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赵靖平

季刊

1673-2952

0731-5531571 5292158

410011

长沙市人民路139号湘雅二医院内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HS-CRP、NLR水平与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袁秀玉邱义玲彭四新
    1385-1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与认知功能及精神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上海市宝山区精神卫生中心2021年12月~2022年8月新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42例为研究组,同时选取42例基本资料相匹配的健康体检组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入组后均使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The 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s PANSS)评定认知功能和精神症状,抽取静脉血后检测两组血清HS-CRP水平、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水平,并计算NLR值.结果 相较于正常对照组,研究组的HS-CRP水平及NLR值均升高(HS-CRP:0.37±0.05ug/dl vs 0.46±0.36ug/dl;NLR:1.67±0.48 vs 2.79±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研究组,患者的HS-CPR水平表达与认知功能中即刻记忆因子分(r=-0.362,P<0.05)呈负相关,与症状量表中一般病理量表因子分(r=0.369,P<0.05)呈正相关;NLR值与即刻记忆因子分(r=-0.394,P<0.05)呈负相关,与阴性症状(r=0.39,P<0.05)呈正相关;而分析研究组PANSS量表及RBANS量表只显示患者的阳性、阴性症状与认知功能中注意因子呈负相关(r=-0.521,-0.37,P<0.05),余均无相关性.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中HS-CRP的表达水平及NLP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与精神症状严重程度及认知功能下降有关,主要体现在即刻记忆水平及注意障碍等方面,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越重,注意功能越差.

    精神分裂症超敏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认知功能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维度的因子分析

    时亚杰杨大梅肖鹏孙爱莲...
    1389-1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维度状况.方法 采用自编精神分裂症症状清单对414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症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 通过对统计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因子分析,得出6个主要因子(及其贡献率)分别为:妄想、抑郁、衰退、洞悉、幻觉、自知力.结论 结果提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具有多维特性,本研究得出的6个症状维度:妄想、抑郁、衰退、洞悉、幻觉、自知力,可以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识别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症状维度因子分析

    喹硫平联合帕罗西汀对伴抑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及对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陈金山崔舒吴延海
    1393-1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喹硫平联合帕罗西汀治疗伴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及对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阜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7月~2022年12月间89例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症状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喹硫平联合帕罗西汀治疗,n=44)和对照组(单纯使用喹硫平治疗,n=45),并比较二者的临床疗效、PANSS评分(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s,PANSS)、HAMD评分(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不良反应、血清Hcy的水平等.结果 临床疗效:实验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PANSS评分、HAMD评分和血清中Hcy的水平: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2周、4周、8周后的PANSS评分、HAMD评分和血清Hcy水平都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2周、4周、8周后的PANSS评分、HAMD评分和血清Hcy水平都要高于实验组(P=0.04);不良反应:实验组和对照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都较低,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31).结论 喹硫平和帕罗西汀联合应用,治疗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症状的效果较好,而且安全性比较好.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血清Hcy帕罗西汀喹硫平

    计算机化认知矫正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和生命质量影响

    胡建军孔燕孙喜蓉闵海瑛...
    1397-1400,1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计算机化认知矫正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医院治疗的12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2017年4月~2020年6月病例入组,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基础组60例,给予患者常规药物治疗,计算机化认知矫正组60例,基础组治疗基础上同时进行计算机化认知矫正治疗,治疗前、后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价.结果 计算机化认知矫正组PANSS评分、SDSS评分、总错误数较基础组低(P<0.05),计算机化认知矫正组完成分类数、总应答数、正确数、MoCA、WHOQOL-BREF评分较基础治疗组高(P<0.05).结论 计算机化认知矫正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可改善患者精神状态,提升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及生命质量.

    计算机化认知矫正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生命质量

    双相障碍共病代谢综合征现状、危险因素及认知功能分析

    王湖陈翔春班春霞孟美玲...
    1401-1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共病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以及MS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3年6月期间诊治的10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共病MS者纳入观察组,未共病MS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共病MS的危险因素,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结果 本研究10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有40例患者合并MS,双相情感障碍共病MS的发生率为37.74%;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诊断分型以及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糖尿病家族史比例、用药种类指标在观察组更高(χ2=7.799,t=9.704,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糖尿病家族史、用药种类是双相情感障碍共病MS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组的MoCA量表中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得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27,3.158,P均<0.05).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共病MS发生率较高,患者的认知功能也更差;糖尿病家族史、用药种类则成为双相情感障碍共病MS的独立危险因素.

    双相情感障碍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认知功能危险因素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稳定期残留症状与其家庭及社会功能的关系

    袁家鹏周云尹娥
    1405-1408,1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稳定期残留症状与其家庭及社会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3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5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12周后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评分结果,将其分为家庭及社会功能缺陷组(n=47)、无家庭及社会功能缺陷组(n=103),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治疗后抑郁、躁狂症状残留情况.采用相关性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稳定期残留症状与家庭及社会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家庭及社会功能缺陷组存在睡眠障碍史、治疗期间发作≥3次、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杨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c Rating Scale,YMRS)10~20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8~21分占比高于无家庭及社会功能缺陷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睡眠障碍史、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YMRS评分10~20分、HAMD评分8~21分均为引发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稳定期家庭及社会功能缺陷的影响因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稳定期患者YMRS评分、HAMD评分与SDS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稳定期患者家庭及社会功能缺陷发生可能性较高,残留症状、睡眠障碍史、治疗期间发作次数较多、文化程度均为引发家庭及社会功能缺陷的危险因素.

    双相情感障碍稳定期残留症状家庭及社会功能睡眠障碍

    青少年首发抑郁症患者血清TNF-α、IL-13与躯体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李君孙莎莎杭程
    1409-1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青少年首发抑郁症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 13,IL-13)与躯体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依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我院在2022年1月-2023年1月进行治疗的120例青少年首发抑郁症病人作为疾病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90例作为健康组.空腹采集健康组和疾病组5mL外周静脉血,室温静置半小时.以4000转每分钟(r/min)的速度离心外周血10min后,取上层清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TNF-α、IL-13水平.对比健康组和疾病组的血清TNF-α、IL-13水平,之后根据是否伴随躯体症状,对比不同躯体症状病人与无躯体症状病人血清TNF-α、IL-13水平,并分析TNF-α、IL-13水平与躯体化的相关性.结果 健康组血清TNF-α、IL-13水平明显低于疾病组(P<0.05),99例(82.50%)患者出现躯体化症状.出现失眠、头晕、耳鸣、消化道症状、心悸、出汗、尿频、体重下降症状的躯体化病人血清TNF-α、IL-13水平明显高于未出现躯体症状的病人.血清TNF-α水平与头晕、耳鸣、出汗存在显著正相关,而血清IL-13水平与耳鸣、消化道症状、心悸、体重下降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 青少年首发抑郁症的血清TNF-α、IL-13水平升高,伴躯体症状的抑郁症病人血清TNF-α、IL-13 水平会出现进一步升高,血清TNF-α水平与头晕、耳鸣、出汗存在显著正相关,而血清IL-13水平与耳鸣、消化道症状、心悸、体重下降存在显著正相关.

    青少年抑郁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3躯体症状

    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的关系

    宋雯张华孟苓苓付佳佳...
    1413-1416,1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2023年7月我院收治的5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纳入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56名健康儿童和青少年纳入对照组.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gn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rstran,EMBU)、家庭环境量表(Family Environment Scale,FES)评估两组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及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惩戒严厉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母亲情感温暖理解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亲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矛盾性、控制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矛盾性、控制性是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亲密度是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脑结构及自发神经活动特征

    付播潘苗
    1417-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大脑结构及自发神经活动的异常,寻找非自杀性自伤潜在的客观生物学指标.方法 根据美国第5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非自杀性自伤的(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标准共纳入23例青少年NSSI患者(NSSI组),匹配20例青少年为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 group,HC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渥太华自我伤害调查表评估受试者抑郁焦虑以及NSSI程度.采用体素形态学分析、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比率低频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fALFF)、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多模态方法分析两组青少年脑灰质体积和自发神经活动的差异.结果 (1)NSSI组左背外侧额上回、左脑岛皮质体积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NSSI组杏仁核、右前后扣带回的ALFF值降低,辅助运动区的ALFF值增高,右前扣带回的fALFF值降低,右直回ReHo值降低,而背外侧额上回ReHo值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少年NSSI患者存在额叶-边缘系统脑区结构及广泛的自发神经功能活动改变,可能是NSSI发生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非自杀性自伤多模态磁共振成像青少年

    青少年抑郁症与网络成瘾、手机依赖的关系

    谷光张莉莉
    1423-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与网络成瘾、手机依赖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我院2021年4月~2022年10月收治的47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设为观察组,选择47例年龄、性别配对的无抑郁症状青少年,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青少年一般资料以及简版智能手机成瘾量表(SV)、Young氏网络成瘾诊断量表(YDQ),分析观察组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评分与SV评分、YDQ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父母最高学历、主要照顾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是否住校、学段、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V评分、YD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HQ-9评分与SV评分、YDQ评分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具有更严重的网络成瘾以及手机依赖情况,应控制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网络及手机的使用,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

    青少年抑郁症网络成瘾手机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