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哲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

李景源

月刊

1000-0216

010-65137954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哲学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是全国性的哲学专业理论刊物。它发表哲学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对重要的哲学问题展开讨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探讨,反映国内外哲学动态,还发表对哲学研究的方向、状况的评论,以及严肃负责的书评、札记和其他多种形式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第二个结合"的历史意蕴、内在机理和原创性贡献

    黄凯锋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表明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理性自觉达到新高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来源不同,但是在"科学的普遍原理"和"不易的正常之道"上彼此契合,相互成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经由结合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破解古今、中西、体用之争,既推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走向"内生"和"内在",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走向"复兴"和"新生",是科学历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在文化发展问题上的理论表达.

    "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资产阶级知识财产权批判——基于无形物和作者权平等的分析

    张文喜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知识财产权知识体系的原型是资产阶级权利的法律拟制.针对该法律拟制长期以来重物的归属、轻共同权利的安排,重作为自然人的基本作者权、轻创作的来源和过程,重所有权的形式、轻所有权的社会功能,重占有、轻使用的传统,以唯物史观方法对现代知识财产权问题的几个重要方面展开论述,分析有形物的财产权与无形物的财产权的矛盾关系,提出知识财产权是知识所有者对知识所有的社会权利,强调现代个人主义作者概念内含超越个体的主体关系以及对作者权的弱化了的预期和经验.深入辨析现代知识财产权,不仅要重视它与知识公共财产发展的关键矛盾,而且须避免知识财产权运动的不平等倾向.

    知识作者私有财产独创性唯物史观

    毛泽东与延安学者关于"中国哲学"的学术互动

    周良书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安时期,毛泽东不仅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要命题,而且还直接参与到有关"中国哲学"的研究和讨论中.他主张做"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继承者,要求对中国哲学"给以历史的唯物论的批判".在毛泽东倡导下,延安学者不仅"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而且还"用马克思主义清算经学".毛泽东与延安学者之间的哲学互动,构成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一个重要事件.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批判地继承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共同推进中国哲学的现代化.

    毛泽东延安学者中国哲学

    黑格尔辩证法在《启蒙辩证法》中的三重运用

    张严
    3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启蒙辩证法》中,可以看到黑格尔辩证法的深刻烙印.在一定程度上,启蒙辩证法是将黑格尔辩证法运用在启蒙过程上的结果.就全书而言,《启蒙辩证法》三重运用了黑格尔辩证法:在整体、宏观的层次上,运用了黑格尔的"异化辩证法";在局部、中观的层次上,运用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论述的"启蒙辩证法";在个别、微观的层次上,运用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论述的"主奴辩证法".通过在这三个层面上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运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将启蒙从总体上解读为一种出于必然的自反性的"自我异化":主体构建的主体性反噬了主体,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合理性反噬了理性,人创造出来的人化世界反噬了人.这种"自我异化"在形式上合乎黑格尔辩证法,但在实质上却背离了黑格尔辩证法,并陷入了既要实现和解又要抵制同一性的二难困境.

    黑格尔辩证法启蒙辩证法异化主奴辩证法

    中西文化初期的碰撞与交汇——论柏应理等的《论语》翻译与诠释

    孙宝山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耶稣会士柏应理等于1687年编译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夫子》是中西文化由接触碰撞进而走向高层次交流汇通的体现.本文基于这一视角从哲学家形象的塑造、最高主宰的翻译与诠释、最根本美德的翻译与诠释等方面对该译本进行探讨.柏应理等通过对《论语》的翻译与诠释将孔子塑造成遵从理性、敬奉上天、追求美德的哲学家,以调和基督教与儒学之间的关系.而贝尔、沃尔夫、伏尔泰等欧洲启蒙思想家反而以儒学为依据来倡导理性道德、反对主流神学、批判基督教会,黑格尔则仅仅把孔子看作是道德学家而非哲学家.这些时代回响和后续走向都远远超出了译介者当初的预期,中西文化碰撞交汇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在这里充分展现出来.

    柏应理论语孔子哲学家

    自然哲学与自然法:明清之际柏应理、卫方济等耶稣会士理解宋明理学的两种路径

    王格
    5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在理解宋明理学的"性理"之学时,首先将其与西方的"自然哲学"等同,这样便于将宋明理学视同无神论和物质主义,此一路径的集大成之作是由柏应理等人完成的《中国哲学家孔夫子》.而随着"自然法"理解思路的逐渐兴起,卫方济《中国哲学》一书完全使用自然法来理解宋明理学,因而对理学给予了高度肯定.自然哲学与自然法两种理解路径的背后,是中国传统中的"性"-"自然"与西方传统中的phusis-natura之间的奇妙呼应,这是东西方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契合点,是关乎宇宙人生根本秩序的形而上学传统之对话与互动.

    自然哲学自然法宋明理学中西交流

    常变之间:早期儒家损益观的多重维度

    汪柔竹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损益"是一个关乎礼法、制度与思想演变的概念.从整体上考察,早期儒家损益观具有多重维度:在天道运行方面,"损益"是从盛衰兴亡、物极必反的现象中总结出的客观规律;在历史变革方面,"损益"是在因袭既有制度的基础上寓新于旧的做法;在德性修养方面,"损益"与儒家所提倡的谦德相对应,保持自损谦恭的态度合乎"持盈"的要求;在为政之道方面,帛书《要》篇以德义为核心的损益论提示了君主对待古法、明察吉凶等治理的关键.儒家所倡不离根本而变通趋时的损益之道,不仅是随顺客观条件,而且被赋予了明确的道德意蕴.

    早期儒家损益德义变化与常道历史意识

    宋明理学"实谈心性"的三重努力——以朱熹、王阳明为中心的考察

    李毅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末清初以来,宋明理学心性论被贴上了"空谈心性"的标签.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宋明理学心性论可以说是"实谈心性"之学,它起源于对"空谈心性"的批判和对"实学"的追求,并至少为之付出了三重努力:结合事务,以便谈清楚足以成就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充实心性;通过践行,以便落实所谈心性,并进一步谈出自得之言;对心性概念进行精确界定,以便使每一范畴每一命题都能有明确着实的内涵.这三重努力都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为宋明理学自身的一些不足和中国古代社会条件的限制,宋明理学"实谈心性"的目标并没有完全达成.宋明理学"实谈心性"的成功之处值得在今日加以继承,其不足之处则需要我们引以为鉴.

    宋明理学空谈实谈朱子阳明

    对人类增强技术的建构主义辩护——以社会平等问题为考察中心

    武小西
    8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增强技术引发了诸多激烈的伦理争论,其中最具普遍性的担忧是增强技术可能会加剧社会不平等.但根据建构主义生存论-伦理学和技术哲学的相关观点,人的生存本就是自我创造的动态过程,而增强技术是人类使用科技改善自我的进一步体现,且延展心灵命题也解释了"外部自然"与"内在自然"并无本质区别.因此,增强技术不会加剧社会不平等.人的自我建构基于机运与选择的二分,这也是政治哲学建构正义制度的前提框架.增强技术改变了机运与选择原本的边界,造成人在自我理解与社会定位上的不安感,其原因在于新的社会现实超越了政治哲学原本的理论架构,而非增强技术可能导致的阶层固化.事实上,机运与选择的新边界可以为正义制度的建构提供新的启发和可能.

    人类增强技术机运与选择建构主义延展心灵能动性

    我是活动的聚一所:阿维森纳飞人论证再思考

    蔡震宇
    95-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维森纳对亚里士多德哲学心理学最重要的背离在于引入了一种反亚氏的自我理论: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自我觉知依赖于我对世界的感知;但在阿维森纳看来,存在着一种可以完全剥离于对世界感知的原初自我觉知.该学说集中体现在阿维森纳著名的飞人论证中.然而,在阿维森纳学界内部,对于飞人论证是否构成一个有效的论证以及是否展示了一种自我觉知理论,历来不乏异议,新近的学界讨论更形成了自我解读和本质解读分庭抗礼的局面.本文试图回到阿维森纳建构自我理论这一重要的哲学史时刻,展示阿维森纳在处理活动的自我归属问题时,将原初自我视作活动得以聚合的场所以及将自我觉知视作无面向的自我,并在此基础上辩护飞人论证的有效性.

    阿维森纳原初自我觉知飞人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