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顾海良

月刊

1672-4038

xuebao@naea.edu.cn xuebao2011@163.com

010-69248888-3120/3122

102617

北京市大兴区清源北路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是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的在全国教育管理研究界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刊物,为双月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自1987年创办以来,本刊以"交流教育管理研究成果、推动教育管理研究、促进教育管理改革、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为宗旨,充分发挥我院作为全国高级教育管理人员培训基地的资源优势,芸萃知名学者和有关官员来院讲学的精彩报告和最新研究成果:广泛交流教育管理改革的新经验、新认识及有关社科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力推介教育管理改革的成功范例:关注教育管理改革的热点、难点,有计划地组织专题研究,引领教育管理研究的前行方向,使刊物成为了教育管理研究等领域学术争鸣的园地,教育政策宣传、解释、咨询的渠道,研究者与实践者对话的平台,教育决策部门与实际工作部门构建双向互动关系的桥梁。全体编辑同仁正在为打造学术名刊而努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评价改革的系统思维

    朱德全谈卓林
    3-1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需要运用系统思维,要以"三教"评价改革这一目前最为活跃的子系统为抓手,实现高质量的、系统的"三教"统筹.基于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三教"评价改革系统中的主要动力要素包括由政府、学校、社会组织构成的主体性要素、由法律法规与评价惯习构成的制度性要素以及由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资源配置构成的环境性要素.三大动力要素在系统中呈现出推动主体共同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质量教育治理体系构建与服务全民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三个方面的价值表征.推进"三教"评价改革系统发展,应遵循统筹主体要素协同先行引领系统整体发展、统筹制度要素持续整合保障系统稳定发展以及统筹社会环境要素生态构建支持系统和谐发展的逻辑路向.

    "三教"统筹教育评价改革系统思维

    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的价值定位:国际趋势与中国方案

    辛涛洪倩李刚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评价体系的价值定位是指人们在开展评价过程中遵循的准则、理念或偏好,体现在各领域的评价样态之中.近十年来,发达国家在教育评价改革中存在服务发展、精准刻画、多元参与这三类主要价值定位,我国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亦对这些价值导向有所探索.进一步构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的价值体系,需要构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评价价值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统合"服务发展"的价值定位,以开放的态度对待"精准刻画"的技术倡议并加强研究澄清,加强"多元参与导向"的制度化建设.

    教育评价价值定位服务发展精确刻画多元参与

    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的体制机制创新——基于"结构-功能-行动"的分析框架

    陈鹏李莹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个好的教育评价体系能够把准教育发展的方向,为教育强国提供发展动力.以塔尔科特·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及其AGIL社会行动结构模型为框架,分析认为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体制机制创新的整体结构应当包括坚持党对教育工作评价领导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在评价过程中,党委和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评价的适应功能、目标实现功能、整合功能和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的体制机制创新应从把握正确方向、厘清科学性质、整合数据资源、回归本体功能等方面形成合力,营造引领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良好生态.

    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体制机制创新结构-功能-行动

    高校有组织科研知识转移评价的重构

    谢静雨王占军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高校有组织科研发展的关键在于知识转移评价改革.在强调效率评价和线性创新的社会背景下,高校有组织科研知识转移评价逐渐异化为对经济绩效和功用的追求,面临评价方式单一化、评价方法效率化、评价指标经济化的现实困境,其背后体现的是以线性知识观为基础的知识内部生成观、知识单向线性转移观与知识工具化价值观.随着知识生成观从内生转向交互生成、知识转移观从单向线性转移转向互动过程转移、知识价值观从工具价值转向内在价值,以往的评价方式难以跨越现有的藩篱.重构高校有组织科研知识转移评价,要构建基于知识属性的分类评价模型、探索线性与互动性知识转移评价方法和开发促进社会贡献与价值的评价指标.

    知识转型有组织科研知识转移评价

    社会影响力评价:高校有组织科研评价的新方向

    耿旭欧阳光华
    40-4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对于学术影响力评价而言,社会影响力评价的本质是以科研成果的创新质量与社会贡献为核心,对促进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导向性、交叉性和协同性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基于社会影响力的科研评价体系应坚持社会逻辑的评价理念、强调评价内容的跨界整合、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和指向评价方法的综合集成.社会影响力评价带来高校有组织科研评价理念引领度、社会贡献度、主体参与度、方法集成度等评价要素的多重创新.对此,高校有组织科研社会影响力评价应秉持系统科学思想,迈向复杂科学评价范式;立足质量创新导向,完善科研评价体制机制;引入循证科研评价,创新数据信息采集方法.

    社会影响力评价有组织科研科研评价评价范式转型

    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区域转向中的中国角色及其战略选择

    蒋贵友
    4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世界秩序转型背景下,回归区域成为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的新发展态势.这一转向形成了更具伸缩性的区域高等教育治理结构,能够在国家与全球治理之间寻求兼容.究其缘由,高等教育问题边界模糊、全球治理机制失灵、区域治理优势凸显与国家主义回归决定了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必然转向区域.在这一过程中,如若将中国嵌入以区域为单位的全球高等教育治理框架,则能够更加清晰地识别处于全球与区域之间的中国角色.面对这场全球范围内的转型,中国应把握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区域转向的程度、限度与幅度,实现中国经验与全球治理兼容、增强协调周边的区域治理能力以及推进区域间主义治理合作,从而系统构建高等教育全球治理与区域治理互动的战略选项.

    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区域转向中国角色区域治理

    从权力规制走向关系治理: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高校内部权力失范及其治理研究

    黄帅
    60-6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内部权力的规范、有序、高效运行是高校权力规制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权力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影响相对较小、隐匿性强的权力失范现象仍时有发生.对高校内部权力失范案例进行梳理发现,"关系"是隐匿在权力失范背后的力量.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看,高校内部权力主体的社会关系网络具有富集性、自主性和联通性等特征.高校存在"首长"主导型、跨部门"合谋"型、同部门"合谋"型三类关系结构截然不同的小团体.高校应从重视权力规制走向重视关系治理,从重视制度建设走向重视规则完善,从重视决策过程走向重视决策监管,将权力运行场域重塑、权力行为规范和权责意识强化有机统一起来,有效实现对权力失范的系统治理.

    权力失范关系治理高校社会网络

    高等教育集群化发展与经济韧性:机制、途径及贡献

    姜启波丁国勇
    7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进入新的动荡期,经济韧性发展愈发重要.基于2008-2020年31省面板数据,从高等教育质量集聚和规模集聚角度出发,研究评价了我国高等教育集群化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了高等教育集群化水平对经济韧性改善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等教育集群化与经济韧性显著正相关;东、中、西部三大地区高等教育集群化发展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高等教育集群通过人才效应、创新效应和产业效应等途径影响经济韧性发展,其中,人才效应贡献最大.研究有助于厘清高等教育集群对经济韧性影响的机制和途径,因地制宜地实施高等教育集群化发展政策,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集群在人才、科技和产业等方面的经济韧性提升效应.

    高等教育集群化发展不确定性经济韧性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共同富裕——区域创业与创新的链式中介作用

    毛笛宣勇
    8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赋能共同富裕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然而,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否切实发挥这一赋能作用,为共同富裕提供强大支撑,仍是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为此,使用2012-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够通过提升富裕水平、缩小收入差距赋能共同富裕,区域创业与创新在其中发挥着链式中介作用;就提升富裕水平而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城镇的赋能作用要高于乡村;就缩小收入差距而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高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地区的赋能作用显著,但在低履行程度地区不显著.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共同富裕区域创业区域创新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4年度重点选题计划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