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科学
资源科学

成升魁

月刊

1007-7588

zykx@igsnrr.ac.cn

010-64889446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资源科学/Journal Resources ScienceCS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原名《自然资源》,1998年更名为《资源科学》,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资源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资源管理与资源立法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钢铁产品价格动态风险溢出网络及因果路径

    刘国伟安海忠滕备永
    2093-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中国钢铁产品价格的动态风险溢出特征及因果路径,对于理解钢铁行业的市场动态和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具有现实意义。[方法]本文构建了2018年3月—2024年3月中国钢铁产品价格动态风险溢出网络,采用QAP相关性和节点指标分析了网络结构和钢铁产品的动态特征,并通过流算法揭示了产品间风险溢出的因果路径。[结果]①动态网络结构之间存在明显的时序相关特征,DY(Diebold和Yilmaz)溢出网络比格兰杰因果网络的时序相关性更高,且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2020年4月—2023年4月任意两个窗口间动态风险溢出网络的关联结构高度相关,而其余时期的高相关性仅集中在相邻月份。②冷轧多次作为主要风险溢出产品,COVID-19期间溢出强度大幅增加,造船板和无缝管则多次作为主要风险溢入产品。网络中产品间的连接关系十分紧密,但风险传播速度并不快。③长期且多步骤的因果路径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而短期且直接的因果路径占比相对较低。冷轧→无缝管、冷轧→无缝管→冷轧无取向硅钢、冷轧→螺纹钢→无缝管→冷轧无取向硅钢是不同限定条件下的关键路径和产品。[结论]应对中国钢铁产品间存在的风险溢出,应增强对关键钢铁产品如冷轧、无缝管等的跟踪监控;发展长期的风险管理策略,关注因果路径上关键产品的价格和库存变动;加强市场透明度和产业链协调以降低风险溢出带来的市场波动。

    钢铁产品风险溢出网络因果路径流算法动态特征

    地缘政治风险对中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安全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马天宇赵鹏军张梦竹
    2108-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缘政治已成为影响全球资源市场的重要力量。中国战略性矿产资源进口依赖度高,防范资源海外供应的地缘政治风险是深入实施国家资源安全战略的关键。本文从资源地缘政治理论视角,系统梳理了中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安全的发展历程、关键问题,及当前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进一步文献分析识别出,地缘政治风险影响中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的主要路径有3种:"风险—来源危机—供应不确定性"路径,即战争、政局不稳等地缘政治风险引发来源危机对资源供应稳定造成威胁;"风险—供需失衡—价格不确定性"路径,即区域冲突、经济制裁等地缘政治风险影响市场供需网络造成资源价格波动;以及"风险—通道脆弱—运输不确定性"路径,即地区局势不稳、通道霸权等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运输通道脆弱性造成资源运输受阻;同时,系统回顾了主要实证研究,发现相关研究普遍支持地缘政治风险对中国资源供应存在负向影响,但也提出这种影响并非线性的,影响路径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此外,归纳了文献中的资源地缘安全保障策略。最后,从增强资源地缘政治风险量化评估、深入地缘政治风险下资源价格变动规律探索、强化对资源运输过程中地缘政治风险的动态识别等方面提出了未来应深入研究的方向。

    战略性矿产资源地缘政治风险供应安全影响机理研究综述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金属供应风险评估

    孙涵王箫鳕杨小慧成金华...
    2124-2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日益复杂动荡的国际环境加剧全球关键金属供应的不稳定性,评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金属供应风险为国家资源安全、新兴产业稳定发展及外生风险防控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参考。[方法]本文以中国6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所需的29种关键金属矿产为研究对象,从可获得性、依赖性、承受性3个维度出发,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金属供应风险评估体系,分析2011-2020年不同关键金属的供应风险、受主要国家影响情况,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产品的受影响程度。[结果]①2011-2020年,铂族金属、铪、铌的供应风险尤为突出,镍、钴、锆、锂等关键金属的供应风险伴随热点产业变化而变化,后期逐渐升高;②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巴西影响中国10多种关键金属的供应风险,而南非、智利和刚果(金)影响关键金属的数量相对较少,但影响程度特别高;③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4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脆弱,特别是催化剂、永磁体、锂离子电池、航空航天设备、电子产品易受铂族金属、铪、锗、钴等关键金属的影响。④镓、铅、铷、铊等一些总体影响较小的关键金属会对少数产品造成较大影响,值得关注。[结论]随着关键金属全球供应不稳定性加剧,加强进出口管控,细化数据统计,完善风控机制,搭建预警平台,强化技术创新,革新资源利用体系,对于防范化解外生风险,保障资源安全和产业安全具有启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金属供应风险风险评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安全

    "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主干网络演化与韧性评估

    钮潇雨俞肇元陈海燕陈伟...
    2137-2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能源贸易一直是"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一带一路"能源贸易网络演化及韧性分析,对全面认知"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体系、深化"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综合运用复杂网络前沿分析方法,解构和提取2000-2022年的"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主干网络,多维识别和剖析主干网络拓扑特征,测度在不同扰动策略下"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主干网络的韧性反应表现。[结果]①结构分析表明,"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主干网络趋向多元化发展,其主干结构由俄罗斯、沙特阿拉伯、阿联酋、伊拉克和卡塔尔等主要能源出口国,以及中国、印度、新加坡、波兰和泰国等主要进口国共同组成。②演化分析表明,"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主干网络的演化格局经历了多层次的波动,网络整体集聚形态更加显著,节点间联系持续强化。③韧性分析表明,主干网络的韧性与网络规模呈正相关,在随机扰动下,"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主干网络的韧性表现为逐年提升;蓄意扰动策略下,最大连通子图呈现出幂率分布特征,出现"急剧—缓慢—急剧"的持续下降趋势。[结论]"一带一路"倡议有效推动了沿线各国(地区)间的能源贸易往来,贸易网络连通程度有所改善,但少数贸易节点仍然拥有极强的控制力,对整体能源贸易网络抵御外界扰动的影响较大。

    能源贸易复杂网络主干结构韧性评估"一带一路"区域

    黄河流域省际贸易隐含能源流动格局及其产业链路径

    吴乐英赵义义苗长虹钟章奇...
    2150-2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能源相关碳排放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厘清黄河流域省际贸易隐含能源格局及关键部门的产业链路径,对于合理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实现中国双碳目标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方法]基于2007-2017年中国30个省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路径分析方法,探索黄河流域省际贸易隐含能源格局演变以及关键部门的产业链路径。[结果]①黄河流域整体为生产型能源区域,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石油及化学工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是流域中能源消耗量最大的3个部门。②流域内省际贸易隐含能源格局总体上是高效的,从低能耗强度省份向高能耗强度省份延伸;而流域与区域外省份间的贸易隐含能源格局则相反。关键的区域外省际产业链路径主要服务于东南沿海省份以及直辖市的建筑部门和其他服务业的最终需求。③流域内87。7%的能耗集中在前5个生产层,前50条产业链路径转移了全部能源消耗的34。7%,且多是为了满足建筑业的最终需求。[结论]黄河流域可利用低能耗强度地区向高能耗强度地区的产业链减少能耗总量,以及在产业链关键节点省份间建立资本技术合作体系的有效措施来实现能耗总量的减少。

    隐含能源消耗产业链多区域投入产出结构路径分析黄河流域

    中国南北差距扩大背景下区域间隐含碳和增加值流动

    宋文明汤淑娟邹嘉龄唐志鹏...
    2163-2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所引发的隐含碳与增加值转移改变较少受到关注,研究二者之间的匹配关系可揭示中国南北区域差距扩大前后贸易流动的不均衡性。[方法]本文在2013年后中国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的背景下,基于环境拓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来追踪南北间的隐含碳与增加值流动变化新特征,明确主导产业和地区,并结合结构分解方法分析背后的驱动因素。[结果]①从2007年、2012年再到2017年南北隐含碳转移总量均处于增长态势,但在2013年南北差距扩大之后,由南向北的隐含碳流动增长相对较快,遏制了原净碳转移的快速扩大趋势并趋于规模平衡;②南北之间增加值的流动格局,2007年、2012年为由南向北流动,到2017年转变为由北向南,此外北方的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和石油、天然气的开采业分别是隐含碳和增加值的重要生产方,而南方的纺织业和服务业分别是其隐含碳和增加值的主导行业。③碳排放与增加值在南北方间转移主要原因均是来自城镇居民消费。[结论]南北差距扩大后,南方向北方继续转移碳排放,同时增加值则出现由北向南的转移,南北间经济收益与碳流动开始处于不均衡态势。未来在制定碳减排和交易政策规定时,需要基于低碳消费的生活理念,更多关注重点行业和地区。

    南北差距隐含碳转移增加值转移投入产出模型结构分解分析中国

    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绩效时空分异与演进趋势

    陈明华史楠张边秀谢琳霄...
    2178-2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评价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绩效,探析其时空分异特征及动态演进趋势,为协同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方法]基于超效率EBM模型的Global-Luenberger指数对2012-2020年重大战略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绩效进行科学评价,运用Dagum基尼系数、方差分解、传统与空间Kernel密度估计等方法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动态演进规律以及长期转移趋势。[结果]①样本考察期内,重大战略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绩效均得到提升,整体表现出"粤港澳">"成渝">"京津冀">"长三角">"黄河流域">"长江中游"的区域非均衡特征。②重大战略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绩效的空间差异较小,随时间推移呈现先下降再上升趋势。超变密度差异是主要空间差异来源;结构差异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差异、投入要素和非期望产出生产率差异,进一步细分要素,环境污染治理生产率差异和净碳减排生产率差异是绿色低碳发展绩效地区差距的主要驱动力。③重大战略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绩效总体向好但存在空间极化趋势。各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均表现为"低绩效城市向上转移、中间绩效城市持续性较强、高绩效城市向下转移",总体呈现出逆转的分布特征。考虑空间条件时,黄河流域、长江中游、长三角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粤港澳、成渝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京津冀存在"以邻为壑"现象。[结论]为建立以重大战略区域为引领的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应合理优化空间布局并科学把握结构差异以协同提升绿色低碳发展绩效,同时充分发挥空间溢出效应,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绩效提升合力。

    绿色低碳发展Global-Luenberger指数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重大战略区域

    可持续发展与碳排放脱钩模型构建与应用

    赵栩婕王文军谢鹏程蔡国田...
    2194-2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构建测算可持续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的分析方法,为评价可持续发展目标与碳排放脱钩关系提供工具支撑,帮助决策者找出可持续发展行动的减碳短板,为推进可持续发展与碳排放全面脱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气候变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论断,借鉴Tapio脱钩模型建设机理和分类标准,结合联合国SDGs目标,采用"可持续发展指标增长率"与"碳排放增长率"之间的弹性变化关系度量两者脱钩关系的方法构建了可持续发展与碳排放脱钩模型(SDCEM),运用SDCEM对中国30个省份2006-2021年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4个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碳排放脱钩状态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①从SDCEM脱钩综合指数看,中国可持续发展水平正朝着与碳排放脱钩的方向演进,2006-2021年,呈"弱脱钩"状态的省份数量由8个增长到14个,"扩张性连接"状态的省份数量由5个增加到11个,"扩张性负脱钩"状态的省份数量由13个下降到4个;②可持续发展水平与碳排放脱钩状态存在较大省际差异,脱钩进程不一,东北、华北、华中、西南地区的脱钩状态相对较好,2021年这些地区大部分省份已经处于"弱脱钩"状态;中南、华东和西北地区的脱钩状态相对较差,2021年大部分省份仍然处于"扩张连接"状态;③2021年中国30个省份中有12个省份可持续发展水平与碳排放脱钩状态低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状态,主要原因在于非经济要素与碳排放脱钩状态差。[结论]①SDCEM模型适用于度量可持续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显著性和政策效果映射性;②非经济要素对碳排放增速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重要,生态文明建设对推进可持续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具有显著成效,建议未来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非经济要素脱碳管理,协同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双碳"战略目标。

    碳排放可持续发展脱钩效应SDCEM模型福利分析中国

    土地流转的节能减排效应及其机制

    马国群吕丹阳谭砚文
    2210-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土地流转作为农业生产集聚和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推动力,是否能实现节能减排,关系到中国农业绿色化转型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探究土地流转的节能减排效应及其内在机制,旨在为中国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05-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广义动态空间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土地流转的节能减排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结果]①土地流转显著抑制农业碳排放,即土地流转具有较好的减排效应;能源消耗是引起农业碳排放增长的重要来源,而土地流转能通过降低能源消耗来抑制农业碳排放,即土地流转发挥了显著的节能效应;②土地流转能通过促进农业生产集聚来推动节能减排;③进一步分析发现,粮食主产区、胡焕庸线东南侧地区的土地流转表现出显著的减排效应,产销平衡区、胡焕庸线西北侧地区的土地流转表现出显著的节能效应;④土地流转的节能减排效应只在适度经营规模内得以呈现,经营规模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节能减排效应的实现。[结论]在推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要重视降低农业能源消耗的政策举措,并充分考虑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加快农业生产集聚,并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节能减排农业生产集聚适度规模经营广义动态空间模型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国土空间规划碳效应评估——以江苏省为例

    陈龙高王欣瑶吉莉吴海倩...
    2225-2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碳效应机理构建相应的评估模型,进而预测国土空间规划方案实施下的碳效应,从而为"双碳"目标实现路径的提出提供参考与支撑。[方法]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与情景分析方法,构建了国土空间规划碳效应评估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江苏省为实证区域,基于1990-2020年历史数据,实现了研究区2020-2060年包括国土空间规划方案实施在内的多种情景碳效应模拟预测,随后提出了相应的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结果]①1990-2020年,国土空间净碳排放从3257万t增加至35772万t,呈"先减后增,但整体增加"变化趋势;②自然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方案实施两种情景下,国土空间净碳排放量2020-2060年均呈下降趋势,但直至2060年仍为正值,均未实现碳中和目标;碳中和情景下基于非规划指标调控与规划指标调控的两种方案下,江苏省则可提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但调控非规划指标方案的可操作性更强;③分类国土空间净碳排放中,城镇空间中的工业碳排放贡献比重最大、农业空间则是国土空间的主要碳汇。[结论]国土空间规划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江苏省若要按期实现碳中和目标,可通过调整部分国土空间规划指标,或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以调控非规划指标因子实现。

    国土空间规划碳效应评估系统动力学碳中和目标江苏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