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针灸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针灸临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

孙申田

月刊

1005-0779

zjlczz@sina.com

0451-82117809

150040

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平路24号

针灸临床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唯一以针灸临床为主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办,该期刊为国内权威数据和文摘杂志的固定收录期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本刊着重反映全国针灸领域研究进展和成就,及时向国内外读者传播最新的针灸临床学术信息,辟有丰富的临床内容,融学术、普及为一体,栏目设有理论探讨、名医经验、临床报道、物种针法、俞穴应用、灸法集萃、刺法聚英、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等,并可根据广大读者需要随时增设栏目。为从事中医临床、针灸临床及科研、教学人员及中医针灸学员、广大中医针灸临床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实用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经筋理论指导可视化针刀松解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对照研究

    安康张照庆尹晶李凯...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探讨超声引导下针刀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膝骨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接受超声引导下针刀疗法,每周1次共5周;对照组接受传统针刀治疗,每周1次共5周.在治疗第2周和治疗结束时以及结束后间隔7周,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膝关节Lysholm评分系统评分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结果:干预第2周观察组各项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结束时观察组关节功能评分、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周后随访时观察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传统针刀疗法比较,超声引导下针刀疗法可以快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焦虑症状、改善关节功能且远期疗效显著.

    超声引导针刀经筋理论膝骨关节炎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视神经炎的选穴规律

    张晚霞陈龙唐纯志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分析针灸治疗视神经炎(ON)的用穴思路和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23年9月Cochranc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数据库(VIP)收录的针灸治疗视神经炎的临床研究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通过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将相关数据导入IBM SPSS Statistics 26.0及SPSS modeler 18.0,进行腧穴与归经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有效文献173篇,涉及182个针刺处方,129个腧穴,总应用频次1831次,高频应用腧穴排在前10位分别是睛明、风池、球后、太阳、攒竹、合谷、承泣、足三里、光明和三阴交;应用频次排名靠前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特定穴共有68个,应用频次排名前3的是交会穴(518次)、五输穴(240次)和原穴(183次);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得到了 11组强关联腧穴关联规则和6组高频经脉关联规则以及3个聚类.针灸治疗视神经炎主要以局部取穴为主,重视远近配穴,多用膀胱经穴及交会穴.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不同角度总结分析运用针灸治疗视神经炎的选穴规律,更好地指导临床运用.

    视神经炎针灸疗法数据挖掘选穴规律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刺治疗痉挛性斜颈选穴规律

    张则润杨继国刘源香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刺治疗痉挛性斜颈(ST)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自建库至2023年5月关于针刺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相关文献,建立Excel处方数据库,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6)分析选穴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0篇文献,包含96条腧穴处方、122个腧穴,腧穴总使用频次为880次,其中风池使用频次最高,归经前3位为督脉、胆经和膀胱经,阳经腧穴使用较多,腧穴多分布于颈项部及头面四肢部,特定穴以交会穴与五输穴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印堂-百会、水沟-百会等15个穴对,聚类分析将常用腧穴分为3类.结论:针刺治疗痉挛性斜颈以通督调神、舒筋缓急和通阳益气为主要治疗原则,首选督脉、胆经腧穴,重用阳经腧穴,局部与远端取穴并用,注重交会穴、五输穴的使用,综合辨治、灵活配伍,以利于规范临床治疗方案.

    痉挛性斜颈针刺选穴规律数据挖掘

    "通督解郁"针刺在CUMS抑郁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BDNF/TrkB/CREB通路的作用效应

    翟玲孙佳姿陈雪妮张捷...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K252a的作用下,"通督解郁"针刺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BDNF/TrkB/CREB通路的作用机理.方法:64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氟西汀组、针刺组、模型+DMSO组、模型+K252a组、氟西汀+K252a组和针刺+K252a组,每组8只.造模在CUMS结合孤养法外,针刺组、针刺+K252a组和氟西汀组、氟西汀+K252a组在造模前30 min分别施行手针百会、神庭,电针内关、太冲治疗(频率2 Hz,连续波,电流1 mA,留针30 min)和灌胃治疗;模型+DMSO组和模型+K252a组、氟西汀+K252a组及针刺+K252a组分别在造模前1 h侧脑室注射DMSO溶液和K252a,共21 d.行为学采用体质量、糖水偏好实验以及强迫游泳实验进行评价;免疫组化检测大鼠前额叶组织BDNF、TrkB和CREB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IOD;Western blot及PCR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皮质中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统计学分析采用LSD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差、糖水偏好指数SPI和BDNF、TrkB、CREB的阳性细胞IOD、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IT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氟西汀组大鼠的体质量差、SPI和BDNF、TrkB、CREB的阳性细胞IOD、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T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K252a组大鼠的体质量差、SPI和BDNF、TrkB、CREB的阳性细胞IOD、蛋白及mRNA表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T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组比较,针刺+K252a组大鼠的体质量差、SPI和BDNF、TrkB、CREB的阳性细胞IOD、蛋白及mRNA表达均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T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解郁"针刺对CUMS模型大鼠的抑郁行为有明显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上调了前额叶皮质上的BDNF/TrkB/CREB通路,从而起到治疗抑郁症的作用.

    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抑郁通督解郁针刺前额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蛋白激酶B/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通路阻断剂K252a

    电针干预对慢性睡眠剥夺大鼠伏隔核ANXA1、IL-1β表达的影响

    康晓娜沈巍黄禄宇冉彬艳...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睡眠剥夺(CSD)大鼠伏隔核(NAc)膜联蛋白A1(ANXA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分析电针改善睡眠及焦虑样行为的可能机制.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与假针刺组4组,每组12只.采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法(MMPM)建立CSD大鼠模型.电针组选用单日"百会""神门"和双日双侧"内关""太冲"电针干预21 d.实验过程中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体质量变化;旷场实验观察大鼠自主活动能力,评价焦虑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NAc脑区ANXA1、IL-1β 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记(WB)检测NAc中ANXA1、IL-1β蛋白表达水平.结果:21 d造模后,与空白组比较,其余3组大鼠毛发干枯无光泽,体质量增长缓慢(P<0.01);大鼠在旷场中运动总距离及平均速度增加(P<0.05或P<0.01)、中央区停留时间减少(P<0.01).21 d干预后,与同时段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依旧增长缓慢(P<0.01),旷场实验中大鼠运动总距离及平均速度增加(P<0.01)、中央区停留时间减少(P<0.05),IL-1β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ANXA1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体质量开始逐渐上升(P<0.01),精神状态良好,大鼠运动总距离、平均速度降低(P<0.05或P<0.01),中央区停留时间增加(P<0.05),IL-1β在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均显著升高、ANXA1明显降低(P<0.01);假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有效改善CSD大鼠睡眠及焦虑状态,其机制可能与升高CSD大鼠NAc脑区IL-1β、降低ANXA1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

    电针慢性睡眠剥夺焦虑伏隔核炎症因子

    基于肠道微生物菌群探讨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效应机制

    王海强王思颖李冰琪张萌...
    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易激综合征是功能性胃肠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近年来,肠道菌群在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失衡、菌群组成及多样性改变、有益菌减少而有害菌增加导致了疾病发生发展,以肠道菌群为导向的治疗手段也逐渐增多.同时,由于药物干预未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在寻求替代疗法的过程中,针灸因其应用广泛、不良反应少而备受关注.相关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影响肠道菌群来调节肠道功能,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因此,本研究旨在论述肠道菌群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并从调节肠道菌群的角度探讨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效应机制.

    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针灸胃肠疾病脑-肠轴

    刘慧林教授"以通为用,强温并举"针刺法治疗丛集性头痛撷英

    安琪刘慧林安军明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丛集性头痛是一种严格单侧的重度头痛,好发于单侧眼眶、眶上和(或)颞部,常伴有同侧结膜充血、流泪、流涕和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刘慧林教授认为丛集性头痛的发生是由多种原因导致头部经脉凝滞,脉络不通,不通则痛,针灸治疗以祛邪通络、活血化瘀为原则,采用调神毫针刺法、毫火针点刺和刺络放血的序贯治疗方法,使气血调、经络通和顽邪祛,共治疗10余例丛集性头痛患者,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丛集性头痛针灸火针放血拔罐刘慧林

    基于水郁折之理论探讨肩部痛痹针灸治疗应用

    赵墨泽韦冰心
    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郁折之"出自《黄帝内经》五郁学说,水郁即寒水凝结不散,可使人体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不通则痛,是肩部痛痹的重要病机.折之为其主要治疗原则,即疏导、分利,可分为温阳、实土和动使其化.《黄帝内经》强调痛痹的治疗当用毫针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本研究基于"水郁折之"理论,在肩部痛痹的治疗上使用温针灸、热补法等温热外治法,使内郁之寒水温化,配合肩部活动,行气通络、鼓动气血和扶正祛邪,并通过临床案例具体阐释了"水郁折之"理论在临床中的运用,为肩部痛痹的针灸治疗提供思路.

    肩周炎水郁折之温阳实土运动针刺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神经影像学研究现状

    张琪何花何美萍张桢...
    9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与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该病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脑-肠互动异常所致.针灸治疗IBS疗效肯定,但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其中枢作用机制提供了可能.目前研究发现针灸对IBS患者多个脑区具有调节作用,但目前结论尚不一致.本研究将对应用神经影像学手段研究针灸对IBS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肠易激综合征针灸神经影像脑功能成像

    针刺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

    杨敏卢健棋庞延周家谭...
    10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系统的多发病,恶性心律失常更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高危因素.针刺治疗具有简易、便廉、安全与有效的特点,不仅能控制心律失常,而且副作用小,在临床上能作为心律失常的辅助治疗手段.本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针刺防治心律失常的相关研究,总结出针刺能通过调节神经活动、抑制钙超载、抑制细胞自噬和凋亡、抑制炎症反应和调节内分泌等多种途径对抗心律失常,其相关机制与下丘脑外侧区(LHA)-小脑顶核(FN)神经环路、蓝斑核(LC)、血管活性肠肽(VIP)、k-阿片受体(k-OR)信号通路、线粒体活性氧(ROS)升高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调控炎症基因和α1A-肾上腺素能受体(α1A-AR)等有关,期望为针刺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视角.

    心律失常针刺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