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福建体育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福建体育科技
福建体育科技

徐正国

双月刊

1004-8790

0591-87712714

350003

福州市福飞路151号

福建体育科技/Journal Fujian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为体育学术研究性杂志,刊载国内体育科技论文,读者对象为体育科研工作者、教练员、体育教师及广大体育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体育法》实施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赵洪波董振鹏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新《体育法》实施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新《体育法》实施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迎来了发展机遇:确定优先发展学校体育的战略;指明体育与教育融合的发展方向;突出对学生权利的保障。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政策内容模糊,执行过程受阻;学段课程之间的衔接不流畅,课程内容缺乏有效融合;教师队伍建设不健全,资源配置不均衡;纵向评价方式单一,横向评价维度偏颇。为了更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研究提出了新《体育法》实施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举措:深化政策方案的设计,构建反馈机制;秉持体育教育理念,深入推进体育课程改革;优化教师配置发展,促使资源精确覆盖;构筑多元评量体系,完善科学评估机制。

    新《体育法》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体育教育

    环境舒适性对我国青年体育参与的影响——基于CGSS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夏祺飞覃国友刘琪
    6-1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舒适性理论和社会生态理论,利用2015 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探讨环境舒适性(公共环境、社会环境)对我国青年体育参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基准回归结果显示,公共环境舒适性和社会环境舒适性对青年体育参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主观幸福感分别在公共环境舒适性和社会环境舒适性对青年体育参与的影响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 11。3%和 13。94%;调节效应分析显示,社会经济地位在公共环境舒适性、社会环境舒适性对青年体育参与的影响关系发挥了调节作用。基于此,政府及各部门应加强城乡公共体育服务资源均衡配置,不断改善青年群体的环境质量和居住福祉,为促进参与体育活动创造条件。

    环境舒适性青年体育参与二元Logistic中介效应调节效应

    空间工作记忆容量对篮球运动员视觉搜索能力的影响

    李智王秋林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空间工作记忆(Spatial Working Memory,SWM)容量对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视觉搜索能力的影响。方法:共纳入40 名参与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 2(运动水平:专家组、新手组)×2(SWM容量:高容量组、低容量组)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结果发现:1)新手组被试搜索任务正确率与专家组被试之间没有差异,但高容量组参与者搜索任务正确率显著高于低容量组参与者;2)专家组被试不管是高容量组还是低容量组的反应时都要优于新手组。结论: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的搜索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SWM容量影响了不同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视觉搜索能力。不管是专家组被试还是新手组被试,均表现出高容量组搜索任务绩效优于低容量组的趋势。

    空间工作记忆容量视觉搜索篮球运动员

    耐力训练中"有氧功"概念的解析与应用方法研究

    申霖韩瑶瑶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竞技体育领域,耐力训练是提升多数体育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的关键环节,而"有氧功"作为耐力训练中的核心概念,其科学内涵和实践应用一直是训练学研究的热点。尽管"有氧功"一词在教练员的日常交流过程中和国内外体育学术文献中频繁出现,但对其定义和理论意义的学术共识尚未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耐力训练相关理论的深入发展和实践创新。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和逻辑分析方法,结合广东皮划艇队德国籍外教的实际训练案例,对"有氧功"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探讨,发现"有氧功"在不同著作和相关文献中有着多种解释,但普遍认同其与最大摄氧量(VO2max)密切相关。本研究以皮划艇竞速项目为例,进一步分析了"有氧功"在训练实践中的应用,揭示了其在运动员有氧能力评估和训练负荷监控中的重要价值,结果表明,界定"有氧功"的概念内涵并建立标准化测试评价体系,对于精准化运动员耐力训练、优化训练过程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期望为国内训练学理论提供新的理论维度,并为耐力训练实践工作提供案例借鉴和创新策略。

    有氧功耐力训练最大摄氧量训练监控皮划艇竞速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足球运动员有氧耐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廖肇顺吴丽芳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是严格控制间歇时间,使机体在不完全恢复的状态下,进行下一次训练的体能训练方法。为探寻如何通过优化HIIT训练策略,提高足球运动员有氧耐力训练理论,对HIIT的概念及其对足球运动员的应用效果、作用机制进行系统性综述。结果表明,HIIT对足球运动员有氧耐力的应用效果表现为在提高有氧耐力的同时节省训练时间;操作要素变化会带来不同的影响;HIIT对运动员有氧耐力提升的潜在生理机制机与体热适应能力、乳酸转运和脂肪供能能力提高有关。建议在目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丰富HIIT的应用对象与生理机制的探讨,同时结合当前足球赛事密集、体能训练时间少的特点将HIIT与周期训练相结合,加深实践和科学研究领域对足球运动员HIIT方案设计的融合度。

    高强度间歇训练足球运动员有氧耐力

    偶像崇拜与运动心理疲劳: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心理分析

    贺冬青孟祥仪廖梦涵刘灿钰...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这个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中形成了独特的偶像文化,偶像崇拜带来的影响渗入艺术体操这项艺术价值极高的运动中。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旨在探索艺术体操运动员偶像崇拜情况,以及不同运动等级、训练年限的运动员偶像崇拜卷入程度,挖掘偶像崇拜与运动员心理疲劳之间的联系,为运动员心理调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1)艺术体操运动员中偶像崇拜情况普遍存在;2)训练年限达5 年以上的艺术体操运动员偶像崇拜呈现更高水平;3)运动员心理疲劳中情绪/体力耗竭和运动负评价两个维度与偶像崇拜呈显著正相关;4)在偶像崇拜总均分和完全认同、关系幻想、病理边缘三个卷入程度上,有心理疲劳者均显著高于无心理疲劳者。建议:1)时刻关注运动员相关信息,并进行积极引导,帮助运动员保持理性、适度的偶像崇拜和良好的心理状态。2)利用偶像效应、组织相关活动,使偶像崇拜成为一种有益的心理支持方式,帮助运动员提升竞技水平。

    偶像崇拜艺术体操运动员心理疲劳

    脑力疲劳对篮球专项大学生基础体能表现的影响研究

    唐焕黄琮宇赵晓光
    39-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脑力疲劳(Mental fatigue,MF)是指人们执行长时间高强度的认知活动期间或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生物学状态,其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疲惫、倦怠感的产生、在行为方面表现为注意力、执行力下降。MF会损害大脑的认知功能进而影响任务表现,鉴于体能表现如灵敏、平衡等均需要大脑认知参与,因此探讨两者的关系对教练员和运动员合理安排训练、提高竞技状态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MF对大学男子篮球专项运动员体能表现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交叉对照实验设计,招募16 名男子运动员随机并依次参与Stroop任务(MF组)或简单认知任务(对照组),完成任务后依次进行Y平衡测试(YBT),伊利诺斯敏捷测试(IAT)、握力测试(GS)、反向纵跳(CMJ),实验过程中记录主观指标、反应时(RT)、精确性(ACC)、身体测试成绩及劳累等级。结果:对照组与MF组干预前的主观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干预后、干预前后差值上主观指标均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与MF组测试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F不会对大学男子篮球专项运动员的体能表现产生负面影响。

    脑力疲劳篮球运动员体能表现大学生

    不同位置篮球运动员离心利用率的特征研究

    邹祖琪胡启林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篮球运动员反向纵跳(CMJ)与无反向纵跳(SJ)进行测量,分析不同位置篮球运动员的离心利用率(EUR)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位置差异对篮球运动员的EUR有显著影响,在塑造特定体能与技术特征方面有重要作用;中锋的EUR普遍较差;而前锋和后卫整体较好。建议在训练中根据不同位置运动员运动方式的不同安排超等长、离心与向心力量训练;中锋应以提高向心力量为主,增强篮下对抗性;前锋应通过超等长训练提高短距离加速度和冲抢篮板球能力;后卫应聚焦于快速反应与协调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爆发性速度与力量的训练。

    不同位置篮球运动员离心利用率拉长-缩短周期CMJ

    FMS纠正训练对乒乓球专项创伤防治的影响研究

    胡心果陈培友
    50-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FMS纠正训练对高校乒乓球专项学生运动创伤风险的应用效果,为乒乓球专项教学训练中创伤的预防和康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高校 36 名乒乓球专项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FMS测试,分层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训练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进行6 周的FMS纠正训练,对照组学生仅进行常规训练,实验后再次进行FMS测试。结果:(1)6 周FMS纠正训练后,训练组学生FMS总分显著上升(p<0。05),对照组的 FMS 得分无显著变化(p>0。05),且训练组 FMS 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6 周FMS纠正训练后,训练组学生过顶深蹲、跨栏步、肩部灵活性、躯干旋转稳定性的测试得分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的各单项分数未见显著差异(p>0。05);训练组跨栏步、肩部灵活性、躯干旋转稳定性测试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FMS纠正训练可有效提高乒乓球专项学生的肩部和胸椎灵活性,增强其髋、膝、踝及核心稳定性,改善动作模式,从而降低乒乓球专项学生的运动损伤风险。

    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纠正训练乒乓球运动损伤

    不同高度单足跳深下肢所测肌肉的表面积分肌电与均方根特征研究

    王柯满喜许巍贺江涛...
    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及数理统计法对高水平男子排球运动员在不同跳深高度下肢肌群肌肉的肌电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以8 名国家一级排球运动员为实验对象。目的是为了分析研究高水平排球运动员在不同高度跳深时下肢表面肌电特征变化趋势。依据研究结果,在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分析高度的单个因素对"拉长-缩短周期"机制的影响并结合相应的研究结果,丰富跳深的研究内容,完善相关对于跳深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更好的为排球运动队在今后的训练及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结果:1)随着下落高度的增加,缓冲期与蹬伸期下肢肌肉的均方根数值随之增大。由均方根的数值得出,臀大肌、股直肌、股二头肌、腓肠肌及胫骨前肌在下落高度为 40cm时,肌肉收缩的速度较快。2)动员下肢所测肌肉的表面积分肌电值同样也随着下落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蹬伸期间表现的尤为明显。依据所测得肌肉的积分肌电数值得出的结论为:在缓冲阶段,下肢主要发力肌肉依次为股二头肌、股直肌、腓肠肌、胫骨前肌、臀大肌。而在蹬伸阶段时,下肢的主要发力肌肉依次为:臀大肌、股二头肌、腓肠肌、胫骨前肌、股直肌。

    单足跳深表面肌电积分肌电值均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