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学语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学语文
中学语文

潘纪平

月刊

1000-419X

jiaoxuedacankao@163.com

027-88666211

430062

湖北武昌湖北大学文学院

中学语文/Journal ZhongXue YuWen
查看更多>>分上中下三个月刊分册,分别为《教学大参考》(38-48)《读写新空间》(38-51),2007年出《大语文论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写与未写:探析孔乙己的"最后一幕"

    黎炳晨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初中阶段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不少课堂停留于文本内容的浅层获知与作品主题的简单感受上,忽略了小说文本的言语形式、作者的行文技巧、语句的言外之意.鲁迅的经典小说《孔乙己》通过多幅场景勾勒出孔乙己的命运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紧扣文本特质,关注言语形式,设计恰当的语言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感受这一经典作品独特魅力的有效路径,同时也是凸显语文学科特质的重要方法.

    孔乙己最后一幕言语形式联想想象

    基于有效失败视角的普通高中论述文写作教学实践研究

    章茜
    4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论述文写作能力,基于有效失败视角,教师可在普通高中论述文写作校本课程中,设计"问题—支架"式写作课程,关注课程情境创设的时机,注重学生合作参与的设计,最终使学生在失败中获得经验并提升写作能力.

    有效失败普通高中论述文写作

    议论文思辨写作:可为、必为与何为——以挖掘隐含假设为中心

    纪顺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议论文思辨写作具有思维与说理的多重价值,不但能提升写作者的思维品质,而且能使其观点表达更有说服力.在议论文写作中引入"隐含假设"能将思辨写作落到实处,其对深入理解所给材料的意图、发现论证中的潜在漏洞和弱点均有益处.在立意的切入阶段充分挖掘因果型假设、规范型假设和范式型假设,在立意的深入阶段具体分析填空项和支撑项,补充相应的隐含假设,能促进议论文思想的深刻性.

    议论文思辨写作隐含假设

    议论文写作寻根式教学之"比"式说理

    张逸
    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比"式说理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散文,自秦汉统一后,逐渐发展为一种形象说明事理的论说方式."比"式说理借助简明生动的喻体来论证道理,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传达世界认知的重要方式,可谓中华传统思维之"根".如何利用"比"式说理进行高中议论文"寻根式"教学写作是一项值得积极尝试的实践.

    议论文写作寻根式教学"比"式说理

    引入"虚拟论敌"强化作文逻辑——图尔敏论证模型视域下的写作教学策略

    苗玉洁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多数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虽然创设了情境,但无法产生提升学生思维的教学效果,不能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统编《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引入"虚拟论敌"为例,借助图尔敏论证模型,探索强化作文逻辑的写作教学策略:紧扣学科核心素养,筛选学习资源,构建阶梯式支架,科学实施教学与评价.通过引入"虚拟论敌"的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能力,从而强化写作论证逻辑.

    虚拟论敌议论文写作论证逻辑图尔敏教学策略

    语文思维训练关键:言语情境、关系探究与整体生成——以李华平教授的《六国论》教学为例

    张伟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言语情境、关系探究和整体生成是影响语文思维训练质量的三个关键.把静态的语言文本转化为动态的言语情境,可以为语文思维的有效训练创造条件;把零散的语言解析转变为核心信息的关系探究,可以提高语文思维训练的过程性质量;把知识建构过程转化为思维生成过程,可以提高语文思维训练的深度和成效.

    语文思维言语情境关系探究整体生成

    教师多样态角色的修炼——以李华平教授执教《六国论》教学为例

    刘小芳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高中语文新课标,从教学角度看,其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性、教学内容的整合性、教学过程的情境性、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从学生角度看,其注重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实践性、体验性等.这呼唤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李华平教授执教的《六国论》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把握课中的导演角色,落实课前的编剧角色,修炼课外的专家角色.

    导演编剧专家教师角色

    基于UbD理论的"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教学设计

    张晴悦
    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UbD理论的逆向教学设计强调从"循因觅果"到"持果溯因"的转变,即依循明确教学目标、确立评估证据、设计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次序.基于UbD理论对统编《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进行逆向教学设计,教师能够对教学进行统整谋划与层级设计,从而助力学生学习反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UbD理论逆向教学设计高中语文

    从语感、语意、语体、语用四维度解读纪念类文章——以《纪念白求恩》为例

    冯宗辉
    6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纪念白求恩》是各版本教材保留的为数不多的传统篇目,因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厚、语言平实、循循善诱而被硕师名教争相解读.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的思维逻辑特点,教师可以尝试从语感、语意、语体、语用四个维度来逐层学习该文,多方位生发学习引擎,并尽量做到每层有重点、层层有提升,从而让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有梯度、有探索、有体验、有所得.

    语感语意语体语用

    李清照《声声慢》词何以沉哀入骨?

    李曙光
    7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的传世名作,其最大的艺术魅力在于沉哀入骨、直指人心的情感力量.词人通过"心物交战"的抒情方式,突出了主体与环境的对立,全词笼罩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中,表现了词人从不甘沉沦到无处可逃的心理轨迹.这不同于古典诗词在书写悲态时通常所采取的顺应或超越的态度,使得诗性精神几乎消失殆尽,强化了词人的悲苦心情.而词人在书写回忆时,欲说还休,轻轻一点,不作任何渲染,维持了词整体凄冷的格调氛围,并且为多元解读留下了空间.

    《声声慢》李清照诗性悲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