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职教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职教论坛
职教论坛

肖称萍

旬刊

1001-7518

zjltzzs@263.net

0791-83831866;83831957

330038

南昌市红角州学府大道589号

职教论坛/Journal Vocational & Technical Education Forum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受教育部职成司指导、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职业技术教育综合性刊物。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劳动部副部长张小建、教育部职成司司长黄尧、劳动部就业培训司副司长刘康、原国家教委职教司司长刘来泉、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孟广平等领导同志担任本刊顾问。自1985年创刊以来,本刊坚持"传递职教信息,交流职教经验,促进职教研究,推动职教发展"的宗旨,注重科学性、指导性和可读性,杂志发行覆盖面己遍及全国3l个省(市、区),是我国最具影响的职教刊物之一,深受职教界的普遍青睐,被北京大学等权威机构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获"全国优秀职教期刊一等奖"、"江西省优秀社会科学期刊奖"、"江西省十佳优秀期刊"等殊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育家精神引领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着力点

    孙琳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力弘扬与多措并举践行教育家精神,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践行教育家精神从政治性、时代性、教育性方面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教育家精神引领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着力点集中在,加强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政治能力;将工匠精神作为德技并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要内容;以健全组织机构,重视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数字教学能力和教师国际化能力为重点,加快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建设步伐.

    教育家精神职业教育教师教师队伍着力点

    教育家精神赋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时代价值与生成路径

    王屹宋世宁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古代真学实学到清末民初救亡图存,再到近代实业救国,职业教育精神始终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文章回溯了我国职业教育精神的历史画像,探讨了教育家精神赋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价值,并提出了健全制度体系、教师培养体系、竞争激励机制等生成路径,以期通过教育家精神赋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推动职业教育教师形成教育家精神自觉.

    教育家精神职业教育教师教师队伍建设

    协作治理视角下市域产教联合体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单案例的研究

    潘海生于雪珂李友得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如何推进多元主体各司其职是其可持续发展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基于协作治理理论和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协作治理运行过程分析框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各方主体实现协作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市域产教联合体在政策和现实需求的推动下成立,通过组建领导团队,围绕共同愿景,组织成员开展有序的协作治理活动.在协作的过程中,形成了政府部门主导的统筹协调机制、激励保障机制、督导评价机制和秘书处牵引的沟通协商机制,推动协作过程的实施,保证协作目标的实现.

    产教融合市域产教联合体协作治理运行机制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成效指数与指向

    宋亚峰赵康健潘海生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举措,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适应性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提升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成效,通过分析国家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运行样态,将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组织结构归纳为"园区+普本+高专+企业""园区+高专+企业""园区+高专+高专+企业""园区+职本+企业"四类.同时,据此解构了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运行结构.在明晰联合体组织结构和运行结构的基础上,构建了以贡献度、协调度、活跃度为核心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和"三度"指数模型,并明确提出市域产教联合体未来建设路向应指向提升主体间协调度、激发各主体活跃度、增加社会贡献度.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成效指数指向

    结构化理论视阈下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行动逻辑与推进策略

    张慧刘少华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市域产教联合体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翼".以结构化理论为分析视角,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行动体现出结构生成、功能达成和特色形成的"三成"逻辑,规则与资源驱动组织要素重构,生成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产教融合新结构,联合体中多元主体通过例行化实践促使其功能达成,主体能动作用的激活进一步形塑市域产教联合体特色模式.然而,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过程中,规则和资源的局限性、行动者的角色迷茫、联合体特色缺失等问题依然突出.基于此,应从制度环境优化、资源优化配置、明确功能定位、主体活力激发、特色模式探索等方面综合推进.

    结构化理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动逻辑

    我国两种学徒制比较分析与改革建议

    黄景容廖小磊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由教育部门主导的现代学徒制和人社部门主导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并行的格局.从法律法规、政策、实施进度三个方面比较发现:现代学徒制式微趋势明显.建议停用现代学徒制,保留企业新型学徒制,增设学生准学徒制.应将"中国特色学徒制"界定为以政府支持、企主校辅为基本框架,以双师传授、德技并修、训育评用联动为基本模式,以培养一线技术工人为重点任务的技能人才培养制度.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应尊重企业意愿,坚持有序培养,不一刀切,不求快;坚持有效培养,不应付,不图量;坚持"三企联动",不强加,不硬推.

    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中国特色学徒制

    论现代学徒与企业新型学徒的法律地位界分

    陈圣利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新增规定"国家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中国特色学徒制系由现代学徒制与企业新型学徒制有机构成.现代学徒与企业新型学徒都兼具"学校学生"与"企业职员"双重身份,故而二者的法律地位差异不易被识别.现代学徒在学校的法律地位为"教育合同的当事人",教育合同性质更近于行政协议,现代学徒不服学校教育管理的,一般通过内部申诉或行政诉讼解决.企业新型学徒在学校的法律地位为"委托培养合同的受益人",委托培养合同属于民事合同,企业新型学徒与企业、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的纠纷,一般通过民事诉讼或仲裁解决.企业新型学徒与企业存在劳动关系,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将现代学徒与企业之间关系定性为劳务关系更为合理.

    现代学徒企业新型学徒教育合同劳动关系劳务关系

    面向智能制造的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治理变革

    祝成林周雅倩吴斓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制造以其人机结合的技术思路、协同组织的管理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态度和个性化精神追求的独特性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即具备多领域和跨学科知识、人机协同和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职业本科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需要发生转变,并通过变革课程治理回应智能制造对人才培养的转型诉求.建议从重塑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价值、构建嵌入性课程治理模式、改革课程治理的运作方式以及创新课程治理变革推进机制,变革面向智能制造的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治理,形成多元利益主体参与、易于协商合作、资源共享的课程治理体系,确保课程高质量实施,培养适应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智能制造职业本科教育课程治理

    职业院校教师教材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的研究

    王晓军赵文平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教育教师教材素养是教师专业素养重要构成部分,教师教材素养对于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学生综合全面发展、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德尔菲法构建了包含6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的职业院校教师教材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获得了各指标体系的权重.基于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如下思考:修炼教材意识,提升教师教材观念;加强知识学习,培养教材创新与改进能力;优化教研环境,提升教材运用能力和专业发展;优化教学反馈,提升教师教材评估能力;深化教材研究,提升教师教材研究能力.

    职业教育教师教材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

    高职学生的愿望因素对移动学习系统使用行为的影响研究

    徐姗姗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技术与移动技术的发展为学生采用移动学习系统提供了机遇,也加强与提升了高职院校学生成为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愿望.为探索高职院校学生的愿望因素对移动学习系统使用行为的影响,研究人员采用结构化问卷随机对江西省3所高职院校的518名学生进行了调查,以衡量他们对7个变量(期望、动机、享乐、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态度和使用行为)的自我报告反应.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感知有用性与态度对高职生移动学习系统使用行为具有显著影响,而动机对感知有用性无显著影响;此外,享乐对移动学习系统使用行为具有完全中介作用;而动机对移动学习系统不具有中介影响.因此,为了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移动学习系统使用行为效果,教师应定期更新移动学习系统中的课程内容,并在系统中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为其进步提供即时的正面反馈,并积极利用学习工具中的互动功能;在移动学习系统中设计挑战性任务和活动,并在系统中引入游戏化元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动机;通过移动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并增加理论与现实世界的连接.

    高职学生技术接受模型移动学习系统愿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