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赵伟

旬刊

1004-9290

cvate1632@vip.188.com cvatezbs@163.com

010-58556724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慧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6层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ournal 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一份综合性中文期刊,集政策指导性、学术理论性和应用服务于一身,是教育部指导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是服务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主要阵地,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战线上发行量最大的国家级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职教"走出去"的典型模式及其合理优化——基于一般社会系统理论的分析视角

    王屹史洪波
    3-1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职教"走出去"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基于一般社会系统理论的分析视角,以发起或牵头主体为依据分析当前我国职教"走出去"行动,表现出四种典型模式,即以政府为主导的委托服务模式、以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模式、以学校为主导的供给拉动模式、以行业为主导的统筹协调模式。立足一般社会系统理论的AGIL模型,四种典型模式面临着对合作国应答性不强、目标指引力不足、行动协同性不高、长效性机制不健全的现实困厄。基于此,应以制度建构为关键,通过提升背景性力量支撑、表达与整合利益诉求、厘清角色分工与定位、形塑共享性价值观念,对我国职教"走出去"典型模式进行合理优化。

    "一带一路"倡议职教"走出去"典型模式AGIL模型

    "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教育境外办学的基本逻辑、实践框架、面临困境和对策建议

    吴学敏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境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已取得初步成效。基于对22个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的调研,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教育境外办学的基本逻辑: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共建国家高度重视教育领域合作、国家战略要求开展职业教育境外办学、职业教育境外办学的内涵特征不断丰富、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总结了职业教育境外办学的实践路径:明晰办学定位、开展学历教育与培训、深化校企合作、明确管理职责、实行标准引领、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推广"技能+中文"学习模式。当前,职业教育境外办学面临诸多困境,包括办学资金可持续性投入、校企协同办学、教学质量控制、专业教师选派、克服文化差异、招生等。未来,"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教育境外办学需要持续夯实境外办学的资源投入,充分发挥"政校行企"主体功能,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积极性并着力打造境外办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带一路"境外办学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下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的实践类型与发展路径

    张慧波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是扩大职业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自2013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历经初步探索阶段、多元拓展阶段和高质量发展阶段,形成了助力国际人力资源开发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平台、服务企业"走出去"的应用科研与技术服务国际合作平台、促进民心相通的跨文化交流互鉴国际合作平台。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高质量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需要以专业群为基础,整合升级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合作平台;对接"走出去"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提升应用科研与技术服务平台效能;回应国际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需求,全面优化跨文化交流互鉴国际合作平台功能。

    "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人才培养应用科研与技术服务跨文化交流互鉴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角色使命与责任担当

    潘海生杨影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我国面对当前经济环境的精准把握和未来走势的深度考量,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然选择的战略取向。新质生产力在本质上仍属于生产力范畴,代表着生产力在质态上的跃升,其发展遵循着以科技创新突破为动力、以产业深度转型为载体、以人力资本跃升为关键的逻辑。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目标要求职业教育通过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夯实人才根基,通过立地式研发注入根本动力,通过强调面向产业办学形成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的格局。为此,职业教育需要从加强产教融合一体化统筹、积极培育"数字人才"、提升职业院校科技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着重发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职业教育力量。

    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角色使命责任担当

    新质生产力条件下技术技能人才能力培养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郭轶锋高珂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统一的体现。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将会对人力资源禀赋和劳动力结构带来显著的需求变迁,为技术技能人才能力培养带来新的挑战。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求劳动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对劳动者的学习能力、统筹能力、创新能力、人机协同能力等综合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为更好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诉求,职业教育需要在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重构教学内容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模式等关键环节推进改革,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能力素养

    教育与职业交织:职业教育发展的两大关键问题探讨

    谢莉花占梦君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进程中,对职业观和职业教育观的正确理解既是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之基,更是协调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关系走向的引领之要。基于对教育与职业关系的理解,深入分析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两个关键问题尤为必要:其一,职业是职业教育的目的还是手段;其二,普职关系应如何正确处理。对于这些基本问题的现实回答,需要树立广义和新职业主义的职业观、"类型+理念"的大职业教育观以及普职整合的职业教育课程观。

    教育职业职业教育普职关系普职融通

    走向职业技术教育学科自信的学术构建——兼评《职业教育学基础》的学科建设意义

    唐智彬任陈伟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学科建设回应丰富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发展,树立学科自信是职业技术教育学面临的重要任务,其中,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教材是基础。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在学科组织与人才培养、研究领域与学术范畴、学术共同体与学科文化以及跨学科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存在明显不足。从学科建设角度看,《职业教育学基础》在探索新时代职业教育概念和学术话语体系、服务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学术体系以及探索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等方面形成了宝贵经验。推动学科自信的学术构建,学科教材应善于将中国经验转换为普遍理论,实现从经验形态知识到原理形态知识的转换,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重点关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精神,体现时代总体格局、价值取向、整体节奏以及最新思潮等,充分尊重学术自身规律性,并通过增强教材的人才培养适应性,促成学术共同体,从而实现以教材建设奠定学科自信的学术构建。

    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学科自信《职业教育学基础》

    合法性参与:高职生有效技能形成的现实基础——基于8位高职实习生访谈数据的质性分析

    孙欣欣赵宝柱孙芳芳
    58-6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视角下,以华莱士社会研究逻辑模型为研究思路,探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实习生有效技能形成的初始基点问题。基于8名实习生的访谈数据,发现实习过程中学生被授予了不同的实习身份:被压制的"劳动力",旁观的"局外人"及"合法的参与者"。分析发现:物理嵌入及"权力"授予是个体获取"合法性"身份的基本条件,是高职生有效技能形成的现实基础之一。探究高职实习生"合法性"身份获取背后的影响机制发现,文凭管治主义对社会的"统治",技能形塑力量的配比失衡以及校企合作人文关怀的缺失,是造成高职生无法形成有效技能现实基础的重要影响因素。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校企合作高职学生有效技能

    智能算法技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逻辑、隐忧及消解策略

    时文龙谢青松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算法时代,智能算法技术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供了"硬核"支撑,基于"内容—过程—情境"的整合框架,分别对智能算法技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展开理论演绎。优质资源的精准供给增强了职业教育内容适应性;全周期过程性的追踪增强了职业教育过程适应性;具身认知的沉浸体验增强了职业教育情境适应性。而算法"茧房"、算法"黑箱"及算法"霸权"等技术异化困境的存在,构成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现实隐忧。因此,完成算法"茧房"突围,需要扩展职业教育对异质化内容的接触面;破除算法"黑箱"诅咒,需要强化职业教育过程中的数字化治理;推进算法"霸权"规制,需要提升职业教育情境中的主体自反性。

    智能算法技术职业教育适应性底层逻辑现实隐忧消解策略

    数字化转型视域下高职院校数据治理研究

    陈文沛何皓怡黄月英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职院校在数字化转型中产生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加强数据治理研究,有利于厘清高职院校各类数据的逻辑关系,优化数字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升职业教育决策科学性,持续升级现代化办学理念。当前,高职院校数据治理工作还存在治理责任不清晰、治理力度不充分、治理人员数字素养不高以及缺少充分的治理动力等问题。对此,从厘清治理人员权责、强化治理执行力度、积极开展数字素养培训工作以及落实激励措施等角度入手,探索通过数据治理优化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可行路径。

    高职院校数字化转型数据治理数字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