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孙国军

月刊

1673-2596

cfxbs@163.com

0476-2205717

024000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赤峰学院学报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Zhaowuda Mongolian Teachers College
查看更多>>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赤峰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理论月刊。刊号为ISSN1673-2596(国际标准刊号);CN15-1341/C(国内统一刊号)。现任主编孙国军教授。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办刊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出版法规为准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学术民主、质量第一的原则,以推动学术进步,优化学术生态为己任。学报注重学术性、思想性、高校性、前瞻性,在推动学术进步的同时,促进学院专业学科建设。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辟有“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哲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文学研究”、“法学研究”、“新闻与传播学研究”、“艺术研究”等特色栏目与固定栏目。2008年被评为全国教育院校优秀期刊;在2008年自治区新闻出版局、自治区高校学报研究会开展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届高校精品学报评选活动”中,《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荣获 “优秀学报”称号。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前身为《昭乌达蒙族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0年创刊。 2003年,赤峰学院成立,原《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名为《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8年,经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批准,学报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更名后的《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致力于“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等特色栏目建设,依托学科优势与地域优势,培育学报特色,打造期刊品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四世纪中后期松漠草原发生的部族争霸战

    任笑羽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世纪中后期,"五胡乱华"中实力较强大的鲜卑部落集团的三支——慕容部、宇文部、段部在中国东北西部展开了激烈的争霸战争.宇文部在战争中失利后,部分余众在松漠草原上逐渐融合凝聚形成新的部落,并保留有原始的氏族组织形态,其中最为著名的即库莫奚与契丹.而后,由北魏军队发动的松漠之战,揭开了契丹人历史的第一页.

    四世纪中后期松漠草原鲜卑契丹

    辽朝枢密院所设林牙考

    魏臻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牙是辽朝特有的官职,汉语意为"学士".辽朝枢密院分为北枢密院和南枢密院,设有林牙官职.北面林牙与北院林牙、左林牙是同一官职的不同写法,此官职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五代枢密直学士.《辽史·百官志一》大林牙院条下北面都林牙、北面林牙承旨、北面林牙即左林牙,均应归属北枢密院.《辽史·百官志三》翰林院条下南面林牙、《辽史·百官志一》大林牙院条下右林牙以及《辽史·百官志二》行枢密院条下右林牙,实为同一官职,即南枢密院中南院林牙.辽朝北枢密院掌群牧事务,《辽史·百官志二》总典群牧使司条下群牧都林牙归北枢密院统领.

    林牙枢密院大林牙院翰林院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

    刘晓云褚明昕孙佳怡
    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我们党的智慧结晶,是我们党关于思想文化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时代背景对文化发展要求所作出的创新理论.它是一个严谨的科学体系,主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出现,代表着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认知进入新的高度,也表明我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进入全新的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意识形态文化建设时代价值

    浅论辽西地区"巫史传统"的形成

    包雪婷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巫史传统"是李泽厚先生提出的一种描述中国文化特征的本源性概念,"巫史传统"的奠基与形成可以看作是由巫术文化向礼乐文化平稳过渡的结果,也就是由巫入礼的过程.本文对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等诸多文化遗址出土的遗物进行综合整理,采用文献法、文化因素分析法、民族学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辽西地区史前时期出土遗物进行分析,总结出辽西地区史前时期由巫入礼的发展过程,为辽西地区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

    辽西地区巫史传统祭祀遗存

    略论元朝国家认同建构的二元性特征

    张洵玮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朝及国家认同建构是中国古代史上每逢改朝换代之际所必然面临的一项重大议题.因其与新政权合法性与权威性的塑造密切相关,故而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南北"大一统"封建王朝,与传统中原王朝相比,其国家认同建构模式呈现出明显的二元性特征,即同时存在着"北国"认同和"中国"认同两种不同且相互融合发展的王朝及国家认同建构模式.但此两种模式却又统属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政治文化认同的范畴之中,为其之一体两面.总之,元朝对华夏文明认同精神史的多元化拓展转型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元朝国家认同二元性

    贡桑诺尔布任蒙藏局(院)总裁时期的政治态度研究

    王双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贡桑诺尔布是内蒙古喀喇沁右旗的札萨克,曾担任蒙藏事务局(院)总裁达 16 年之久.任职期间,他认同中华民族,拥戴民国,支持共和,加入国民党,反对外蒙古独立,维护内蒙古稳定,反对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主张抵御列强经济侵略,对于维护祖国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贡桑诺尔布蒙藏局(院)政治态度

    二里头遗址出土动物纹陶片及动物陶塑探析

    冯世昌徐瑷琳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里头遗址是探讨夏文化的核心遗址之一.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部分动物纹陶片和动物陶塑,反映了夏王朝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本文将对二里头遗址出土动物纹饰陶器进行量化分析,并结合其他相关遗址,得出二里头遗址出土动物纹陶片及陶塑的功能与意义.

    二里头遗址动物纹陶片动物陶塑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韵律教学研究

    锡林高娃
    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尤为重要.诸多学者都认为语言的灵魂是语言的韵律.韵律教学对于提升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在韵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建设多元化语言韵律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各民族语言文化特点,将其融入国家通用语言以及外语教学中,推动中华文化传播,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本文旨在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不同语言韵律教学的内涵、特点等,探讨切实可行的多元化语言韵律教学体系构建策略,为语言教学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中华民族共同体语言韵律教学

    论语言监控理论在语言习得及交流中的重要性

    张锐卓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克拉申提出的语言监控理论,主要针对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个人语言习得.学习者头脑中的系统会自动复盘,复验刚刚自己说的话是否正确,是否有不当之处.此现象中的语言监控,既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又有利于人际关系处理.克拉申的语言监控理论,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策略,也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学策略,优化课堂设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语言监控理论在语言习得及交流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有效的学习者自控策略及教师教学策略.

    语言监控理论语言习得学习策略教学策略

    中古蒙古语特殊词汇汉字音写分析

    吉日嘎拉
    4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蒙古秘史》维吾尔蒙古语原文已丢失,目前的研究主要依据明代汉字音写版本.一些中古蒙古语现已不用,有的意义有所变化,所以对汉字音写的《蒙古秘史》中古蒙古语复原时难免出现一些错误或不当之处.本文参考《蒙古秘史》中蒙古语汉音特点,挑选了其中特殊汉音词汇"答闌""脫中豁斡惕"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与"七十锅里煮"之解释不同的看法,认为该词表示的是地名.

    《蒙古秘史》中古蒙古语汉字音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