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职教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职教论坛
职教论坛

肖称萍

旬刊

1001-7518

zjltzzs@263.net

0791-83831866;83831957

330038

南昌市红角州学府大道589号

职教论坛/Journal Vocational & Technical Education Forum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受教育部职成司指导、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职业技术教育综合性刊物。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劳动部副部长张小建、教育部职成司司长黄尧、劳动部就业培训司副司长刘康、原国家教委职教司司长刘来泉、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孟广平等领导同志担任本刊顾问。自1985年创刊以来,本刊坚持"传递职教信息,交流职教经验,促进职教研究,推动职教发展"的宗旨,注重科学性、指导性和可读性,杂志发行覆盖面己遍及全国3l个省(市、区),是我国最具影响的职教刊物之一,深受职教界的普遍青睐,被北京大学等权威机构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获"全国优秀职教期刊一等奖"、"江西省优秀社会科学期刊奖"、"江西省十佳优秀期刊"等殊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中国成立75年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边界演进及对教育体制变革的影响——构建中国教育新图谱的视角

    汤霓邱懿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经历了从恢复重建到制度完善的重要历程。随着继续教育逐步取代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逐步确立,这些变革为我国教育体系描绘了新的蓝图,开启了构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中国教育新图谱的新征程。教育新图谱的构建,对于彰显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要地位、推动构建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的教育体系、形成兼顾类型特色与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构建新时代中国教育新图谱,需聚焦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国家资历框架构建和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建设三个关键举措,以教育强国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教育体制教育新图谱

    新中国成立75年我国职业教育宏观治理变迁——基于职业教育政策(1949―2024年)的分析

    孙涛邵长兰邓三鹏向桢...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教育宏观治理政策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宏观治理能力转型的"晴雨表"。以1949—2024年国家出台的187份政策文本为样本,借助NVivo和Ucinet 6软件,运用注意力配置与政策网络分析理论对这些政策文件的主题内容、发布主体特征、执行力度及工具选择倾向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显示,我国职业教育宏观治理变迁历经四个阶段:单一权威"直接管理"的初创阶段(1949—1978年),由"直接管控"向"管理"转变的调整阶段(1978—1996年),以"管理"为主的深改阶段(1996—2010年),由"管理"向"治理"转型的提质阶段(2010—2024年)。问题导向是职业教育宏观治理政策变迁的触发机制,治理理念是其内容取向的"指南针",政策系统是其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未来可从统筹规划注重"战略布局"、综合协调建构"元治理结构"、宏观管理迈向"制度建设"来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宏观治理能力,为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基筑垒。

    职业教育宏观治理政策变迁演变机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政策:变迁、逻辑与启示

    邓宏宝陈磊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政策经历了生产劳动教育、对口专业劳动教育、实践技能教育、劳动素养教育四个时期,遵循着从劳动方法转向劳动思维、从劳动技能转向劳动素养、从学校主导转向多方联动、从服务工农业生产转向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变迁逻辑。以史为鉴,新时代要深化调查研究,加强劳动教育政策引领;回归教育本真,科学定位劳动教育目标;适应时代发展,及时更新劳动教育内容;坚持五育融合,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政策研制与执行质量。

    新中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教育政策

    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协同的度量模型和现实图景——基于2013―2023年国家层面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

    郑琼鸽徐思许世建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依托政策的强有力支持,分析政策协同状况可为后续政策的优化提供实证支持。以2013—2023年342份国家层面产教融合政策为样本,从政策强度、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3个维度设计政策量化标准,构建产教融合政策协同的度量模型。研究发现,11年来产教融合政策效力总体呈上升趋势,政策主体协同不断增强,政策目标协同分级明显,政策工具协同呈震荡上升趋势。建议强化产教融合目标导向,完善主体协调机制,均衡使用政策工具,提高产教融合政策可执行性,形成政策协同效应。

    产教融合政策协同政策主体政策目标政策工具

    基于四方博弈的市域产教联合体运行机制分析

    陈曦萌兰代巧
    3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的重要举措,是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的重要载体。通过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企业—学校—产业园区—政府"四方演化博弈模型,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仿真模拟,深入剖析四方主体在市域产教联合体运行机制中的策略选择与互动关系,结果显示:企业、学校和产业园区的参与意愿呈现出明显的正向互动效应;产业园区对政府补贴的敏感度显著高于企业和学校;降低成本和提高收益是激发企业、学校和产业园区积极参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关键因素;产业园区的整合程度与其参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意愿呈正相关关系。

    市域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四方博弈运行机制

    实践场域下职业教育课程效能提升的逻辑与进路

    周晶赵亚静袁琳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模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根植于实践场域具有内在规定性。因应社会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实践场域下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关键点的课程成为赋能人的现代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的根基性力量。提升职业教育课程效能,要遵循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协同适切的理论逻辑、多要素协同及其适应性变革的组织逻辑以及共同体行动中的建构性的实践逻辑,着力于课程目标的高阶性、学生的主体性与深度学习,强化学习中的情境性与情意驱动,并据此推进支撑复杂性情境教学的组织变革,构建切合专业特质的实践学习机制,优化课程资源配置的生态系统。

    职业教育课程效能实践场域深度学习适应性变革

    "技术接受模型"视角下职业院校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以非遗代表型紫砂陶雕刻为例

    陈菊许朝晖顾俊锋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训基地建设与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应用紧密相关,教师和学生是主要的使用者,他们对这些技术的接受程度和使用状况直接影响实训基地建设成效与教学质量。借助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简称TAM),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以及感知要用性三个维度探讨职业院校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针对部分职业院校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存在顶层设计缺失引发教学脱节、企业参与积极性低制约基地可持续发展、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开发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教学需求等问题,以非遗代表型紫砂陶雕刻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为例,提出一体化的建设策略:通过"一中心三平台"的建设,实现管理、学研、理实、虚实的一体化。从学习者个人维度、校企合作双方维度、技艺传承维度出发,达成"技赋产教、证促实用"的目标,进而打造一个更贴合用户需求、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的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非遗文化传承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开辟新路径。

    教育数字化技术接受模型紫砂陶雕刻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二元性理论下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学理研究、运行机制及审慎考量

    薛铨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是落实职业教育新使命的关键主体,高水平、结构化教师创新团队建设是教师改革的重要抓手。通过梳理相关政策文本,可以明确教师创新团队的内涵与建设目标为完成职业教育三大职能的创新过程。以团队创新的二元性理论为依据,将创新过程分解为探索和利用两个阶段,构建职业院校结构化教师创新团队的运行模型,从建设理念、组建原则和运行机制三方面分析团队建设过程。进而得出创新团队组建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可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微调而不能进行抽取组合。对于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应通过创新探索及柔性管理来实现有方向的创新过程,关注创新过程的整体性。同时,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理解为双元结构教师共同体,教学过程由个体转向团队实施,可以通过理论教师、技能教师、企业高科技人才、企业高技能人才等的组合,强化团队优势,实现1+1>2的效果,用双师结构弥补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能力欠缺的问题。

    二元性理论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

    设计思维特质对职业院校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内在动机的中介作用和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

    朱建斌彭曦李志成袁海燕...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设计思维特质对职业院校学生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对299名职业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设计思维特质对学生的创造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内在动机在设计思维特质与创造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我效能感正向调节了设计思维特质与内在动机的关系。研究发现不仅丰富了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关系的理论研究,也为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路径,同时建议职业院校应重视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并通过提升自我效能感来增强设计思维对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

    设计思维创造力内在动机自我效能感职业教育

    终身教育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时代特征与实践进路

    张吉先吴思孝
    8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终身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终身教育现代化必须紧扣中国化和时代性命题,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激发终身学习的内生动力,把系统化、数字化和现代化贯穿到终身教育全过程,推动终身教育高品质普惠发展。统筹运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厘清普惠性与差异性、终身性与全面性、发展观与自然观、国际化与中国化的辩证关系。聚焦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城乡优质均衡发展、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学习理论创新发展等特征,以教育数字化、应用场景化、实践品牌化和保障法制化推进终身教育现代化。

    终身教育现代化内在逻辑时代特征实践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