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翻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翻译
中国翻译

刘习良

双月刊

1000-873X

010-68326681 68327209 68995956

100037

北京阜外百万庄大街24号

中国翻译/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刊,译界高水平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本期聚焦

    1页

    生态翻译学理论系统建模与具象呈现

    胡庚申李晓晓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模型是以文字、符号、图表等形式,对某个概念知识系统的基本特征和要素关系的描述和呈现。生态翻译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建立系统模型的复合性与必要性。为生态翻译学理论系统建模,具象化地呈现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研究焦点、多个理论要素和理论视角,既有助于较为直观、较为完整地描述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特征、系统知识和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有助于消除在理解生态翻译学过程中产生的某些偏差和误会,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生态翻译学追求讲好"学术故事"的新尝试。

    生态翻译学系统模型具象呈现

    翻译体认系统论

    黄忠廉孙福庆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体认视角,翻译属符际体验性认知活动,翻译过程与翻译行为皆具独特的体认性。基于翻译体认考察翻译本体,可见翻译过程中理解、变化和表达三步体认异彩纷呈;译者首先要体认作者的体认,继而进行认知加工,结合译语特点重构这一体认,将其呈现为译语形式,因而具备了二次体认特性;整个翻译行为则可视为原作表达的二次体认,包含全译性极似体认与变译性特效体认;最终促成"三步二次翻译体认系统"。

    翻译体认系统过程行为

    语篇意义生成与译者知识结构的构建

    刘和平卢宁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义的产出属于认知科学范畴,更具体地讲,属于认知心理学。在传统意义上,意义一直被视作思想。意义和思想表达离不开载体,即表达意义的语篇。本文试图从认知科学的意义生成出发,解释语篇意义产生的动因和结果,说明意义生成的过程即是对知识的激活和完善过程,其载体是语言和非语言的。意义是目标语陈述的对象。译者作为传播的主体,不仅需要具备能够理解语篇意义的知识结构,同时需要拥有与读者/听众共享的语言和非语言知识及与之匹配的表达方法。因此,译者知识结构的构建是完成传播任务的重要条件。

    意义生成意义载体意义产出知识构建

    一枚硬币的两面:《鲁拜集》汉译者的著译互启

    邵斌沈瑩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人的译诗活动有何特殊性?作为译者的诗人其诗作又有何特点?前人对同一主体的著译作品间关系探讨甚少。本文以《鲁拜集》汉译者闻一多、孙毓棠、黄克孙的诗歌创作和翻译为例,从诗歌叙事手法、形式、主题与意象等方面探讨了著译活动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同一主体的诗歌创作与翻译往往存在互动互启的关系,它们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具有"合"而"和"的特点。同一主体的著译活动具备同一的诗歌体验基础,其每一次著译经验都可能激活下一次著译输出,即著译之间存在触发效应。

    著译互启触发效应诗歌翻译诗人译者《鲁拜集》

    筚路蓝缕,以启"赋"林——阿瑟·韦利对"赋"的翻译研究

    王文强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瑟·韦利的The Temple and Other Poems(《游悟真寺诗及其它诗篇》)于1923年出版。在这部中国古代诗赋选译本中,译者将"赋"这一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文体单独列出,选取翻译了译者眼中著名赋作家的代表作品,成为英语世界全面译介赋体文的嚆矢。文章首先探讨译者的翻译动机,继而围绕译本选材、翻译特点等方面展开讨论。研究发现,译者在选材上规避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长篇赋作,更倾向于选取语言通俗直白、篇幅较短的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与韦利的中国诗歌翻译原则是一致的。考察韦利的赋作翻译,有助于把握"赋"在英语世界传播的历史和规律,夯实该体裁英译史料的文献基础。

    《游悟真寺诗及其它诗篇》阿瑟·韦利翻译

    《红楼梦》在俄罗斯的译介研究

    左安飞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在欧美国家流传的近两个世纪里,俄罗斯无论从欧洲首部《红楼梦》全译本的翻译与出版,还是到"列藏本"的发现与考证,都可谓独领风骚。俄罗斯一大批汉学家及相关领域的学者以其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态度为《红楼梦》的俄译与研究工作贡献了重要力量,推动了"红学"在海外的发展与繁荣,使得《红楼梦》这部旷世奇书愈发厚重。对《红楼梦》在俄罗斯三个重要历史阶段的传播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于了解和借鉴俄罗斯的"红学"研究成果,丰富我国"红学"研究体系以及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在俄传播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红楼梦》俄罗斯译介帕纳秀克

    翟理斯对汉诗的译介研究:以英译本《古今诗选》为例

    李海军李欣荣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Verse(《古今诗选》)是翟理斯1898年翻译出版的一部汉诗英译选集。本文结合翟理斯的文化身份,借助《翟理斯自传》等一手资料,首次尝试从翻译选材、译诗思想和策略、译诗传播和影响等方面系统研究《古今诗选》。研究发现:《古今诗选》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选材最为全面的汉诗英译选集;翟理斯的韵译汉诗思想符合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诗学规范,意译翻译策略符合英语读者的接受习惯;《古今诗选》出版后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引发了英语读者对中国诗歌的兴趣,对韵译汉诗流派的开创和发展居功至伟。本文认为,《古今诗选》是汉诗英译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经典之作。

    《古今诗选》韵译汉诗意译传播和影响

    "三全育人"视角的MTI教育满意度调查:现状与建议

    崔启亮黄萌萌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的快速发展,使得MTI教育满意度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问题。本文以MTI教育满意度为研究问题,从"三全育人"的视角,构建MTI教育满意度评价模型,通过对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31所MTI高校的452名毕业生问卷调查,获得MTI教育满意度数据。经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MTI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MTI教育的建议:深化校企合作共赢机制,发挥校外导师指导作用;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衔接,加强和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强化三全育人办学理念,加强就业和职业发展指导。加强MTI教育满意度研究可以促进MTI学位建设,拓广MTI教育的研究视角。

    教育满意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三全育人

    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新定位:特定职业指向与专门用途英语

    蔡基刚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应该有具体的职业指向。翻译博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不同,必须指明翻译服务的具体职业,也就是专业性,如医学、工程、农林等方向。文章从专门用途英语理论的语域、体裁和元话语角度论证这一观点,说明不同学科或不同职业在构建和传播自己的知识时都有自己特定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话语方式。如果学生不就某个职业的各种体裁进行研究和翻译实践,再多的翻译实践量,再强的应用能力也无济于事。文本最后根据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具体职业方向模型,在培养目的、招生对象、师资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认为专门用途翻译是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正确选择。

    翻译博士专业学位职业指向专门用途英语定位培养目标语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