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针灸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孙申田

月刊

1005-0779

zjlczz@sina.com

0451-82117809

150040

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24号

针灸临床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唯一以针灸临床为主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办,该期刊为国内权威数据和文摘杂志的固定收录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本刊着重反映全国针灸领域研究进展和成就,及时向国内外读者传播最新的针灸临床学术信息,辟有丰富的临床内容,融学术、普及为一体,栏目设有理论探讨、名医经验、临床报道、物种针法、俞穴应用、灸法集萃、刺法聚英、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等,并可根据广大读者需要随时增设栏目。为从事中医临床、针灸临床及科研、教学人员及中医针灸学员、广大中医针灸临床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实用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周天热针法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女性单纯性肥胖的疗效及对性激素T、LH/FSH的影响

    王芬金钰钧靳鹏超陈淑彦...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周天热针法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女性单纯性肥胖的疗效及对性激素睾酮(T)、促黄体生成素(LH)及卵泡刺激素(FSH)的良性调节.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本科室门诊收治的女性单纯性肥胖患者90例,将90例女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5例.对照组予以运动干预、饮食疗法以及穴位埋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周天热针法治疗.比较两组肥胖程度变化及性激素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体质量、腰围、臀围、腰臀比、BMI与F%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睾酮(T)、促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天热针法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女性单纯性肥胖的治疗效果显著,且对女性性激素表达有良性调节作用.

    女性单纯性肥胖穴位埋线周天热针法性激素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水沟穴的临床应用规律

    浦怡婷马顾全吕鹤群冯瑶婷...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水沟穴的临床应用规律,为临床使用水沟穴治疗相关病症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第5版《中华医典》中有关水沟穴单穴及配伍主治病症的相关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后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对水沟穴的主治范围、使用方法及配伍腧穴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并运用IBM SPSS STATISTIC 26进行配伍腧穴的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出《针灸甲乙经》等34本古籍中有效处方253条,涉及166个配伍腧穴.水沟穴主治病症主要涉及内科、五官科、儿科、传染病和外科等,以内科心系及肝胆系病症为主.配伍腧穴中使用频次前5位为合谷、百会、上星、承浆和风府,最常涉及的经脉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特定穴中运用频次最高的为交会穴、五输穴和原穴,主要分布于头颈部,聚类分析中,冰柱图显示2个有效聚类群,树状图获得4个腧穴聚类群.结论:古代使用水沟穴主治病症范围较广,比较重视配伍使用,常使用本经配穴法,重视特定穴的使用,与现代使用规律基本一致.

    针灸数据挖掘水沟穴古代文献应用规律

    基于Nrf2/ARE信号通路探讨夹脊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杨旭霞娄宏君王文韬高曦...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夹脊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模型大鼠的作用效应,从Nrf2/ARE通路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5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和电针组.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用手术方法将用福尔马林溶液浸泡过的定量滤纸片放在C8神经根腋下建立CSR型,假手术组仅暴露神经根,不放置滤纸片.造模完成后观察各组大鼠的疼痛行为表现、步态障碍评分和抓握能力评分,从造模后第4天开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予以每日捆绑15 min,针刺组予以每日捆绑+针刺15 min,电针组予以每日捆绑+电针15 min.治疗结束后用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或活力,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神经根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抗体Kelch样ECH相关蛋白(Keap1)和血红素氧合酶(HO-1)的表达.结果:针刺组和电针组大鼠疼痛行为表现、步态障碍和抓握能力改善程度和好转速度均优于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假手术组大鼠血清MDA的含量、SOD与GSH-PX的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MDA的含量显著升高,SOD与GSH-PX的活性显著降低,并且神经根组织Nrf2与HO-1表达显著下降,Keap1表达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电针组大鼠血清MDA的含量明显降低,SOD的活性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SH-PX的活性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根组织Nrf2与HO-1的表达显著上升,Keap1的表达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针刺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血清MDA的含量明显升高,SOD与GSH-PX的活性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根组织Nrf2的表达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O-1的表达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eap1的表达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可以改善CSR大鼠的步态障碍,减轻CSR大鼠的根性疼痛,其机制可能与夹脊电针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上调Nrf2、HO-1的表达和下调Keap1的表达水平有关.

    夹脊电针神经根型颈椎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抗氧化反应元件氧化应激

    夹脊电针通过抑制Xc-/GPX4通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栾逸先尹洪娜朱荟一田洪昭...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铁死亡的影响,明确电针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SCI)、夹脊电针组(EA)和抑制剂组(Fer-1)4组,每组18只,再将每组按照不同的治疗时间分为3 d组、7 d组与14 d组3个亚组,每亚组各6只.分别治疗3 d、7 d与14 d进行BBB评分、斜板实验,之后对损伤节段脊髓组织进行HE染色、尼氏染色、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观察铁死亡通路相关因子GSH、GPX4的表达情况及神经元数量.结果:与Sham组比较,SCI组3 d、7 d与14 d的BBB评分与斜板角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脊髓前角神经元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SH、GPX4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CI组比较,EA组3 d、7 d与14 d的BBB评分与斜板角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前角神经元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SH表达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PX4表达在7 d、14 d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CI组比较,Fer-1组3 d、7 d与14 d的BBB评分与斜板角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前角神经元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SH、GPX4表达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Fer-1组比较,EA组BBB评分与斜板角度在14 d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前角神经元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H、GPX4表达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铁死亡加剧,电针治疗能够有效抑制Xc-/GPX4通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夹脊电针铁死亡脊髓损伤运动功能

    基于NF-κB信号通路分析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炎症反应的影响

    欧阳礼张萌芮彭彩钰张云燕...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模型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取40只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及电针组,每组各10只.分别在造模前1 d、造模后3 d和7 d检测各组大鼠热痛刺激缩爪阈值;采用HE染色观察腰脊神经根形态学变化;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的含量;采用WB及PCR检测大鼠脊髓中IKK-β、NF-κB p65、IkBa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与造模前比较,造模后3 d模型组和电针组热痛刺激缩爪阈值降低,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痛觉敏感的特点,造模成功,造模后7 d电针组阈值有所升高(P<0.05);电针可改善腰脊神经根形态学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TNF-α、IL-1β和IL-6表达较高,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TNF-α、IL-1β和IL-6表达较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IKK-β、NF-κB p65及IkBa蛋白表达较高,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IKK-β、NF-κB p65及IkBa蛋白表达较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IKK-β、NF-κB p65及IkBa mR-NA表达较高,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IKK-β、NF-κB p65和IkBa mRNA表达较低(P<0.05).结论:电针可以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炎症反应,可能是通过调控NF-κB实现的.

    腰椎间盘突出症电针炎症反应NF-κB

    基于蛋白质组学探析针灸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

    方芳刘新颖顾媛媛蒙艳丽...
    8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哮喘为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临床上常用针灸治疗哮喘患者,针灸疗法可以控制哮喘发生、发作,减轻发作程度,减少激素用量,降低激素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针灸治疗哮喘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针灸治疗在哮喘发病机制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以及气道重塑中的作用,从而为哮喘的诊疗以及针灸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有效的研究思路.

    哮喘针灸蛋白质组学

    从"动筋调气"探析痉挛性运动障碍的针刺治疗

    张洲马良宵钱旭马凌慧...
    8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痉挛性运动障碍是因大脑或脊髓损伤导致的以肢体痉挛、关节挛缩为主要表现的运动功能障碍.本研究总结梳理了针灸临床治疗痉挛性运动障碍的几种特色针法,以期为优化针刺临床方案及抗痉挛刺法的研究提供依据及思路.通过归纳比较头针运动针法、动气针法、浮针疗法、筋针疗法、滞动针疗法、动筋针疗法以及恢刺法等常用有效的抗痉挛方法,发现其共性特点是动态留针与带针运动,即针刺调理经脉气血与运动拘急经筋的结合.基于"动筋调气"理念的运动类针刺法有助于缓解中枢损伤所致的肢体痉挛、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值得进一步开展临床及机制研究.

    痉挛性运动障碍动筋调气刺法恢刺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失眠障碍的研究现状

    雷欢安军明曹坤武纹帆...
    8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失眠障碍是一种以入睡困难或易醒、睡眠质量下降与睡眠时间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学理论认为失眠多由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下降与营卫不和所致.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是一种将低频脉冲电刺激作用于耳廓皮肤感受区的非侵入性神经调节技术,其机制主要与耳-迷走神经反射有关,刺激耳区局部能够调节机体神经递质和炎症反应,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失眠症状.现通过查找和整理相关文献,从中医理论、西医机制、刺激部位、参数运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来总结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失眠障碍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思路,有助于推动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失眠障碍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综述

    章薇教授运用《黄帝内经》"解结"理论治疗经筋痹痛撷精

    徐敏谭艳肖瑶琪曹露...
    9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筋痹痛的病机关键是"结筋病灶点"的形成,章薇教授在《黄帝内经》"解结"理论指导下,认为"解结"是治疗的关键,提出"以手扪结"的诊法和"针刺探结""温针散结"疗法,在经筋痹痛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经筋痹痛结筋病灶点解结黄帝内经名医经验

    张卫华应用"开窍利咽四步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马利波王健曹雪张卫华...
    9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结张卫华教授应用"开窍利咽四步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经验.开窍利咽四步针法即将头针治疗与局部取穴相结合,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特点,融现代解剖理论与经络理论为一体,以病灶侧头针区、咽颈部以及舌下络脉为治疗部位,应用头针连刺法、雀啄点刺法、苍龙寻珠法和刺络放血法等特殊手法,共奏醒脑开窍、通关利咽之效,临床屡获良效.

    脑卒中吞咽障碍开窍利咽四步针法张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