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温海

双月刊

1672-0709

chzhbjb01@163.com

022-27283090

300120

天津市红桥区北马路354号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venerology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天津市长征医院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刊,于2002年12月创刊,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白癜风发病过程的关键基因和通路

    孙靓杨莹莹毛康琳马亚梅...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寻找白癜风致病过程差异表达的基因,分析其功能,预测白癜风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 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Gene database的获取GSE75819基因芯片数据集,以P<0.05及| log FC |>1.5筛选差异基因(DEGs),通过用于注释、可视化和集成发现的数据库(DAVID)官方平台,对差异基因进行人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EGG)的生物功能富集分析,同时在基因/蛋白质互相作用检索分析工具(STRING)官方平台分析建立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用Cytoscape软件分析有意义的集簇模块并对其进行基因功能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共筛选到13个上调基因和210个下调基因,对DEGs进行生物功能富集分析得到其生物途径、分子功能、细胞成分以及信号通路富集结果,从PPI网络图分析得到MRPL13、SNRPG等前10个核心基因及前7个有意义的模块,筛选第1个模块中RPL17、RPL34、RPL31等前10个枢纽基因,并富集分析出其基因功能及参与的信号通路.结论 MRPL13、SNRPG等基因可能参与白癜风的致病过程,RPL17等基因可能通过核糖体通路参与白癜风的发病机制.筛选核心基因、对其功能和作用通路富集分析为白癜风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白癜风发病机制生物信息学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GLUD1在恶性黑色素瘤及非黑色素瘤皮肤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刘婉雯郭美亮庄昊俊邓辉...
    10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谷氨酸脱氢酶1(GLUD1)在正常皮肤、光线性角化病(AK)、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基底细胞癌(BCC)、皮内痣及恶性黑色素瘤(MM)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技术(SABC法)检测30例AK、30例BCC、30例cSCC与3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GLUD1的表达情况;采用相同方法比较30例皮内痣与30例MM组织标本中GLUD1的表达差异.结果 GLUD1在cSCC组、BCC组和AK组中阳性细胞率分别为(40.73±3.50)%、(33.11±2.90)%和(29.68±4.08)%,均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16.37±2.14)%,其中cSCC组中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AK组及BCC组.GLUD1在MM组中阳性细胞率显著高于皮内痣组[(48.43±4.66)%比(19.64±2.45)%].GLUD1在正常皮肤、AK、BCC和cSCC组织中染色强阳性率分别为0.00%(0/30)、13.33%(4/30)、3.33%(1/30)和26.67%(8/30),cSCC组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 GLUD1在皮内痣组和MM组的染色强阳性率分别为0.00%(0/30)和50.00%(1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LUD1的高表达可能与AK、BCC、cSCC和MM的发病相关.

    谷氨酸脱氢酶1恶性黑色素瘤非黑色素瘤皮肤癌

    雪松醇抑制二氢睾酮诱导胎鼠真皮成纤维细胞雄激素受体活化

    李潇董炳琦乐悦廖志锴...
    10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雪松醇对体外培养胎鼠真皮成纤维细胞二氢睾酮(DHT)诱导雄激素受体(AR)活化的抑制作用.方法 分离第18.5天(E18.5)C57BU6J胎鼠真皮,建立原代胎鼠真皮成纤维细胞培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胎鼠成纤维细胞凝集生长;用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和荧光染色技术检测胎鼠成纤维细胞的ALP活性和CD133表达.将指数生长期胎鼠真皮成纤维细胞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DHT组、雪松醇组和雪松醇+DHT联合处理组.不同浓度(0~300 mol/L)雪松醇和DHT处理细胞48 h后,用细胞计算试剂盒(CCK8)测定细胞存活率;用免疫荧光法、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各组AR及其共激活因子四个半LIM结构域2(FHL2)的表达水平和AR核定位;用ALP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ALP活性变化.结果 30 μmol/L DHT处理胎鼠真皮成纤维细胞,48 h后观察到AR主要分布在细胞核,胞核/胞质荧光强度比值为(3.39±0.04)/高倍镜视野(HPF).然而,雪松醇+DHT联合处理组胎鼠真皮成纤维细胞AR着色分布在胞浆和胞核,胞核/胞浆荧光强度比值为(1.24±0.02)/HPF,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雪松醇可抑制DHT诱导的AR核转位;此外,笔者还观察到,DHT可以下调ALP表达并上调AR共激活因子FHL2的表达,而雪松醇可以逆转DHT对成纤维细胞的作用.结论 雪松醇除阻止DHT诱导AR核转位以外,还能抑制共激活因子FHL2的表达,双靶点下调DHT-AR信号活性.外用雪松醇治疗雄激素源性脱发(AGA)值得进一步研究.

    雪松醇雄激素受体核转位真皮乳头细胞雄激素源性脱发

    投稿须知

    113页

    复方黄柏液联合磺胺嘧啶银乳膏对烧伤合并多重耐药菌创面感染患者创面愈合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张建伟王超杨凯宋明辉...
    11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复方黄柏液联合磺胺嘧啶银乳膏对烧伤合并多重耐药菌(MDROS)创面感染患者创面愈合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86例烧伤合并MDROS创面感染患者,采用数字奇偶法分为对照组(给予磺胺嘧啶银乳膏治疗)和观察组(给予复方黄柏液联合磺胺嘧啶银乳膏治疗),每组各43例.比较2组患者创面中医症状评分、创面面积、创面愈合率、炎性因子[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主症、次症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创面面积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PCT和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感染病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05).结论 烧伤合并MDROS创面感染患者采用复方黄柏液、磺胺嘧啶银乳膏联合治疗有利于促进创面愈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控制创面细菌感染,缓解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

    烧伤多重耐药菌创面感染复方黄柏液磺胺嘧啶银乳膏创面愈合炎性因子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白芷调控自噬治疗色素沉着性疾病的物质基础

    潘意王畅杨志波黄盼...
    118-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白芷有效成分靶基因及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分析白芷有效活性成分的靶基因;从综合数据库GeneCards中获取与黑色素相关的疾病靶基因,从芯片GSE114445中筛选色素沉着性疾病相关基因,取交集后获得白芷有效活性成分靶基因中与色素沉着性疾病相关的基因;从自噬数据库筛选自噬相关基因,与白芷有效活性成分靶基因中和色素沉着性疾病相关基因取交集,获得白芷有效活性成分靶基因中与色素沉着性疾病和自噬相关的基因;通过Metascape在线分析白芷有效活性成分靶基因中与色素沉着性疾病和自噬相关的基因富集通路.结果 获得5 342个白芷药靶基因,其中有152个和色素沉着性疾病相关基因,9个与色素沉着性疾病和自噬相关的基因;白芷有效活性成分靶基因中与色素沉着性疾病和自噬相关的基因主要富集在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RAS)通路.结论 筛选出的9个白芷药靶基因中与色素沉着性疾病和自噬相关的基因主要在PI3K-Akt、MAPK、RAS通路富集.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白芷药效的物质基础,为阐明白芷促进黑色素降解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

    网络药理学白芷色素沉着性疾病自噬

    蒿秦化斑优化方治疗多形性日光疹的临床研究

    侯雨彤李冠汝张艺王思艺...
    12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多中心、双盲、安慰剂随机的研究方法对蒿秦化斑优化方治疗多形性日光疹(PLE)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依据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将126例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北京回民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多形性日光疹患者,采用2∶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84例口服蒿秦化斑优化方颗粒,对照组42例口服安慰剂.每周观察1次,连续观察4周后进行疗效评价.比较2组治疗前后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评分(红斑、丘疹、表皮剥脱、渗出/结痂、苔藓化和受累面积);中医主要临床证候评分(瘙痒、心烦、口渴、小便黄和大便干);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量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及安全性指标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愈显率(76.92%)及总有效率(94.87%)均较对照组提高(P<0.001);EASI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01),其中红斑、丘疹、受累面积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评分总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评分较对照组提高(P<0.05),DLQI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未出现异常,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口服蒿秦化斑优化方可有效改善PLE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及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蒿秦化斑优化方多形性日光疹多中心临床观察随机对照试验双盲安慰剂对照

    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嗜酸粒细胞相关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

    王甜雪李梦琳郭涛于研...
    128-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外周血及皮损组织中嗜酸粒细胞比例,皮损组织中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CCL11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纳入65例自2019年1月-2021年1月期间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皮肤科住院的BP患者,以及24例同一时间段在本院皮肤外科治疗的有医学美容需求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通过斯皮尔曼相关系数(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分析BP患者外周血和皮损组织嗜酸粒细胞、皮损组织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CCL11与BP疾病面积指数(BPDAI)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BP患者外周血和皮损组织嗜酸粒细胞、皮损组织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CCL11与BPDAI评分呈正相关(P<0.05);外周血和皮损组织嗜酸粒细胞、皮损组织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CCL11均与患者的红斑评分、水疱评分之间有相关性(P<0.05),与患者的损害评分、黏膜评分无相关性;BP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与患者的瘙痒评分有相关性(P<0.05).结论 BP患者外周血和皮损组织嗜酸粒细胞、皮损组织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CCL11与BPDAI评分之间存在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BP病情严重程度,且可推断其在BP的红斑、水疱形成机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此外,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升高可能与皮肤瘙痒形成机制有关.

    大疱性类天疱疮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CCL11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派特灵治疗尖锐湿疣的作用机制

    隋秀林徐晓彤魏淑相
    132-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外用派特灵治疗尖锐湿疣(CA)的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经研究表明派特灵是主要由金银花、苦参、白花蛇舌草、鸦胆子、五倍子、蛇床子和大青叶等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获取派特灵主要组成中药的活性成分与相应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得与CA相关的疾病靶点,取其基因与靶点交集制作韦恩图;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3.7.1软件共同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应用R语言下载安装Bioconductor数据库中的相关R包对交集得到的核心靶点进行相应的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 在TCMSP数据库共获取109个活性化合物,主要为β谷甾醇、鸦胆甙、槲皮素等,GeneCards数据库共获取疾病靶点74个,PPI网络分析显示共涉及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同期蛋白D1(CCND1)等15个核心蛋白,GO、KEGG富集分析显示派特灵可以通过各类癌症通路、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信号通路等多途径、多靶点作用于CA.结论 派特灵通过抗HPV病毒、调节免疫等方面达到治疗CA的目的.

    网络药理学:尖锐湿疣派特灵基因本体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分析

    皮肤病血毒丸治疗寻常痤疮湿热夹毒证的临床观察

    李红毅马万里林欢儿朱铭华...
    138-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皮肤病血毒丸治疗寻常痤疮湿热夹毒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对120例中度寻常痤疮患者给予皮肤病血毒丸单药治疗4周,疗程结束后随访4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皮损程度、生活质量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治疗4周后,患者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AGS)、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DLQI)、研究者整体评估(IGA)、Cardiff痤疮伤残指数(CADI)、中医证候评分均较基线降低(P<0.001);疗程结束后随访第4周患者GAGS、DLQI、IGA、CADI、中医证候评分持续降低,相比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皮肤病血毒丸治疗寻常痤疮湿热夹毒证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

    皮肤病血毒丸寻常痤疮湿热夹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