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临床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临床医学
浙江临床医学

范永升;彭淑牖

月刊

1008-7664

zjlcyx@163.com

0571-85779362

310053

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浙江中医药大学内

浙江临床医学/Journal Zhejiang Clinical Medical Journal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概括临床医学各学科的省级综合性期刊,是传播、交流临床医学科学知识先进的实践经验为办刊宗旨,中西医结合、面向临床,服务基层。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变应性鼻炎患者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前后的咽鼓管功能变化分析

    肖芝吴美娟时晨于亚峰...
    512-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咽鼓管功能特点及其与鼻部症状的相关性,并观察合并咽鼓管功能障碍(ETD)的AR患者行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CIT)前后咽鼓管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2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50例接受SCIT治疗的AR患者(观察组)进行咽鼓管测压(TMM)、咽鼓管功能障碍问卷-7(ETDQ-7)调查和鼻部症状(鼻塞、鼻痒、喷嚏、流涕)VAS评分。其中24例合并ETD的AR患者在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后再次进行相同测试。结果 观察组TMM评分低于对照组,ETDQ-7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AR患者鼻塞症状与TMM呈负相关(r=-0。283,P=0。004),与ETDQ-7评分呈正相关(r=0。395,P=0。005)。合并ETD的AR患者,在SCIT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TM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或P<0。01);ETDQ-7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 AR患者常伴有ETD,鼻塞症状与ETD存在相关性。SCIT治疗随时间的增加,改善鼻部症状的同时促进咽鼓管功能的恢复。

    变应性鼻炎咽鼓管功能咽鼓管测压咽鼓管功能障碍问卷-7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

    针刺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外伤后意识障碍的疗效观察

    朱志文毛雅君
    515-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针刺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外伤(TBI)后意识障碍的疗效。方法 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TBI后意识障碍患者4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电刺激组(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组(针刺联合经颅直流电)与对照组,每组各1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和药物治疗,电刺激组行经颅直流电刺激和药物治疗,联合组行针刺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及药物治疗,对照组仅行常规药物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四组患者意识障碍恢复量表修订版(CRS-R)评分、格拉斯哥意识障碍量表(GCS)评分、上肢体感诱发电位(USEP)。结果 治疗后针刺组、电刺激组及联合组GCS、CRS-R、USEP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GCS、CRS-R、USEP均高于针刺组及电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能明显缩短昏迷时间,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对TBI后意识障碍有促进苏醒作用,有助于患者疾病康复。

    脑外伤意识障碍针刺经颅直流电刺激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针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疗效观察

    康赵颖占道伟陈忠强钱立锋...
    518-519,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针刺对儿童抽动障碍(T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中医院康复科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接诊的60例TD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和观察组(rTMS+针刺治疗),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4周末、治疗第8周末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进行评估和疗效分析,同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儿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分,治疗前与治疗第4周末相当(P>0。05);观察组治疗第8周末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86。67%,对照组有效率6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0%。结论 rTMS联合针刺治疗儿童TD疗效满意,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重复经颅磁刺激针刺抽动障碍临床研究

    有氧结合抗阻训练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及CRP的影响

    王洁琼饶月肖王颖池丽斯...
    520-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有氧结合抗阻训练后其血脂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5月本院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有氧结合抗阻训练护理,均护理6个月。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结果 与护理前比,护理后两组PANSS总分、SAPS、SANS、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得分、体质量、BMI、血清TC、TG、HDL、CR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血清LDL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有氧结合抗阻训练可减轻其病情严重程度,调节其体内血脂及CRP水平,减轻体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进一步降低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精神分裂症有氧结合抗阻训练血脂C反应蛋白

    参麦注射液联合阿美替尼对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观察及安全性分析

    黄轶辉夏泽海戴一帆郑蕾...
    523-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阿美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参麦注射液联合阿美替尼治疗,对照组给予阿美替尼治疗。结果 观察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KPS功能状态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前后KPS评分差值(20。00±13。13)高于对照组(11。00±1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皮疹、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美替尼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EGFR突变阳性晚期NSCLC患者,可改善患者ORR、DCR,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

    非小细胞肺癌阿美替尼EGFR突变

    乳房区域灌注技术在难治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中应用价值

    徐小宏王红辉赵楠朱晨晨...
    525-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乳房区域灌注技术在难治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RGLM)中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乳房区域灌注技术137例难治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137例患者单侧手术132例,同时双侧手术5例,单侧手术时间(30±5)min,术中出血量(60±18)mL;术后无乳头缺血坏死;RGLM伴随症状(乳房剧烈疼痛、四肢结节红斑、关节酸痛、发热、干咳和头痛等)均在1周内缓解;术后阳和汤内服(2。9±0。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5个月,复发率0。7%;9例意向母哺乳喂养6个月内均未并发哺乳期乳腺炎;乳房美容效果满意。结论 乳房区域灌注技术治疗RGLM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难治性乳房区域灌注

    脐针联合托烷司琼治疗对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影响

    何淑峥包烨华汪婷袁健辉...
    527-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脐针联合托烷司琼治疗对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CINV)的影响。方法 将70例接受化疗且有恶心呕吐的患者随机分成脐针组和常规药物组,各35例例。常规药物组予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微泵静推治疗;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脐针组取巽(辰)、离(午)、坤(未)、艮(丑)位的顺序针刺治疗,留针55 min/次。两组均在化疗前应用药物治疗,脐针组在第1、2、3天化疗前进行脐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化疗前及化疗后12 h、36 h、60 h恶心呕吐分级和恶心、呕吐、干呕症状评估量表(INVR)评分;两组化疗前及化疗后60 h功能状态评分标准(KPS)评分。结果 两组化疗后36 h、60 h,脐针组恶心呕吐较常规药物组改善(P<0。05),脐针组INVR评分均低于常规药物组(P<0。05)。两组化疗前、化疗后12 h、36 h、60 h恶心呕吐分级和INVR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60 h,脐针组KPS评分高于常规药物组(P<0。05)。脐针组有效率为82。4%,高于常规药物组57。1%(P<0。05)。结论 脐针联合托烷司琼治疗CINV优于单纯托烷司琼治疗,可减轻恶心呕吐程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CINV患者的生存质量。

    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脐针疗法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

    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吴林斌陈武杨均陈大可...
    530-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139例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的临床资料,术后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13例为脓毒血症组,术后未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126例为非脓毒血症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引发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120 min、结石直径>16 mm、术前未使用抗生素、术前存在发热、尿路感染为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引发尿源性脓毒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应尽量控制手术时间<120 min,对于术前发热、术前尿路感染患者应当尽早给予抗生素治疗,结石直径>16 mm,应分期处理或者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输尿管软镜尿源性脓毒血症治疗危险因素

    成人急性复杂性阑尾炎术中腹腔灌洗与简单抽吸的效果比较

    孙思涵周天晗
    532-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成人急性复杂性阑尾炎术中腹腔灌洗与简单抽吸的效果。方法 收集本院141例行手术治疗的成人急性复杂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腹腔灌洗组与简单抽吸组。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 d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AR)、术后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腹泻或腹胀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体温峰值,术后体温>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复杂性阑尾炎患者术中行腹腔灌洗或简单抽吸不影响患者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及术后3 d炎症指标,但行腹腔灌洗的患者术后出现体温升高风险较高。

    急性复杂性阑尾炎腹腔灌洗

    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方军钢陆新宇
    534-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受rt-PA静脉溶栓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出血转化组(40例)和非出血转化组(223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高(P<0。01)、血糖高(P=0。04)是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溶栓前NIHSS评分高、血糖高与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现出血性转化有关。

    静脉溶栓出血性转化NIHSS评分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