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赵伟

旬刊

1004-9290

cvate1632@vip.188.com cvatezbs@163.com

010-58556724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慧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6层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ournal 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一份综合性中文期刊,集政策指导性、学术理论性和应用服务于一身,是教育部指导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是服务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主要阵地,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战线上发行量最大的国家级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智能制造领域现场工程师数字技能培养的价值、要素及路径

    李巍闫利文赵文平
    3-1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改变了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的职业价值、职业环境,是现场工程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已成为国家规划的重点任务。通过分析近年来出台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对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高校教师进行数字技能方向访谈,解析出数字技能的构成要素、建构要素、结构要素。以建构要素为顺序、构成要素为元素,对链式、层化、网状三种类型数字技能进行了数字技能结构分析。以此三种结构模型提出了突出底层数据驱动技能为培养主旨,构建分层次分专业结构化培养机制及构建混合式人才培养梯队的应对培养策略。

    职业教育智能制造领域现场工程师数字技能技能培养价值要素路径

    智能制造新应用场景下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

    徐兰梅阳寒王志明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科技革命和新型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制造业涌现出数字孪生、数字设计、智能检测,人机协同等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应用场景。新场景带来人才需求变革,能扎根生产一线、并创造性解决技术应用问题的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成为制约广大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的关键。现阶段职业教育在培养现场工程师的过程中,存在协同育人平台不完善、课程体系亟待重构一体化育人全过程等现实困境。因此,通过重新梳理产业链—岗位链—流程链—能力链—专业链—课程链的链接逻辑,依照产业需求导向、项目任务驱动、职业能力递进、创新实践支撑理念,引领多主体协同打造产科教平台、推动系统化重构高本协同课程体系、促进产学研训赛创一体化实施,全方位落实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的培养。

    职业教育智能制造新应用场景现场工程师现实困境路径优化

    数字化转型下高职教师持续使用混合教学的影响研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

    蒋红星韩锡斌王兴辉
    2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持续使用技术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落脚点,理清其影响因素能更好促进技术的创新扩散。考虑到技术支持的混合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变革的重要途径,以高职教师的个体采纳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高职教师持续使用混合教学影响模型,构建了经过信效度检验的影响因素测量量表,并采集了4所高职院校的683个有效样本,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教师持续使用混合教学的内部调节、整合调节、认同调节及摄入调节等四种机制。结果表明:感知有趣对持续使用意向及行为存在正向作用;感知形象通过感知有用和满意度(使用后)的中介作用对持续使用意向及行为产生正向影响;感知有用和满意度(使用后)正向影响持续使用意向及行为;主观规范通过遵从机制、内化机制和同化机制正向影响持续使用意向及行为。该研究验证了自我决定理论在高职院校混合教学改革情境下的适用性,可为深化高职教师混合教学改革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职业教育高职教师数字化转型混合教学技术采纳自我决定理论

    高职院校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的行动困境与纾解对策——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理论的视角

    蒋炯坪
    3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拟仿真实训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当前,高职院校虚拟仿真实训教学愈来愈呈现以技术为中心的设备导向,虚拟仿真实训资源质量不高、教学改革力度不强、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依旧存在。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理论构建虚拟仿真实训教学活动系统模型,从"编码—解码"维度开展归因分析,发现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存在教学性资源的缺失、"以教为中心"与"以学为中心"的冲突、一体化衔接不畅等深层次问题症结,需要通过提升开发者的认知深度、强化职业知识生成的教学功能、建立真实的"教与学"关系以及完善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保障体系进行优化纾解。

    职业教育高职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工作场所学习

    高质量高职专业课课堂教学不足现状特征与优化策略研究——基于2021年68个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教学实施汇报获奖视频的NVivo分析

    王涛涛
    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目前高职专业课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对2021年68个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以上获奖作品的高职教学实施汇报获奖视频中的教学反思进行NVivo分析。目前,高职专业课课堂教学存在教学资源有待完善、学生素养有待提升、教学评价有待改进、数据处理有待优化和校企合作融入不足等主要问题。通过推进教学资源建设共享、加强校企合作深度广度、教学评价体系持续完善、强化数据采集共享处理以及学生分类分层分组教学等主要措施开展课堂教学改进。

    职业教育专业课课堂教学不足特征优化策略

    基于机器学习的高职生学习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刘笑言刘创周建军杨进...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习绩效是衡量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以混合学习模式下的高职生为研究对象,基于"学习预备—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3P分析框架,收集学生个体特征、学习行为和阶段性学习结果数据,对比多种机器预测模型,结合聚类分析探究高职生学习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高职生学习绩效影响程度排序为学习行为特征>阶段性学习结果特征>学生个体特征,课外学习行为>课内学习行为,学习次数>学习时长,小阶段学习结果>大阶段学习结果;群体特征呈现优秀学生学习时间投入多但学习效率不理想,普通学生技能和素养不强的特征。基于此,从教学对象、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四方面提出干预,以提高学习绩效。

    职业教育高职生机器学习学习绩效学习行为

    教育现象学视域下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重构

    袁顶国刘秋婷
    64-7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选择课程形式、了解课程效果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目前职业教育课程评价面临着教育智慧运用与功利评价心态的冲突、课程构建多主体与课程评价主体单一的失衡、综合素养发展与僵化评价方法的对立等问题。运用教育现象学,从运用教育智慧、倡导多主体评价、重视课程体验与技能获得的动态过程、重视非预期效果、丰富评价方法等维度,重新构建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路径。

    职业教育教育现象学课程评价体系重构

    基于学习进阶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设计研究——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为例

    朱福根陈琳刘美灵许洁...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高职一体化是一种推进中高职衔接、加强中高职贯通的培养模式。对现有中高职一体化研究现状分析,初步探明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当前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存在课程内容重复、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等问题。以OECD学习框架2030、学习进阶理论、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基于学习进阶的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设计模型。选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从学习进阶理论的五大要素进阶终点、进阶维度、成就水平、学业表现和评测工具进行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设计,提出实施建议,以期实现中高职一体化由形式上的合作走向内涵式融合发展。

    职业教育中高职一体化学习进阶课程设计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

    新时期构建高职数字化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机制研究

    冯朝军熊妍茜
    80-8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材是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教材建设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和"三教"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当前数字化教材的开发建设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在资源整合、框架设计、内容呈现、监管制度、运行机制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需要教材建设者全面规划,持续深化校企合作,统筹各项教育资源,创新多元开发联动机制;强化内部监督审核,建立健全教材选用机制和质量评价机制;规范内部管理,优化教材开发建设的激励机制。通过全面完善数字化教材的建设机制,激发教材开发和建设的内生动力,促进高职教育数字化教材质量的持续提升,为高职教育"三教"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高职教育数字化教材建设机制策略研究

    乡村振兴视角下我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功能审理

    刘珊李新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土教材自清末产生至今,其发展历程已逾百年。作为乡村教育的核心元素,乡土教材契合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力量。乡土教材具有文化选择、文化传续、文化育人、文化规范等四重文化功能,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教材文化功能的发挥需要健全乡土教材编研协同创新机制,开发独具特色的优质教材;完善乡土教材质量审查机制,研制适用乡土教材的标准体系;因循学校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提升乡土教材的使用成效;构建权责分明的乡土教材管理体制,强化乡土教材制度供给。

    乡村振兴乡土教材文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