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教育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教育与文化
当代教育与文化

王鉴

双月刊

1674-5779

jyywh@nwnu.edu.cn

0931-7970305 7971757

730070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 西北师范大学《当代教育与文化》编辑部

当代教育与文化/Journal Contemporary Education and Cul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教育工学的整体性思维

    刘庆昌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程思维所追求的不是理论系统所要求的逻辑的严谨,而是属于行动或实践系统所要求的操作意义上的周密和协调.教育工学思维的整体性,决定了它不会也不能拘泥于教育的片段和局部,而必须能统摄教育行动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教育行动思维的整体性不完全是完美主义者的自我要求,根底上是由教育目的的整体性决定的;系统理论则为教育行动思维的整体性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教育工学中,整体性思维或说思维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教育自身的系统理解;对系列思维框架的高度自觉;对教育知行关系的重新建构.

    教育工学整体性思维教育行动教育理论教育实践

    教育学理研究的法则意识

    项继发
    8-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基础理论规范本学科的知识分类和概念范畴,决定学科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品味.基础理论关注认识以及认识方式的普遍性问题,朝向法则性的理论表达.教育学理除了关心人在现实教育生活中的遭遇,还关注人的道德和心灵世界.教育学理的创造性要直面创制关于教育世界的法则的企图.法则性的工作就是哲学工作,它面向教育学科诸多基础理论问题,自带知识的开端意识,呈现为彻底的、诞生性的理论表达,暗含将要成为典范的知识期望.研究者获得法则的理论化工作,无法仅仅通过对先前教育思想遗产的承接和发现来实现,而是需要面对自己所处的具体的、历史性的社会现实来"发明"理论.发明理论是研究者带着先验创造的想象力,将主体意识置于与思想对象对话的思维空间中,从而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理论的创造性是建立在理智直观基础上的思维想象力.理智直观是理智依靠概念的展开形式直接把握事物本质的认识过程,它为思维想象创造了自由活动的空间.创造性作品的完成,就是理智自由发挥达成的结果.

    教育学理学理研究法则发明创造性

    从"封闭"走向"融合":新时代民族学校体系变革的路向

    党宝宝张梦乡
    20-2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民族学校体系变革是新时代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学校大致经历了"初创与形成、恢复与发展、改革与深化、完善与提升"四个发展时期.当前,民族学校发展中还面临一些挑战,如封闭的民族教育体系不利于多元化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闭环的学校空间格局造成青少年"族内聚集、族外隔离"的现象,孤立的民族学校体制加剧了其与普通学校的差距等.进入新时代,亟须建立高度"开放、融合"的教育体系,促进民族学校融入国家统一的教育体系;在尊重历史、尊重公众情感的基础上,分层推进"民汉合校";以"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为原则,拓宽各民族青少年交往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实施"公平、精准"取向的教育差别化支持政策,全面推进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

    民族学校教育体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交往交流交融高质量发展

    乡村文明融入乡村学校道德教育的时代意蕴与实践进路

    顾玉军赵倩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文明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元素,可为乡村学校提供具有乡土特色的道德教育资源.乡村学校要探索道德教育的形式、内容和途径,将乡村文明融入道德教育,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明具有了新的时代意蕴,它是乡土中的家国情怀,是传统中的现代变革,是封闭中的开放走向.道德教育作为乡村学校中塑形铸魂的实践活动,它的内涵具有了多元指向,它是多种活动产生合力的过程,是多元素材共同交织的活动,是引领学生人生智慧的航标.新发展阶段,乡村学校要立足乡村社会场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精选乡村文明典型素材,助力乡村文明与道德教育融合发展,提高乡村学校教育质量,实现乡村社会全面振兴.

    乡村文明乡村学校道德教育时代意蕴实践进路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内涵发展:框架、困境与路径

    田振华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小规模学校是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主要的办学形式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背景下,农村小规模学校承载着传承乡村文化、创新乡村发展的重任.因此,审视新时代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小规模学校内涵发展的内在意蕴,以当前小规模学校存在的诸多困境为突破口,发现变革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理念,提升其课程品质,优化其组织形式,激活其内在动力,提高其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重塑其文化特色,是乡村振兴计划的内在诉求,也是当前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

    乡村振兴农村小规模学校内涵发展

    美国联邦政府提振农村基础教育的制度保障和路径支持

    师嘉欣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学校改进运动一直非常活跃,并且对农村基础教育也给予了关注.研究主要考察了美国联邦政府在农村基础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制度保障和提升路径,旨在从整体层面获取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经验和启示.美国联邦政府充分发挥其组织架构的立法保护和指导功能,重视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监管问责,指导地方进行循证科学决策,为农村教育提升提供了实施保障;同时,通过专项资金支持、倡导多样性教学改革以及培养高质量农村教师等路径提供了实际支持.

    美国联邦政府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改进

    乡村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内涵、问题及对策

    赵文刚李晗
    50-5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成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针对乡村教学,国家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为生活而教、以乡土为根"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要具备发现问题和敢于、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乡村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内在逻辑涵盖了从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创新到具备创新素养的教师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在乡村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培育乡村学生的创新素养及创新能力已成为重中之重,完成这些任务需多方面主体协同,共同推动乡村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

    乡村学生创新素养逻辑内涵现实困境实践路径

    指向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乡村教师教学专业化发展——基于组织学习理论视角

    于慧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新时期,持续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乡村教育事业提质增效化,要通过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教师队伍来实现.教师的教学表现是衡量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及课后服务效果的重要依据.从组织学习视角分析乡村教师教学专业化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关注乡村教师在乡村学校作用的发挥、个人在职业领域的成长进步、团队在教育培养方面的综合能力、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的质量表现等多个维度的展现,更趋近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因此,教师教学专业化发展涵盖了教师个体成长、教学团队协作、学校组织运作等多个教学领域的互动与知识传递过程.在个体层面,激发"个体善",厚植"公共善";在团队层面,形成小组学习达成知识共享和情感联结;在组织层面,从动态发展中实现整体优化和活力提升.

    乡村教师教学专业化组织学习高质量发展乡村教育

    考试焦虑的特性表征、形成因素与纾解路径——莫施·蔡德纳考试焦虑学说述评

    赵鑫贺婷婷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试焦虑是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担心可能的消极考试后果或考试失败而表现出的一系列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反应.蔡德纳作为考试焦虑研究领域的代表性人物,综合借鉴压力交易理论、情感认知评价理论和关怀理论等学科视角及其观点,阐释了考试焦虑的系统学说.考试焦虑生发于考试测评,贯穿于考试过程,统整于显隐要素,受到时空交织下的考试竞争文化、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人事、考试氛围下的任务变量以及自我认知评价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有效纾解学生的考试焦虑,可以从营建良性考试竞争文化入手,以预防知识嵌入课程为支撑,将多元适中的考试命题作为保障,依托他者关怀行为实施以及开展正向自我认知评价,弱化并消除考试焦虑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成长发展产生的负向影响.

    考试焦虑莫施·蔡德纳学业质量学业压力

    普通高中生学业成绩性别差异形成机制研究——基于K市的实证分析

    王星霞夏平花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口发展不平衡和男孩学业危机的背景下,研究以河南省K市高考成绩为学生学业成绩样本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当前普通高中生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进一步考察发现,普通高中生学业成绩性别差异现象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是由个体、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具体表现为:微观层面的个体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父母期望、教养方式,中观层面的学校教育管理、学校教育评价,宏观层面的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社会人口政策调适、女性政治地位提升、性别刻板文化等.未来的高中教育改革一定要关注这种变化,并在对众多影响因素全面考量的情况下进行综合改革.

    普通高中生学业成绩性别差异扎根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