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月刊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Journal Indusrt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许新征王冠军李向群赵佳琦...
    1-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工科"背景下,中国矿业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培养方案立足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厚基础"型理论课程体系,"强能力"型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了数学与电子基础课程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群和人工智能课程群;形成了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递进式系统能力培养层次;设计了"竞、创、训"相融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践结果表明,该人工智能专业培养方案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厚基础强能力教学质量保障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模式探究

    余波房晓丽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提出"北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湖南信息学院多年来与合作企业协同培养北斗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为基础,遵循"新工科"建设、CDIO培养模式等要求,坚持产出导向教育理念,以工匠精神、北斗精神引领专业教育,深化产学研融合、专思创融合、教赛学融合等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产出导向北斗精神产学研融合专思创融合教赛学融合

    "新工科"视域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侯卫周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电子信息类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现状分析,发现部分工科教师仍采用传统授课模式、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黏度不高、育人模式跟不上工程型人才的需求等问题;明确了在"新工科"视域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目标和思路;提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举措.这些举措对其他"新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有助于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型应用人才.

    新工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电子类专业人才分层分类培养路径研究

    李宇峰
    15-1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实施分层分类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需结合企业实际的用工需求和岗位素养要求,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与企业共同制订分层分类培养方案,并依据方案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对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20级、2021级电子大类专业学生进行改革实践,在专业建设、技能竞赛、实践案例、订单化培养、企业课堂、专升本等方面进行校企深度融合,经过2年的实践,学生的培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校企合作分层分类成才电子类

    人工智能背景下"机器视觉"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张智浩沈谋全朱文俊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了新一轮的产业变革,我国对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旺盛,"机器视觉"课程也逐渐成为自动化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目前高校课程教学存在教学内容缺乏前沿性、理论与实践分离和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无法适应人工智能背景下新型人才培养需求.为此,笔者尝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机器视觉"课程改革方向与策略.

    机器视觉人工智能教学改革

    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探索

    陆玉武曾碧卿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同时,面向大学生的"人工智能"课程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难易要求不同,对"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包括突出课程重要性、教学内容优化、主动学习引导、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及多维题库建设为主的教学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人工智能教学模式线上线下

    "金课"建设背景下"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付菊
    3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以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基础"为例,按照"两性一度"标准,落实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3个方面进行课程改革.通过重构兼具广度与深度的教学内容,实施学生中心的混合教学模式,强化全程多元的过程化考核,促进计算思维落地.通过调查结果说明改革的成效和不足,并给出课程持续改进的建议.

    金课OBE理念计算思维人工智能基础过程化考核

    融合计算思维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重构研究

    王雷唐建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本科基础课"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中融入计算思维概念是计算机教育界的共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上长期存在分歧."计算思维2.0"的提出,为"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明确了方向.在对讲授语法知识、训练编程技能、培养计算思维3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和系统级编程技术的框架,用迭代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在计算思维的"第一功能"观念的指导下,结合由简单到复杂的实例,明确阐述计算思维在程序设计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指导学生学习如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设计解决问题的系统.教学实践表明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计算思维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内容重构迭代学习

    以软件测试能力为驱动的"理论—实践"课程群体系建设与探索

    张炳沈秀敏裴欢王林...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培养学生软件测试能力的课程之间各自为政、不成体系,内容多偏向软件开发,测试技术较为理论化,缺少实践的问题,设计了以软件测试能力为驱动的"理论—实践"课程群体系建设方案,以4门理论课和2门实践课的深度衔接为基础,引入知名企业教师进行校企合作教学,践行"理论教学中强化测试内容教学、实践中提高测试技术"的软件测试能力培养"双轨"制模式.两届学生6门课程的成绩分布和课程目标达成度数据表明,该模式对学生的软件测试能力培养有较好的效果.

    软件测试能力课程群校企合作成绩分布课程目标达成度

    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融合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模拟电子技术"及"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为例

    张辉波王平胡香荣郑狄...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针对目前"模拟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2门课程间存在部分脱节的现状,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由相同教师负责2门课程的教学,并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线上会议、Multisim仿真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采取贯通式教学模式,实现2门课程的深度融合.教学实践及反馈表明,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其参与科创活动的积极性.

    模拟电子技术混合式教学仿真软件Multisim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