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药药理与临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药药理与临床
中药药理与临床

邓文龙

双月刊

1001-859X

zyyl707@163.com

028-85234707

610041

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51号

中药药理与临床/Journal Pharmacology and Clinic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双月刊,每期16开48页,是由中国药理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唯一一家中药药理的专门学术刊物,1985年创刊。辟有治法研究、名方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学探讨、学术争鸣、综述等栏目。主要刊载有关中药理学和临床治疗学研究的学术论文。不仅是国内外中药药理学学术交流的主要场所,而且因其突出的导向、示范性和样板作用,成为我国中药药理学的代表性权威刊物,在促进中药药理学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湿生扁蕾咕吨酮对UC肠纤维化-CAC演变模型大鼠TGF-β1/Smad通路及EMT因子表达的影响

    卢年华靳展洪叶张永鹏张萌...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湿生扁蕾呫吨酮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肠纤维化向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CAC)演变中TGF-β1/Smad通路及上皮间质转化(EMT)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UC肠纤维模型对照组、CAC模型对照组、湿生扁蕾呫吨酮35、70、140 mg/kg组和沙利度胺14 mg/kg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60只大鼠灌肠给予三硝基苯磺酸(TNBS)建立UC肠纤维模型,从中选取50只注射二甲苯肼(DMH)建立CAC模型,其中40只给予相应药物干预;对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长度、壁厚和结肠湿质量指数等进行基础评价;Masson染色观察结肠病理变化;Western blot和qPCR法分别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磷酸化smad2/3(p-Smad2/3)蛋白表达和E-钙粘蛋白(Ecad)、β-连环蛋白(Bcatenin)mRNA表达,免疫组化(IHC)检测锌指蛋白Snail表达(AOD)。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AC模型对照组结肠长度缩短,壁厚和结肠湿质量指数显著升高(P<0。01),结肠内壁可见高分化腺瘤,TGF-β1和p-Smad2/3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Ecad mRNA显著下调,Bcatenin mRNA显著上调(P<0。01),Snail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CAC模型对照组比较,湿生扁蕾呫吨酮70、140 mg/kg组结肠长度显著增加(P<0。01),壁厚、结肠湿质量指数、DAI得分显著降低(P<0。05或P<0。01),湿生扁蕾呫吨酮35、70、140 mg/kg组胶原容积百分率显著升高(P<0。01),但结肠腺瘤分化程度降低,各给药组TGF-β1和p-smad2/3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Ecad mRNA表达上调、Bcatenin mRNA表达下调,Snail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湿生扁蕾呫吨酮可有效抑制UC肠纤维化向CAC演变,其机制可能与促进TGF-β1/Smad通路中TGF-β1和p-Smad2/3表达,干预和调控EMT因子Ecad、Bcatenin mRNA和Snail表达有关。

    湿生扁蕾咕吨酮UC肠纤维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转化生长因子β1上皮间质转化

    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治疗阿司匹林抵抗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

    郭红鑫李兴渊朱明军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贝叶斯模型的网状Meta分析(NMA),比较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治疗阿司匹林抵抗(AR)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PubMed等7个中英文数据库从建库起至2022年3月有关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治疗AR的随机对照试验(RCT)。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语言(4。1。2)中的GeMTC包进行贝叶斯模型的NMA。结果:共纳入24项RCT研究,包括1 913例患者,涉及5种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分别为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胶囊、血府逐瘀胶囊、银杏叶片和三七通舒胶囊。NMA结果显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西药治疗在降低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二膦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和缺血事件发生率方面效果均最优,并且不增加出血风险;血府逐瘀胶囊在降低出血事件发生率方面表现最优。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这5种中成药均可提高AR治疗的临床疗效,其中以复方丹参滴丸综合疗效最优。该研究尚存一定局限性,期待更多高质量的RCT研究予以验证。

    阿司匹林抵抗活血化瘀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贝叶斯模型

    基于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的尿路结石动物模型分析

    刘茜茜任珍付宇谢逸轩...
    76-80,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尿路结石的西医临床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总结归纳尿路结石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和模型特点、评判其优缺点、分析其与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的吻合度。发现尿路结石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较多,其中吻合度偏高的模型有草酸前体法诱导的肾结石模型、纳米微粒注射法造成的肾结石模型、外科手术法造成的输尿管结石模型,虽然当下尿路结石造模方法很多,但模型中中医证型体现较少,模型动物检测指标与中西医诊断标准有差异。因此制备尿路结石中医临床吻合度高的动物模型,并且完善其评价标准,是尿路结石中医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尿路结石石淋动物模型病证结合

    中医药治疗前庭周围性与中枢性眩晕用药规律异同研究

    韩德军王丽吕仕超刘学政...
    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文献探析前庭周围性与中枢性眩晕用药规律异同。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中药复方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及前庭中枢性眩晕的临床文献。构建方药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技术(频次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对高频药物及功效进行分析,运用Liquorice软件分析核心复方的配伍规律,获得组方用药规律及特点。结果:共纳入535篇文献,其中前庭周围性眩晕用药纳入文献243篇,前庭中枢性眩晕用药纳入文献292篇。频次分析结果显示,排在前五位的高频药物,前庭周围性眩晕用药为白术、半夏、茯苓、泽泻、甘草,前庭中枢性眩晕用药为川芎、天麻、半夏、葛根、白术;排在前五位的功效,前庭周围性眩晕用药为补气、化痰、利水渗湿、平肝息风、温阳;前庭中枢性眩晕用药为活血祛瘀、补气、平肝息风、化痰、利水渗湿。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前3位药对组合,前庭周围性眩晕:"白术-半夏"、"白术-茯苓"、"白术-泽泻";前庭中枢性眩晕:"半夏-天麻"、"半夏-白术"、"葛根-川芎"。置信度最高的前3位药对组合,前庭周围性眩晕:"陈皮-半夏"、"竹茹-半夏"、"桂枝-茯苓";前庭中枢性眩晕:"赤芍-川芎"、"桃仁-川芎"、"陈皮-半夏"。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前庭中枢性眩晕的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分别获得4个、3个处方,运用复杂网络分析各获得1个核心处方。结论:眩晕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前庭中枢性眩晕的共同临床表现,气虚、风、痰、瘀为共同的核心病机,痰、风更为关键,息风、化痰、益气、活血为主要治法。但前庭周围性眩晕侧重于水饮内盛,清阳不升,多配伍温阳化饮,升阳利水,和胃止呕的药物;前庭中枢性眩晕侧重于气虚血瘀,阴虚风动,多辅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补益肝肾,滋阴息风的药物。

    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后循环缺血前庭性偏头痛关联规则聚类分析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用药规律信息学研究

    纪天舒袁泉王苏童薛晔...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伴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epithelial metaplasia)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借助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检索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治疗的相关文献,建立Excel数据库进行高频药物、性味归经及其证候要素的描述性统计,借助SPSS Statistics 23。0进行聚类分析、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Lantern 5。0软件进行隐结构分析。结果:研究录入相关文献165篇,处方214首,药物229味,用药总频次2 642次,核心中药47味(使用频次>15),以甘草、白术、白芍、半夏、茯苓等应用较广。并根据最大剂量、常用剂量和最小剂量,对47味高频中药进行药物剂量统计。性味以甘温为最,归经以肝经为首。提取出病位证素6个,脾、胃、肝位居前列;病性证素12个,气虚、血瘀、气滞频次较高。以置信度>85%,支持度>10%,提升度>1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三联药对组合11对;并对高频药物、高频证型汇总进行关联分析,按照置信度>90%,支持度>2%,提升度>1,按证型分类,自高至低筛选前5位关联组合,共得到关联组合40对。隐结构分析得出47个隐变量、7个隐类,总结得出5个综合聚类模型。结论:CAG伴IM多见虚实夹杂证,脾胃亏虚、本虚标实是本病的关键所在。临床治疗以"健脾益胃、扶正祛邪"为基础。虚则补益,健脾、益胃、补肾、滋肺以扶正;实则泻之,利湿、清热、散寒、化瘀、解毒以祛邪。

    慢性萎缩性胃炎数据挖掘肠上皮化生证素关联规则隐结构

    中药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痰湿阻肺证方药规律信息学研究

    刘嘉敏王露赵贵香张树娟...
    9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R语言数据挖掘平台探讨中药治疗COPD合并RF痰湿阻肺证的方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8个数据库,按照预先设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自建库起至2022年2月期间收录的中医药治疗COPD合并RF痰湿阻肺证的文献,采用Excel软件提取纳入文献信息,运用R语言对中药频次、频率、中药剂量、关联度、聚类等进行挖掘分析,并结合方药频次、频率,分析中药治疗COPD合并RF痰湿阻肺证的用药规律。结果:本研究共检索到文献1 357篇,最终纳入文献37篇。共纳入中药37味,累计频次196次,其中频次>5的中药共5味,累计频次142次,占比72。45%,依次为茯苓(30,15。31%)、橘红(30,15。31%)、陈皮(29,14。80%)、厚朴(28,14。29%)、姜半夏(25,12。76%)。37味中药可分为13类,前5类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理气药(64,32。65%)、化痰止咳平喘药(40,20。41%)、化湿药(33,16。84%)、利水渗湿药(32,16。33%)、补益药(13,6。63%)。其中化痰止咳平喘药以温化寒痰药(34,17。35%)、止咳平喘药(4,2。04%)为主;补益药以补气药(11,5。61%)为主。药性偏温、平、微寒,药味偏辛、苦、甘;主归肺、脾、胃经。共涉及方剂6首,累计频次38次,其中频率最高的方剂为燥湿化痰方(30,78。95%),其次为二陈汤(4,10。53%)。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形成以茯苓、橘红、陈皮、厚朴、姜半夏为基础的核心药物组方。结论:中药治疗COPD合并RF痰湿阻肺证以茯苓、橘红、陈皮、厚朴、姜半夏为核心药物组方,以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为主要治则,在此基础上加入益气健脾和中、宽胸散结的中药,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未来可进一步规范COPD合并RF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制定,进一步增加以辨证为前提精准施治的相关研究,为本病的中医辨证施治提供参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痰湿阻肺证R语言中药

    基于肠道微生态调控研究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作用探讨

    许前磊胡新宁张欣欣许向前...
    102-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药在延缓艾滋病感染者发病、调节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优势,但由于艾滋病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中医证候多虚实夹杂,临床辨治组方配伍药味较多,造成单一靶点和途径难以阐明中医药治疗HIV/AIDS的作用机制。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HIV/AIDS肠道微生态研究现状及肠道微生态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临床实践进行综述,提出应用16s rDNA、宏基因组、流式细胞术、ELISA等技术,对艾滋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肠黏膜屏障通透性和完整性改变、肠道免疫进行研究,进一步研究中医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对肠道粘膜屏障及肠道免疫的保护作用,明确中医药对肠道微生态调控发挥的多靶点、多环节作用的内在机制。

    艾滋病肠道微生态调控中医药机制

    基于"线粒体能量代谢-肠道菌群"中医药防治肥胖的研究进展

    田真马晶鑫曹金艳董思琪...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肥胖是许多慢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肥胖发生率逐年攀升,严重危害到人体健康。中医药防治肥胖广泛应用于临床,效果显著,但其作用机制并不明确。线粒体能量代谢与肠道菌群均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部分,近年来研究表明二者存在交互作用,且调控线粒体能量代谢-肠道菌群对肥胖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总述了肥胖与线粒体能量代谢-肠道菌群的关系,并深入探讨了二者的交互作用,而后基于这种交互作用对中药方剂分证型及中药提取物防治肥胖的作用进行总结,期望为中医药防治肥胖的作用提供新的靶点及理论依据。

    肥胖中医药线粒体能量代谢-肠道菌群

    木犀草素防治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林烨柳丽孙静李言...
    11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常伴有严重的临床并发症,如糖尿病性心肌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由于西药治疗副作用的存在,从天然植物中寻找新型分子药物对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木犀草素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类黄酮,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等植物中,具有抗炎、抗氧化和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大量研究证实,木犀草素在控制血糖和对抗糖尿病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为了更好地了解木犀草素的作用机制,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木犀草素防治糖尿病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综述木犀草素在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脂质代谢、抑制肠道糖脂吸收以及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并对木犀草素调控糖尿病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促进该中药活性物质的开发和利用。

    木犀草素糖尿病作用机制胰岛素抵抗脂肪代谢糖脂吸收氧化应激炎症

    牛膝引经功效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关性研究进展

    徐鹏于栋华周琦徐晓敏...
    118-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引经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牛膝可引导方中的其他药物下达病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自我更新、复制、修复及多向分化的能力。本文以中医引经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研究为主线,溯根寻源,固本逐新。通过梳理牛膝的药理作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相关联的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牛膝引经功效对相关信号通路上下游相关蛋白、相关转录因子等表达的关联性,进而对BMSCs的增殖、分化和迁移产生的影响,探讨牛膝引经作用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机制,在理论上填补了以往单纯对引经理论及BMSCs迁移的单独研究的空白,并对引经理论与信号通路及干细胞迁移三者之间的联系做出总结,为后续临床用药奠定理论基础。

    牛膝引经理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