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蔡敬民

双月刊

2096-2045

xbbjb@hfuu.edu.cn

0551-62158519 62158517 62158516

230601

安徽省合肥市锦绣大道99号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Journal Application-Oriented Highter Education Research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载社会人文各学科的理论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问题探讨的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文科背景下"文工并重"新型教育模式探析——基于经济工程专业实践

    陈江华于娜吴应宁
    1-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交叉、推动跨学科建设正成为当前学科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合肥大学经济工程专业打破传统经济学同质同构发展定势,开创文工并重新文科理念,坚持学科协同创新思维,创新"文工并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文工并重"的课程模块体系,建设"文工并重"教学管理机制,健全"文工并重"多元保障体系,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由于开设时间较短,专业建设也面临实践教学深度不够、学科建设实力不强、师资团队配置不足、跨校企合作有待强化等问题.未来,应坚持树立学科并重的跨学科教育理念、构建做实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开发"文工并重"跨学科复合型课程、健全资金师资教材立体保障体系,逐步重构新型的跨学科教育模式.

    文工并重跨学科经济工程

    地方本科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探索

    陈锡坚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推进地方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社会经济形势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通过对高校教学质量文化的内涵价值与效应分析,揭示本科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性;通过剖析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存在的主客观问题,把握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在教学管理思想和实践方面推进教学质量文化建设,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重视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着重从课堂教学创新、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教育教学共同体培育、发挥行政和学术管理效能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地方本科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学科专业与课程教学学术产教融合

    广东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逻辑、历程与趋向

    李成军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产业学院已被证明是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有效载体.广东本科高校依托广东产业发达、产学区域布局紧密等优势,遵循政策指引、需求牵引和多主体创新资源整合集聚的逻辑理路,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将产业学院建设作为破解产学错位、深化产教融合的突破口,探索出校政、校地、校园、校企等多种成熟运行模式,相关经验被誉为新工科建设的"广东方案".未来,广东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趋向包括以需求为导向,强调育人为本,注重差异化发展和深化内涵建设等.

    产业学院产教融合逻辑

    应用型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产教协同育人的实践困境与对策探析

    徐晓明周海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高水平应用型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针对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教育本质认知偏差、多方协同内驱失衡、产教融合片面覆盖、育人体系无奈抉择等发展困境.从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定位、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开放合作办学、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高水平应用型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思路和新范式.

    应用型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导生组会类型对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影响的调查研究

    杨丽娟李倩雯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生导生组会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的重要情境之一.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索小组文献报告会、小组学术讨论会及混合类导生组会对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类型导生组会在科研创新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混合类导生组会对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效果.

    导生组会类型文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变革性科学背景下学术人员的能力培养

    Katerina BrandesMila BrillJasmin Herrmann陈颖...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应对全球挑战,学术界的工作者们需要在现有标准和创新方法与实践之间定义自己的角色.以科隆应用科学大学的职业发展项目为例,阐述对职业发展初期的学术人员的能力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变革型学习理论为依据描述所运用的能力发展方法,并论述初步假设.需进一步探讨下述观点,即可以在充分安全的环境中通过相互赋能的方式来支持学术人员审视他们与所处体系之间的关系,使他们摆脱传统观念,担负起塑造学术体系变革的责任.

    转化式学习转化科学职业发展能力培养能力建模

    挖掘应用型高校和双元制教育对不同社会背景人才培养的潜力

    Ernst Deuer陈颖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专业人才短缺问题的加剧,亟需在各个层面上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潜在受教育群体的学习机会.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基于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潜力来促进不同社会背景群体的发展.在此过程中,高等教育系统,尤其是应用型和双元制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育资源大学入学教育公平

    论高校科研转化对社会创新的贡献

    Isabel RoesslerCort-Denis Hachmeister陈颖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很多科研项目课题对应对社会挑战至关重要.要战胜这些挑战,不仅需要技术创新,还需要社会创新.然而,很多创新想法未能得到实际应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利益相关者没有完全在科研项目中发挥作用.文章揭示了高校社会创新的兴起,深入分析了高校科研项目的现实情况,提出了今后加强高校社会创新的做法,并讨论了这种创新形式是否受到应用科学大学的关注以及对他们的重要性.

    社会创新创新生态系统应用科学大学

    数字时代高校教师数字胜任力评价指标建构研究

    宋晓焕刘晓连白晓娟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适用于高校教师的数字胜任力评价指标,不仅是提升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基于行为事件访谈法的混合方法研究,构建了一个涵盖5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的高校教师数字胜任力评价体系且对其权重进行了详细计算.基于指标构建及其权重分析结果,提出了以下提升措施:构建系统化的教师数字胜任力培训方案、创新教师数字胜任力发展模式及建立教师数字胜任力发展的长期跟踪机制.

    数字时代高校教师数字胜任力指标体系建构

    双线混融教学的理念与框架——以高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为例

    侯羽蔡宗模司马卫平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兴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革新教学形式提供重要驱动力,但现有教学中技术素养不足等问题尚待解决,而双线混融教学有望为提升师生技术素养、创新教学形式带来新的启示.在理论层面,首先界定了双线混融教学的概念,并将新型建构主义理论、具身认知理论、心流理论作为指引,以此明确双线混融教学设计原则,包括技术统摄和融通共生两方面.在实践层面,以高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为示例,遵循"课前—课中—课后纵向衔接、线上—线下横向融通、虚拟—现实无缝切换"的"三向联动"课程路径,从"课前云端漫游、唤醒主体意识;课中人机交互、助力具身探究;课后虚实共生、拓展认知边界"三阶段构建双线混融教学设计框架,实现专业教学与智慧育人的同向同行.

    数字化转型双线混融教学教学设计高职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