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月刊

1002-2155

西安市雁塔区陕西师大校内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Journal Chinese Teaching Reference for Secondary School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教学刊物。旨在紧密结合中学语文课之教学,反映全国各地的教改经验及其动态,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兼顾教与学,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探讨学习方法和自学途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语言与思维的觉醒——"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教学策略举隅

    陈晓蕾
    3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的写作在独立单元和随文穿插的学习活动中,需要关注"观物取象""整体思维""直觉思维"这些汉语思维特点,引导学生在读写结合的学习活动中重拾对语言的感觉,同时借助学生真实语言情境,反思语言习惯,实现语言和思维的觉醒.

    观物取象语言觉醒思维觉醒

    熟篇生巧课 温故知新文——《桃花源记》跨学段大单元教学尝试

    袁海锋
    3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与生活的情境有共相气质.以共相情境为结合点的篇际整合,将陶渊明《桃花源记》作为共相情境的起点,勾连《荷塘月色》《荷花淀》《一名科学家的教育历程》,跨文化地域、跨学段单元、跨语式文体进行篇际整合,开掘文本间的正向激荡、反向映照与共振重建的篇际效应.

    共相情境篇际效应语文教学《桃花源记》

    "定篇"新教的途径探索——以《促织》教学为例

    沈茜茜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定篇"的经典性,在教学中容易形成文本认知的固定化、教学内容的同质化、教学方式的模式化."定篇"的教学首要的是去蔽.通过"课眼"的设立、创新任务设计、互文性阅读、以精读向文本更深处漫溯等方式,为经典的教学打开新的可能.

    定篇互文性课眼精读

    林黛玉眼中的"显""隐""无"——《林黛玉进贾府》阅读问题例谈

    李旭山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揭示显性问题的隐性意义,对隐性问题进行多样解答,在无问题处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是普通读者阅读《林黛玉进贾府》的有效方法.显性问题、隐性问题、"无"问题的存在与林黛玉的视角有关,也与作者在本回中的写作总任务有关.揭示"显""隐""无"问题,要对语言高度敏感,在无问题处找问题,强化揣摩人物心理的阅读意识,将生活经验与艺术规律进行联系.

    《林黛玉进贾府》显性问题隐性问题"无"问题阅读意识

    古诗文吟诵教学"3336"模式

    丁向红
    4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叶圣陶教育思想建构的古诗文吟诵教学模式,即依据吟诵概念将吟诵活动分成诵读、吟咏、吟唱(三个节),对应学习古诗文语言形式中语言、文艺、文化(三个层),对应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理解、审美、创造(三个级),设置古诗文文本的识读与解读、品读与评读、表演与创作的一组六阶关联任务群,组成"3336"教学结构.这个模式,即运用吟诵规律支持深度升阶解读,配置吟诵资源搭建教学帮扶支架,用导、扶、放达成"为人生"的立德树人教学目标.需要强调的是:模式绝不是僵化的形式,可根据学情灵活变式.

    古诗文吟诵"3336"模式融通升阶帮扶

    "刘和珍君"的"君"绝不可轻忽

    冯为民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用"君"尊称女性,具有强烈的道德评价色彩."刘和珍君"的"君"字,饱蘸深情,内蕴深厚.《记念刘和珍君》是还历史真相、表明自己对惨案深刻认知的拨乱反正的一篇重要文章,是鲁迅以庄严肃穆仪式感为刘和珍进行历史定位的一篇纪念性文章.文题中就称女性为"君",十分罕见,在鲁迅作品中是唯一的.教学时如轻忽"刘和珍君"的"君",就不能读懂鲁迅的深意,更不能深刻理解《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刘和珍君敬称

    理想、爱情和忧郁——索解《雨巷》的三个关键词

    李文亮
    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戴望舒在《雨巷》中倾吐了爱情生活的苦闷和革命理想的幻灭.诗人以"丁香一样的姑娘"来写自己在丰满理想与骨感现实的悖谬中独行,以奋不顾身的热恋追求绛紫色的忧郁爱情.戴望舒因此而被冠以"雨巷诗人"的称号,而"忧郁诗人"的一面则被包藏起来.结合戴望舒的生活史、恋爱史和革命史及其所写的相关诗歌可进一步还原解读《雨巷》.

    理想爱情忧郁雨巷诗人还原解读

    《论语》教学思维训练策略

    何其平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语》教学既熟悉又有难度,于其中进行思维训练既重要又难以落实.尝试把《论语》教学和思维训练相结合,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两个维度做一些探索.通过群文联读、优化整合等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横向联系、整体把握的思维能力;以问题为导向、疑义相析、层层推进的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质疑探究思维品质;精心设计学习任务,拓展巩固学习成果,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论语》思维训练统筹优化疑义相析

    三寻概念 新解木叶——《说木叶》《中国建筑的特征》联读启示

    王艳
    6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说木叶》围绕"木叶"这个核心概念逻辑严密地行文,教学时,教师可带领学生从古诗词现象中归纳出鉴赏诗歌的一般规律,即概念背后的暗示性问题.将《说木叶》与《中国建筑的特征》进行联读,通过三次寻找概念的方式,去感受经典作品的理性之趣、人文之美及可质疑之处.

    概念木叶暗示性科学精神文化基因

    学习劝谏艺术 理性表达观点——《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群文阅读

    曲兆秋
    6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提高理性思维水平,阅读时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能够多角度看待问题,有逻辑地进行表达.必修(下册)选取了十余篇经典的文言文,这些文言文在议论说理方面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借鉴,特别是《谏逐客书》和《谏太宗十思疏》,这两篇文章在论点阐述、论证过程、语言表达方面体现出了严谨的逻辑性,以其理性的表达成功实现劝谏君主的目的.

    思辨性阅读文言文劝谏艺术理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