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域研究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域研究与开发
地域研究与开发

冯德显

双月刊

1003-2363

yjkf@vip.sohu.com

0371-67939201

450052

郑州市陇海中路64号

地域研究与开发/Journal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的地理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1982年创刊,主要刊载地域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对象主要是地理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研究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者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空间关联视角下北京市不同星级酒店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李美仪李玲麦雄发
    72-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地理加权协同定位商模型,从空间关联角度研究北京市不同星级酒店空间分布模式及交通和旅游景点各类设施对其影响,揭示双方关联的强度和方向,为未来商业地理相关研究及酒店的空间格局优化调整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1 km范围内,三星级和二星级及以下酒店显著聚集,四星级酒店最易聚集在其他星级酒店周边,五星级酒店附近最易吸引三、四星级酒店.(2)不同星级酒店受交通影响的程度强于旅游景点.地铁站、汽车站对星级酒店的影响由强到弱,而城市广场、国家级景点等旅游景点的影响由强到弱.地铁站对各星级酒店的局部空间关联性呈现"中心强、外围弱"的特征,城市广场对各星级酒店的局部特征呈"中心集聚、四周辐射"的分布趋势.

    空间关联地理加权协同区位商星级酒店北京市

    上海市郊区地铁站对周边地区的经济效应研究

    俞路刘晨旭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上海市外环线外的60 个郊区地铁站为研究对象,探讨郊区地铁站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影响.采用夜间灯光数据,并结合断点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铁站的开通对周边地区产生显著的经济效应,这种效应具有显著的距离衰减特性.地铁站半径1 200m以内的区域灯光亮度显著提升,超出此范围则无明显的断点处理效应.此外,这种空间经济效应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对于距离市中心适中的地铁站,地铁开通存在显著的断点处理效应,而对于其他距离分组则不存在.

    郊区地铁站断点回归夜间灯光亮度距离圈层上海市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韧性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

    汤洪霞杨淼李梦笛张莉...
    85-9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测算2012-2021 年山东半岛城市群16 个地级市城市韧性和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核密度曲线、ArcGIS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探究城市韧性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趋势.采用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和QAP回归分析探究耦合协调性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韧性、新型城镇化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态势,但空间异质性显著;(2)耦合协调性空间关联网络复杂,网络连通性和稳健性较强,但关联性和紧密性有待提高;(3)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核心区集中于城市群中部和省会城市周边;(4)地理空间邻近、对外开放度、风险应对能力、交通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差异均显著影响山东半岛城市群耦合协调性空间关联网络结构.

    城市韧性新型城镇化社会网络分析耦合协调QAP回归山东半岛城市群

    基于多源数据的县域小学教育设施供需匹配评价——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

    刘玉亭郝蓓范俞茹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设施的供需均衡性对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基于多源数据类型,综合人口空间化和小学可达性分析结果,对小学教育设施的供需匹配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增城区小学可达性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各镇街可达性差异较大;车行可达性自南向北圈层递减,步行可达性点状空间集聚特征显著.(2)车行出行方式下供需匹配较均衡,基本符合"核心-边缘"空间分布规律;步行出行方式下供需失衡严重且单中心集聚特征显著,增城区小学教育设施存在一定的空间错配现象.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小学教育设施供需匹配情况,应从区际均衡、校际均衡及政策保障多角度出发,采取差异化配置策略,以应对未来学龄人口就学的不同需求.

    小学教育设施供需匹配评价多源数据广州市增城区

    山东省海洋文化遗产时空分布及保护开发研究

    李淑娟李丽娟隋玉正
    9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水平,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核密度估计、热点分析等方法研究山东省海洋文化遗产的结构和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省海洋文化遗产在类型上以古遗址类、传统技艺类、民间文学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类以及民俗类为主;(2)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威海东部、青岛胶州湾及烟台北部是各类遗产的高密度分布区,莱州湾区域有大量盐业文化遗产,日照东港区有较多渔业文化遗产;(3)先秦时期遗产集中分布在莱州湾区域,秦汉至隋唐时期遗产集中分布在威海东部,宋元明清时期遗产在烟台北部、威海东部、青岛胶州湾均有大量分布,近代以来的遗产主要分布在威海环翠区和青岛胶州湾;(4)遗产分布受海拔、坡度、河流等自然因素,渔业、盐业、海运贸易等海洋经济,东夷文化、齐鲁文化、妈祖文化等社会文化及海防建设的影响较大.最后,提出建设海洋文化遗产名录、重视海洋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促进公众积极参与遗产保护等保护建议及"三核驱动、两区随动、两带联动、多点带动"的海洋文化遗产旅游格局.

    海洋文化遗产时空分布遗产保护旅游开发山东省

    山西省红色旅游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胡淑芳黄松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修正DEA-Malmquist模型分析2011-2022 年山西省各市红色旅游效率的变化规律,借助地理探测器方法揭示红色旅游效率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西省红色旅游效率水平整体偏低,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共同牵制着综合效率的提升.(2)各市红色旅游效率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太原红色旅游效率相对较好.(3)互联网支撑能力、政府宏观调控、红色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对山西省红色旅游效率分异的单因子解释力较强,交通优势度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更显著.

    红色旅游旅游效率修正DEA-Malmquist模型地理探测器山西省

    共同富裕视阈下旅游发展助推县域脱贫振兴的效率研究——以陕西秦巴山片区为例

    苏卉傅康佳
    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紧密契合新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以陕西秦巴山片区为例,运用三阶段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旅游发展助推县域脱贫振兴的效率进行测度,明确其演变特征,识别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陕西秦巴山片区旅游发展助推县域脱贫振兴的综合效率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各县域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2)2016-2021 年陕西秦巴山片区旅游发展助推县域脱贫振兴的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通过旅游发展来带动县域脱贫振兴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3)交通、人均财政支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旅游发展助推县域脱贫振兴的效率存在显著影响.最后,从合理配置旅游投入产出要素、构建旅游共享发展新格局、改善基础设施及旅游产业经济基础等方面提出了策略建议.

    共同富裕旅游发展脱贫振兴效率测度陕西秦巴山片区

    PPGIS视角下景观价值感知与游览路线的关系探析——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李新杰赵寰熹
    119-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游览路线是游客体验环境并获得感知的核心空间要素,景观价值是环境与感知的"桥梁",引入公众参与式制图方法,探索景观价值感知与游览路线的关系.结果表明:(1)游客的主要游览路线受自然要素的影响,游客更倾向于选择景点少而精的游览路线.(2)游客更加关注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3)不同的景观特征会影响游客对景观价值的感知.对经济价值的感知受到商业布局的影响,对学习价值的感知受到博物馆类景点的影响.(4)游客对部分景点的价值评分会提高游客对该景点所在路线的价值评分.研究结果有助于从微观角度深入刻画游客的游览空间偏好、准确把握游客的价值感知,为人与环境的交互研究提供参考.

    景观价值游览路线PPGIS历史文化街区北京市

    旅游驱动与传统制约:哈尼梯田地区聚落空间格局演化及机制分析

    刘正涛华红莲
    127-132,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落空间演化及功能转型对于哈尼梯田遗产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对哈尼梯田遗产区受旅游影响最大的多依树片区的长期观测,从聚落景观指数特征、空间扩张趋势以及凝聚状态 3 个方面揭示了多依树片区2005-2020 年来聚落空间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建筑斑块数量和面积大幅增加,聚落空间总体上沿旅游干道迅速扩张,增加了村寨的离散程度并削弱了传统的聚居模式.这一过程主要受3 个机制作用:首先,村寨内部人口增长的住房需求是聚落空间扩张的基础动力;其次,遗产区旅游开发导致住宿及配套空间增加,牵引了聚落空间向旅游干道两侧聚集;最后,聚落空间扩张的过程中,村寨传统定居理念对聚落空间形态发展起到约束作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哈尼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景观格局的稳定.基于此,指出村寨新增建筑空间的规划要更多参考村寨的定居观念和传统定居模式,以加强村寨的集体认同并维护传统景观格局,促进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聚落空间演化旅游开发传统制约世界遗产哈尼梯田

    耕地种植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与多元路径——基于30个省份案例区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宋羽刘伟平
    13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分析中国30 个省份耕地种植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与多元路径.结果表明:(1)耕地"非粮化"或"趋粮化"演变是耕地稀缺性、劳动力外出务工、种粮劳动力成本、农地流转规模、种粮土地成本、农业机械化作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7 个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2)存在生产要素驱动型和规模局限型两条"非粮化"路径,以及耕地资源丰裕—种粮规模化和土地成本诱导—种粮规模化两条"趋粮化"子路径;(3)种粮土地成本上涨是"非粮化"的重要诱因,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是互补因素,能够缓解种粮土地成本压力对粮食种植的不利影响;(4)劳动力外出务工与农地流转规模、农业机械化作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因素相互关联,对耕地种植结构演变发挥联动影响.

    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趋粮化组态路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