参考.方法:参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2部分:证候》《中医内科学》等中内风证内容进行访谈提纲构建,通过目的抽样法采集病例,运用深度访谈法挖掘患者口述症状.结果:共访谈患者30例,其中预访谈4例,正式访谈26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患者中频数较多的症状包含头晕(23例)、肢体麻木(20例)、肢体颤动(17例)、耳鸣(16例)、头胀或头痛(15例)、行走不稳(15例)、言语謇涩(10例)等.结论:内风证患者的口述症状繁多复杂,易因生活质量下降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可结合现行国家标准,为问诊及量表构建提供参考.

    内风肝风肝风内动访谈法患者报告结局症状

    基于因痹致痿病机解析张子和治疗痹、痿医案

    陈文康邹和德张颖赵家有...
    5002-50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痹的本质为不通,痿的本质为功能下降,强调痹、痿属病机概念,根据痹、痿相关性凝练提出"因痹致痿"病机及通痹治痿法.以该病机治法为视角解析张子和治疗痹、痿医案,认为汗、吐、下攻邪三法具有以攻为补、寓补于通特点.汗、吐、下攻邪三法祛邪通痹,流通气血治痿.三法是通痹的手段,通痹是三法的直接作用,治痿是三法的根本目的,结合张子和四则治疗痹、痿医案,具体阐释祛邪通痹治痿:骨痹致痿,汗法熨蒸散外邪阻滞,针药并用祛内传寒湿;风寒湿痹致痿,下法汗法次第并用,祛邪通痹;水痹致痿,峻下泄水,淡渗利水,峻缓结合,祛邪通痹治痿;痿病日久,痿、痹并存,仍可以通为补,通泻阳明.

    张子和医案解析通痹治痿

    《张氏医通》的学术传承特点

    吴锦飞许二平
    5005-50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氏医通》以"千古名贤至论,统叙一堂;八方风气之疾,汇通一脉"立旨,可知其学术传承自千百年来的中医古圣先贤.文章论病举例多摘取《张氏医通》中治疗脾胃病部分,论述其典型的中医传承特色,一窥中医古传承之眼目,给现代中医学人以启示,为中医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思路.《张氏医通》论理偏重于《黄帝内经》《金匮要略》,选方独钟意于《千金方》,又能兼通各家,注重平脉辨证,断病处方用药出神入化,辨证方法遵张仲景病脉证并治.

    《张氏医通》张璐中医传承脾胃病

    "肺主通调水道"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三方"的理论指导

    张敬升赵荣华刘进娜
    5009-50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肺主通调水道"是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也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临床处方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归纳中医专家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机认识,对"肺主通调水道"的条文认识,分析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效的清肺排毒汤、宣肺败毒方和化湿败毒方三方的药物组成和方解,进而为理解"肺主通调水道"提供新的思考视角,以加深中医理论内涵研究并能对临床进行理论指导.

    通调水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清肺排毒汤宣肺败毒方化湿败毒方中医理论

    基于"阴平阳秘"范式的沈氏女科"加一味"用药法研究

    尉万春张志明伍国强李成卫...
    5012-5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氏女科第十九代传人沈绍功教授临证常用以"阴平阳秘"为范式的"调平"用药法,即"加一味"策略."加一味"用药法基于辨证论治法则,在均衡五脏、防范风险、提升疗效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文章借助人体的"阴平阳秘"生理范式,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反向"加一味"调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全程"加一味"顾护正气;"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加一味"疏利和间治并举三个方面系统阐释沈氏女科"加一味"用药法的内涵及方法,为拓展中医药临证辨治方法论拓宽思路.

    阴平阳秘沈氏女科加一味调平

    基于时间医学探究《脾胃论》择时服药方法

    曾阳邱华安刘侃黄萍...
    5015-5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时间医学源远流长,贯穿中医药的发展过程,其中择时服药原则对临床用药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择时服药以"天人相应"为自然基础,"因时制宜"为治疗常法,"舍时从证"为治疗变法,将时间节律融入疾病治疗中,旨在提高临床疗效.《脾胃论》为李东垣之思想集大成者,书中多处体现择时服药原则,如五更服、空心服、食前服、食远服等,对后世影响深远.故文章以中医时间医学为基础,归纳总结《脾胃论》中涉及服药时间的原文,探究疾病择时服药方法,希冀为临床用药提供帮助.

    时间医学《脾胃论》择时服药因时制宜天人相应舍时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