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兽医医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兽医医药杂志
中兽医医药杂志

杨志强

双月刊

1000-6354

zsyyyzz@periodicals.net.cn;zhaosixi@sina.com

0931-2656034 2115280 13919078833

730050

甘肃省兰州市小西湖硷沟沿335号

中兽医医药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主办并公开发行的唯一一家国家级中兽医学和兽医药物学科技刊物。自1982年创刊以来,先后被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期刊、农业部优秀科技期刊、第二、三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第三、四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等;并先后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成为全国首批100家期刊定点阅览室赠送期刊。主要以传播中兽医医药知识、推广最新科技成果、交流诊疗经验、开展学术讨论为主,促进中西兽医结合。主要栏目有研究报告、实验技术、综述专论、诊疗经验等。诊疗经验为本刊最具特色栏目,集中兽医经验之良方,汇中兽医诊疗技术之大全,是广大临床兽医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是广大养殖专业户的得力帮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紫苏粕水提物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

    孙汉昌魏光伟郭世宁
    1-8,封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紫苏粕(Perilla meal,PML)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抗氧化功能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选取1日龄健康黄羽肉鸡180羽,按照体质量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羽.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25 g/kg(PMLL组)、0.50 g/kg(PMLM组)和1.00 g/kg(PMLH组)的紫苏粕,自由采食与饮水,试验期28 d.采集28日龄肉鸡血液、免疫器官和肠道组织,并测定抗氧化水平、免疫水平、肠道屏障基因表达水平及肠道绒毛高度(VH)、隐窝深度(CD)与绒隐比(V/C).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PMLL组肉鸡平均体质量及空肠封闭蛋白-1(claudin-1)、闭锁小带蛋白-2(ZO-2)基因表达量均显著提高(P<0.05);PMLM组肉鸡平均体质量、空肠VH、V/C、闭锁小带蛋白-2(ZO-2)、黏蛋白-2(mucin-2)基因表达量以及肝脏磷酸化核因子2相关因子(Nrf-2)、醌氧化还原酶-1(NQO-1)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基因表达量均显著提高(P<0.05),CD无显著性差异(P>0.05);PMLH组肉鸡血清SOD、GSH-Px活性和空肠闭合蛋白(occludin)、封闭蛋白-1(claudin-1)、闭锁小带蛋白-2(ZO-2)基因表达量以及肝脏Nrf-2、NQO-1和HO-1的基因表达量均显著提高(P<0.05或P<0.01).结果提示,日粮中添加PML可显著提高肉鸡生长性能,增强机体抗氧化功能,促进肠道绒毛发育.

    紫苏粕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肠道健康

    逆乌茜草水煎液抗炎、镇痛和止泻作用研究

    满敬元吴金措姆王学红格桑卓嘎...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确证逆乌茜草水煎液的抗炎作用、镇痛作用、止泻作用,按照试验设计将21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组,逆乌茜草水煎液组分别灌胃低剂量(0.303 3 g/kg)、中剂量(0.910 0 g/kg)、高剂量(2.730 0 g/kg)的逆乌茜草水煎液,同时每个试验设立模型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分别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醋酸致小鼠疼痛扭体法、炭末推进测定法和粪便含水量称重法对逆乌茜草水煎液进行抗炎、镇痛、涩肠和止泻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逆乌茜草水煎液中剂量组二甲苯引起的耳廓肿胀率极显著降低(P<0.01),表明逆乌茜草水煎液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并能延长醋酸致小鼠疼痛扭体潜伏期,但作用不显著,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小鼠疼痛扭体次数显著减少(P<0.05或P<0.01),且随药物剂量增大,小鼠疼痛扭体抑制率明显升高,表明逆乌茜草水煎液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逆乌茜草水煎液能抑制炭末在小鼠小肠内的推动,说明逆乌茜草水煎液具有一定的涩肠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给药3d,逆乌茜草水煎液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粪便中含水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逆乌茜草水煎液具有良好的止泻作用.综上,逆乌茜草水煎液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镇痛作用和止泻作用,且具有一定的涩肠作用,可作为犊牛腹泻潜在的候选治疗药物进行研究开发.

    逆乌茜草水煎液抗炎镇痛止泻药效学

    不同产地与不同生产方式的丹参药材质量相似性评价研究

    粟华生罗轶黄佳伟梁雁...
    14-23,封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产地、不同生产方式丹参药材的质量相似性,建立丹参药材主成分特征图谱以及色差指纹图谱,形成快速、科学的立体质量评价方法,并为丹参临床使用及不同地域药材生产提供数据参考.运用HPLC建立丹参药材指纹特征图谱质量分析方法,通过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和ModuleLab Chroman软件对丹参药材质量进行相似性评价及计量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PCA)、K最近邻法(KNN)等算法及可视化方法对样品丹参药材的色度值总体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产地丹参药材共有11个共有峰,合成特征图谱相似度范围为0.894~0.999,表明不同产地样品化学成分差异较小,各产地丹参药材具有较好的相似度,但根据成分PCA得分载荷图与聚类分析显示,主成分贡献率为85.93%,其中丹酚酸B成分有较高的贡献率,说明丹酚酸B是造成不同产地差异的主要物质;主成分测定显示不同产地与不同生产方式的丹参药材总丹参酮类成分也具有较大差异,总丹参酮含量为1.358~7.515 mg/g,丹酚酸B含量为4.574~112.670 mg/g;药材颜色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区丹参药材颜色具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广西地区丹参药材颜色差异更加明显,模型识别率达到93.75%.本试验评价方法能快速分辨丹参药材质量差异性,可为进一步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提供数据参考,为丹参药材生产方式以及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丹参药材相似性评价指纹图谱计量分析辨色论质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川楝子-小茴香药对盐炙前后化学成分差异研究

    王小鹏马天翔刘文海侯建忠...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川楝子-小茴香药对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比较川楝子-小茴香药对盐炙前后化学成分的差异,为其盐炙机理及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采用HPLC方法建立川楝子-小茴香药对生品和盐炙品的指纹图谱,采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对色谱图进行处理,采用SMICA13.0软件对生品和盐炙品各10批样品共有峰峰面积数据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共标定了20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指认了其中9个色谱峰;通过OPLS-DA分析,共筛选出14个共有峰为川楝子-小茴香药对生品和盐炙品的差异性成分(VIP>1),分别为20号(反式茴香脑)、19号(α-蒎烯)、18号(川楝素)、15号(异川楝素)色谱峰(盐炙后响应降低),17号、14号、12号、6号(异槲皮素)、13号、16号(山奈酚)、5号、8号色谱峰(盐炙后响应增加),以及21号(槲皮素)、22号色谱峰(盐炙后新增加的色谱峰).试验结果表明川楝子-小茴香盐炙前后成分差异显著,川楝素、异川楝素、反式茴香脑、α-蒎烯、山奈酚、槲皮素、异槲皮素可作为二者的差异标志物.

    川楝子-小茴香盐炙指纹图谱多元统计分析差异分析

    香连溶液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评价

    于松林王腾峰耿肖虎武超...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香连溶液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并确定香连溶液临床推荐使用剂量.将12日龄SPF鸡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香连溶液高剂量组、香连溶液中剂量组、香连溶液低剂量组5个组,每组30只.模型对照组和各给药组均采用胸肌注射大肠杆菌菌液的方式进行人工感染.感染后,香连溶液高剂量组、香连溶液中剂量组、香连溶液低剂量组立即灌服香连溶液,每天1次,连用7d,停药后继续观察7d.空白对照组不感染,隔离饲养,注射并灌服生理盐水.试验期间观察鸡群临床症状、剖检变化、治疗情况,并统计脏器病变率.结果显示,香连溶液可有效改善鸡大肠杆菌病临床症状,给药后鸡群精神状态、粪便形态均有一定恢复,其中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大肠杆菌病鸡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香连溶液高剂量组、香连溶液中剂量组病鸡肝周炎发病率、心包炎发病率显著降低(P<0.05),鸡只死亡数减少,感染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P<0.05),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之间治疗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香连溶液低剂量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香连溶液对鸡大肠杆菌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综合考虑用药成本和临床疗效,香连溶液临床推荐口服剂量为0.5 mL/kg,给药时间为每天1次,连用7d.

    香连溶液人工感染大肠杆菌病疗效评价

    白虎汤纳米相态相关研究进展

    刘森韦少强张世栋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汤剂包含真溶液、纳米相态、乳浊液和混悬液,是一种复杂的多分散相体系.中药汤剂的有效成分主要存在于纳米相态中,与中药汤剂相比,中药纳米相态具有溶解性强、稳定性高、药效佳等特点.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汤剂中的纳米粒子可能起着增溶与靶向递送的作用.白虎汤是清热类经典方剂之一,被称为"寒剂祖方",由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四味药材配伍而成,用于治疗阳明经证或气分热盛证,现代临床上应用广泛.白虎汤纳米相态可能包裹药物有效成分,实现药物的靶向性治疗.研究发现白虎汤药液的纳米相态中主要药效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药液中的其他相态,纳米相态对汤剂中主要解热成分芒果苷、新芒果苷、钙离子、甘草酸和甘草次酸起到了增溶作用,纳米相态是白虎汤发挥解热作用的关键组分.本文从白虎汤纳米相态的形成理论、物质基础、分子表征、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深入探究白虎汤的作用机制、创制纳米相态制剂提供思路,为推动纳米技术在中药方剂创新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白虎汤纳米相态物质基础相态表征药理作用

    雄黄毒性研究进展

    窦小转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雄黄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的功效,适用于多种病症,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及疟疾等.现代研究表明雄黄对血液系统疾病、恶性淋巴系统疾病以及实体瘤等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尤其对白血病的疗效颇为显著.雄黄作为一种有毒的含砷矿物药,若使用不当,其毒性也不容忽视.雄黄发挥治疗作用或毒性作用的成分为可溶性砷,包括无机砷和有机砷.雄黄具有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肝脏毒性及遗传毒性作用,合理配伍可以降低雄黄的毒性.炮制对雄黄的毒性有影响,水飞法炮制的雄黄毒性更低,目前也有研究者采用微生物转化、纳米技术等新技术对雄黄毒性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雄黄毒性进行综述,以期为雄黄的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雄黄毒性As4S4As2O3

    基于数据挖掘的白头翁防治动物腹泻的应用分析

    范丽萍许笑陶琦刘希望...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以相关文献、专利、兽药信息等为基础,分析白头翁在动物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挖掘白头翁的研究价值.结果表明,与白头翁相关的主要研究主题有腹泻防治、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白头翁被广泛用于猪、鸡、牛、羊、兔等靶动物的疾病防治,以防治腹泻、抗菌、抗病毒、杀虫为主,适用于鸡、猪的白头翁相关中兽药复方制剂研究相对成熟,这些制剂主要用于治疗畜禽湿热泄泻/下痢,部分制剂专用于鸡球虫病、兔球虫病的防治.目前,关于白头翁的药理作用和活性成分也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白头翁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虫、抗氧化等药理作用,其活性成分以皂苷类为主,且白头翁皂苷B4最受关注.在兽医临床上,白头翁多以传统中兽药复方的形式用于动物疾病防治,但对于白头翁活性成分或复方的药理作用挖掘还不充分;关于其活性成分的应用研究尚不深入;除靶动物猪、鸡外,关于白头翁的其他畜禽兽用制剂相对缺乏.本文综合分析了白头翁在动物腹泻防治中的应用及研究情况,以期为其深入研究与新兽药创制提供参考.

    白头翁腹泻球虫白头翁皂苷B4

    中药复方饲料添加剂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王世霖李佳伟张国华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面禁用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的背景下,畜禽中药饲料添加剂受到广泛关注.在家禽生长过程中添加复方中药可促进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吸收,提高畜禽生产性能,降低料肉比、料蛋比,改善肉蛋品质;提高屠宰率、全净膛率、半净膛率、胸肌率等屠宰性能;调节免疫,提高免疫器官指数,促进免疫球蛋白分泌,提高免疫抗体水平,提高补体含量;通过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活性而增强抗氧化能力;改善肠道组织形态,提高肠道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维持肠道稳态,调解肠道菌群丰度,增加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促进有益菌增殖,抑制病原菌定植.复方中药添加剂配伍的常用中药主要有甘草、黄芪、白术.本文对中药复方饲料添加剂及常用配伍药材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可为中药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家禽中药饲料添加剂生长性能免疫抗氧化活性肠道菌群

    新种芽孢杆菌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分析

    谢志恒余梦博顾万军周淑贞...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芽孢杆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外界环境压力的能力,无毒副作用,是饲料益生菌添加剂菌种开发的关注点.试验旨在寻找和探索作为饲料益生菌添加剂的新型芽孢杆菌菌种,进而研究芽孢杆菌分离株的抑菌活性.采用加热分离方法,从养鱼池沉积物和乌龟池底泥分离出两株细菌,经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16S rDNA序列比对并建立遗传进化树进行鉴定,再进行药敏试验及菌株抑菌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的两株细菌均为芽孢杆菌新种,分别命名为芽孢杆菌sp X102和芽孢杆菌sp X901.两株分离菌对7种常见药物均敏感,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指示菌具有较强抑菌作用.说明分离的两株芽孢杆菌新种可作为动物益生菌菌种进行开发.

    芽孢杆菌新种分离鉴定抑菌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