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 山东省酿酒葡萄科学研究所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 山东省酿酒葡萄科学研究所

陈谦

双月刊

1004-7360

cb.1976@163.com;cf.1976@163.com;vw1976@163.com

0531-85598003;85598004

250100

济南市历城区工业南路103号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Journal Sino-Overseas Grapevine and Win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和山东省酿酒葡萄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唯一一份有关葡萄与葡萄酒的科技期刊,它是葡萄与葡萄酒行业人士总结经验,切磋技艺,发表论文,交流信息的咨询园地。杂志宣传国家有关葡萄、葡萄酒的方针政策;普及中外葡萄、葡萄酒的科学知识;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交流科技信息,市场营销信息。是一份内容丰富、技术先进、可读性强的国内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葡萄VvMET1-1基因在葡萄和拟南芥中的功能研究

    王风霞丁亭亭刘蕙萍李科...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DNA甲基化修饰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十分重要,而MET1是植物中重要的甲基转移酶,能维持植物的CG位点甲基化修饰。为了研究葡萄MET1基因的功能及对植物发育的影响,将葡萄VvMET1-1基因转入葡萄胚性愈伤组织和拟南芥中进行研究。本研究选择35S::VvMET1-1-GFP表达载体转入葡萄胚性愈伤组织后检测到明显的GFP信号,且该胚性愈伤组织能被成功诱导为体细胞胚,表明VvMET1-1首次被成功转入葡萄胚性愈伤组织中并且不影响胚性愈伤组织的发育和分化。VvMET1-1被转入拟南芥中发现,该基因能影响拟南芥叶片的长度和宽度,但是不影响植株形态和种子发育;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许多逆境胁迫、生长素、种子萌发、果实成熟、脱落酸和茉莉酸合成相关的基因差异表达;甲基化组结果显示,拟南芥过表达VvMET1-1后CG和CHH位点甲基化水平分别发生了明显的上调和下调,且DNA甲基化差异区(DMR)的类型主要是CG和CHH型,因此推测VvMET1-1可能通过调控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影响下游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控拟南芥的生长发育。

    葡萄胚性愈伤组织VvMET1-1转录组测序

    8株苦豆子内生真菌对葡萄炭疽菌的抑制作用及生防潜力评价

    何雪蒋朝阳张强强王若彤...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内生真菌菌株对葡萄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及生防潜力,以健康苦豆子植株上分离的8株内生真菌菌株为拮抗菌,葡萄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为靶标菌,采用皿内对峙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离体防效试验探究内生真菌对葡萄暹罗炭疽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8株苦豆子内生真菌对葡萄暹罗炭疽菌Cs2-7-NX菌株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菌株HD31在不同接种时间处理中综合表现最佳,提前3 d接种菌株HD31再接种靶标菌抑菌率可达84。62%;光学显微观察发现,菌株HD31与Cs2-7-NX菌株互作后,病原菌出现菌丝断裂和节间膨大现象;不同菌株的发酵滤液均在浓度为25%时对Cs2-7-NX菌株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其中菌株HD35的抑制率最高达80。25%,其次是菌株HD31的抑制率为72。65%;菌株HD31发酵滤液浓度为40%时对Cs2-7-NX菌株孢子萌发的抑制率最高,达83。07%;预先接种6 d的菌株HD31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Cs2-7-NX菌株抑制率最高,达82。09%。葡萄果粒离体防效试验结果表明,预先喷施拮抗内生真菌发酵滤液后再接种病原菌的预防效果普遍高于接种病原菌3 d后再喷施内生真菌发酵滤液的保护效果,其中,菌株HD31浓度为10%的培养滤液对Cs2-7-NX菌株预防效果最好,防效为85。59%。说明HD31菌株是葡萄炭疽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的良好出发菌剂。

    苦豆子内生真菌葡萄暹罗炭疽菌抑菌作用生防效果

    欢迎订阅2024年《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1页

    山葡萄砧木提高葡萄耐寒性的转录调控研究

    徐美隆王毅牛锐敏许泽华...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山葡萄为砧木可提高葡萄的耐寒性,但其分子调控机制还不明确。本研究以山葡萄为砧木的'黑比诺'异嫁接苗(Vv_Va)和'黑比诺'自嫁接苗(Vv_Vv)为材料,利用转录组数据分析两者在低温胁迫下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与自接相比,异接中显著上调的基因数330个,显著下调的基因数190个;对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表明,自接和异接的差异表达基因与非生物胁迫相关,尤其是应答温度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产生了显著差异;在所有差异表达的基因中,有27个热激蛋白基因、3个渗透调节物质合成关键酶基因和6个活性氧清除关键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且有WRKY、NAC、MYB、HSF、AP2/ERF、Zinc Finger和MYC 7个家族共23个转录因子发生了差异表达,这可能是Vv_Va在遭遇低温胁迫时,抗寒砧木嫁接对接穗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对低温胁迫下自接苗和异接苗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差异分析,为阐释山葡萄嫁接提高葡萄耐寒性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山葡萄嫁接低温胁迫转录调控

    基于WGS构建葡萄高密度遗传图谱及抗炭疽病QTL定位

    潘凤英曲俊杰黄羽韦荣福...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葡萄炭疽病是一种危害葡萄成熟果实的真菌病害,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品质。美洲种葡萄具有适应南方湿热气候且高抗炭疽病的特点,因此构建美洲葡萄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定位其抗炭疽病QTL,利用其中的抗病基因指导葡萄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美洲葡萄'C30-5-1'165株自交后代为作图群体,基于全基因组测序(WGS)开发SNP标记,构建遗传图谱,并对葡萄抗炭疽病QTL进行分析。构建的葡萄分子遗传图谱总遗传距离为3138。74 cM,相邻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98 cM,分布均匀。根据群体炭疽病抗性表型数据,在11号连锁群上检测到1个炭疽病抗性相关QTL,命名为Cgr2,可解释表型变异5。0%,是一个微效QTL。与葡萄参考基因组比对分析发现,该QTL区域包含2个候选抗性基因,分别编码UDP糖基转移酶和类黄酮3'-单加氧酶,它们可能对葡萄炭疽病抗性起重要作用。

    葡萄遗传图谱抗炭疽病QTL定位

    枯草芽孢杆菌对'红地球'葡萄白粉病防效及叶际细菌群落的影响

    杜蓉惠何涛杜鸿燕邓维萍...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枯草芽孢杆菌(BA)对葡萄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叶际细菌群落的影响,以'红地球'葡萄为研究对象,在生长期施用BA生防菌剂,采用微生物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对葡萄叶片环境中微生物多样性和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BA处理后,白粉病的病情指数显著降低,葡萄叶际细菌α多样性无显著变化;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BA处理后显著影响了细菌β多样性,BA处理能显著增加Firmicutes门及Bacillus、Brachybacterium属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同时使细菌有氧呼吸Ⅰ、甲萘醌合成途径Ⅱ、泛醌生物合成的超级途径、甘氨酸生物合成血红素功能降低,生物素生物合成Ⅱ功能显著增加。因此,可利用枯草芽孢杆菌进行葡萄白粉病的生物防治。

    枯草芽孢杆菌葡萄白粉病葡萄叶际细菌微生物多样性

    '阳光玫瑰'葡萄病毒病症状差异及其对品质的影响

    何晶晶李胜王荣许延帅...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阳光玫瑰'葡萄病毒病普遍发生的情况,检测了田间植株的病毒种类及其对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显症叶片和健康叶片中均检测到葡萄卷叶相关病毒3(GLRaV-3)、葡萄病毒A(GVA)、葡萄病毒B(GVB)和沙地葡萄茎痘病毒(GRSPaV)4种病毒。对重症、轻症和无症植株的产量和果实品质进行分析发现,重症植株的产量显著低于无症和轻症植株。玫瑰香味有关的橙花醇和香叶醇2种香气物质在3类不同症状表现的植株果实中无显著性差异,而重症植株果实中芳樟醇含量显著高于无症和轻症植株果实。针对病毒病对'阳光玫瑰'生产造成的严重危害,根据生产经验总结出了两种缓解病毒病的方法可用于指导生产。

    阳光玫瑰病毒检测果实品质香气

    摘叶处理对'红地球'葡萄品质及部分类黄酮合成基因表达的影响

    杨博唯曾茂宇张振文谢沙...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红地球'葡萄为材料,分别在果实转色始期和转色末期进行1、2、4片摘叶处理,对不同摘叶处理的果实理化指标、果皮酚类物质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并将这些品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同时选择得分较高的2个处理,对其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和转录因子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并对酚类物质含量与类黄酮合成基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摘叶处理对葡萄理化指标、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多数摘叶处理提升了果实的糖含量,增加了果皮酚类物质含量,上调了类黄酮相关基因和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量,CHS3、DFR1、FAOMT、CHI2和GST4基因与酚类物质的含量关系密切。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在'红地球'葡萄转色末期从结果枝基部摘除1片叶处理,所得果实的综合品质最佳。

    红地球鲜食葡萄品质酚类物质基因

    花穗整形方式对'巨玫瑰'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赵克义苏玲王珊陈迎春...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5年生'巨玫瑰'为试材,在开花前2~3 d进行不同花穗整形处理,调查其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花穗整形方式均能不同程度地增加果实粒质量,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增加果实硬度,促进着色,果实品质显著提升,其中留穗尖处理效果最好。各处理间工作效率差异显著,留穗尖9 cm整形效率最高,间隔疏除小穗整形效率最低。综合评价结果为留穗尖7cm>留穗尖9cm>留穗尖5 cm>间隔疏除小穗>不修剪>去副穗及穗尖。综合来看,在本研究中留穗尖7 cm花穗整形方式能显著增加果实的粒质量,且可溶性固性物含量最高,可滴定酸含量较低,果实成熟度最好,果皮颜色显著加深,综合品质最优,是'巨玫瑰'较适宜的花穗整形方式。

    巨玫瑰花穗整形果实品质

    鲜食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积累差异研究

    任言刘婉君李美璇乔月莲...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鲜食葡萄果实有机酸含量的积累规律,以'阳光玫瑰''巨峰''意大利'和'摩尔多瓦'4个品种为试材,对果实发育期的有机酸含量、有机酸代谢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成熟时总有机酸含量在品种间存在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巨峰(8。31 mg·g-1)>摩尔多瓦(7。80 mg·g-1)>意大利(7。48 mg·g-1)>阳光玫瑰(6。62 mg·g-1)。酸种类中以酒石酸含量最高(5。17~6。19 mg·g-1),其次为苹果酸(0。72~1。81 mg·g-1),柠檬酸含量最低(0。20~0。94 mg·g-1)。不同品种间苹果酸酶(NADP-ME)、苹果酸脱氢酶(NAD-MDH)、柠檬酸合成酶(CS)活性及VvME、VvMDH基因表达量差异显著。苹果酸含量与NADP-ME活性呈显著负相关,与NAD-MDH活性呈显著正相关;柠檬酸含量与CS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意大利'和'摩尔多瓦'葡萄果实柠檬酸含量与线粒体-顺乌头酸酶(Mit-ACO)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4个鲜食葡萄果实苹果酸与柠檬酸积累差异主要由VvME、VvMDH基因的差异表达及NADP-ME、NAD-MDH、CS和Mit-ACO酶活性差异所致。

    鲜食葡萄品种有机酸代谢酶表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