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赵伟

旬刊

1004-9290

cvate1632@vip.188.com cvatezbs@163.com

010-58556724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慧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6层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ournal 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一份综合性中文期刊,集政策指导性、学术理论性和应用服务于一身,是教育部指导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是服务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主要阵地,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战线上发行量最大的国家级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统筹教育、培训和就业:内在逻辑、典型特征与职业教育行动路向

    张学英
    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以颠覆性技术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作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等国家发展战略势必引发劳动需求变迁、改变就业状况,统筹教育、培训和就业工作旨在破解结构性就业不匹配难题。依据劳动需求的派生需求和联合需求特征阐释了统筹教育、培训和就业的内在逻辑,从异质性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高质量发展分析了其持续性、全面性和高质量三个典型特征,探索了职业教育与培训在促进增量和存量劳动力就业、提升劳动力全生命周期就业力中的行动指向。

    劳动需求异质性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高质量发展终身技能形成

    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时代意蕴与推进路径

    刘晓童小晨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构性矛盾已成为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应加快完善进度,弥补现有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足,保障个体适应未来就业趋势。同时,转变其功能,定位于促进社会就业公平、优化就业市场资源配置和推动个体可持续发展三个维度。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核心在于构建培训对象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培训周期从劳动预备到劳动者实现就业、创业,贯穿劳动者学习和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其未来的完善与推进路径应注重技能人才培养的高端化、一体化和连续化,技能习得授受的数字化、多元化和智能化,技能培训服务的泛在化、区域化和融合化。

    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高质量充分就业技能型社会职业技术教育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

    邓小华卢浩
    21-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本质上是一个跨区域的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促进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新型产教融合型组织,其在助推新质生产力涌现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新质生产力的"新""质"和"生产力"三要素出发,可将技术突破、要素创新和产业升级视为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的前提条件、核心环节和现实表征。从实现策略上看,企业主导创新、场景驱动应用、知识协同治理和资源高效配置是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的主要路径,它们分别构成了产教融合共同体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的基本理念、主要范式、关键机制和根本保障。

    产教融合共同体新质生产力内在逻辑路径选择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如何实体化运作——基于公共价值创造的分析视角

    郑琼鸽董鸿安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新时期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也是各参与主体实现公共价值创造的过程。以穆尔的战略三角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包含公共价值、合法性与支持以及运作能力三个维度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分析框架。公共价值包括行业人才培养和行业技术创新;合法性与支持包括产教融合政策法律、共同体组织架构和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运作能力包括变革创新能力、制度建设能力和网络治理能力。共同体不仅是一种治理理念,更是一种理想的网络治理模式。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需要兼顾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守正与创新,寻求公共价值、合法性与支持以及运作能力三个维度之间最大限度地匹配,将共同体从理念逐步走向实体。

    公共价值战略三角理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融合网络治理

    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思考

    安培
    38-4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与行业产教融共同体具有双向契合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超组织",有超大集成优势,表现为"超功能"平台、"超资源"流通配置、"超开放"组织形态等,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支撑、创造条件。然而,目前面临主体性挑战、凝聚挑战、监督挑战、考核挑战等多重因素。因此,提出五重思考,坚持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导向,为行业龙头企业"加码"赋能;释放主体性,以合作溢出增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增进凝聚共识,以凝聚活力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力;重视监督,以有效监督体系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质增效;完善考核机制,以考核倒促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超组织

    地方政府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激励政策的比较研究与优化创新

    刘鸫根方之瑜李庆红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在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模式下,通过赋予产业链条参与职业教育的正向激励,可以促进产教研资源的汇聚,形成支撑行业发展的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以广东、天津、上海、浙江、山东等五省市实施的产教融合激励政策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产教融合激励机制的优化与创新,推动产教融合深入发展,实现产教融合良性循环。

    产教融合激励政策优化创新职业教育地方政府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 893名学生的调查

    陈佳妮陈春霞
    5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以全国范围内2 893名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含中职、高职专科、职教本科)为对象,调查其职业认同感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涉农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相对较低,从业兴趣呈现两极分化;东部地区涉农学生职业认同感明显高于西部地区;涉农学生未来发展目标和实习见习经历会影响职业认同感;家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农村文化资本和学生心理资本与职业认同感有关。基于此,应从生涯教育、政府对西部地区的投资、三全育人的差异化培养、"双师"团队建设和校企合作见习实习制度等方面提高职业院校涉农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涉农专业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

    长三角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学理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索

    洪波戎成严洪广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基石和支撑。通过详尽剖析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五大逻辑,对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进行了细致探讨。研究发现,长三角职业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职业教育认同不高、职教办学离农远农、职教主体单兵作战以及职业教育前后脱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提升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地位、聚焦特色化发展方向以及推动创新性平台建设的改进路径,以期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在长三角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职业教育长三角乡村振兴学理逻辑现实困境路径探索

    民办本科职业技术大学试点建设分析:特征、挑战与路径

    张德文阙明坤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实践。从政策层面看,我国已完成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从实践层面看,32所本科职业技术大学已经试点了 3~5年。民办高等教育因市场而生,因需求而大,因特色而强,以22所民办本科职业技术大学质量年度报告为样本,分析发现试点学校具有覆盖广布局少、起步晚发展快、举办主体多元、专业特色鲜明等群像特征,在试点过程中也面临高层次的教师队伍不够、高质量的教学内涵不优、高水平的科研服务不多、高能效的治理能力建设不足等挑战。为此,未来民办本科职业技术大学应围绕彰显类型定位,紧扣新定位新使命乘势而上;凸显专业特色,直面新问题新挑战逆势而进;尽显制度优势,把握新趋势新变化顺势而为,实现民办本科职业大学高质量有特色地发展。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民办本科职业技术大学类型定位专业特色制度优势

    "产城教"融合:职业教育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机制探索——基于"三螺旋"关系视角

    吕志远
    82-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发展和城市水平是"产城教"融合的基础条件,教育是实现"产城融合"的出发点、连接点和落脚点,三者通过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要素的有效配置与提升、人才的储备与创新,推动城镇产业整体的升级与完善。职业院校作为供给侧,提供人才、技术,以实现自身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价值,企业作为需求侧,通过使用人才、技术,以提升自身经济效益,两者形成以人才、技术为主要媒介的供需关系。实现"产城教"融合的三螺旋结构,需要三方的分工与协作,最终达到知识空间、共识空间和创新空间的融合,实现跨越式区域创新,促进区域发展,探索出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的产城人融合发展新路径。

    "产城教"融合"三螺旋"理论职业教育人才科技创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