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汉考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汉考古
江汉考古

包东波

季刊

1001-0327

jhkg2728@sina.com.cn

027-86793389

430077

武汉市武昌东湖路天鹅村

江汉考古/Journal Jianghan Archae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本刊立足长江、汉水流域,在长江中游史学研究、楚文化及简牍研究方面独具特色,在海内外拥有了相对固定的作者与读者群。作为一种地方性文物考古杂志,积极报道长江中游及南方地区文物考古新发现,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依靠专家,提携后学,发表了一批有较高学术品位的研究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湖北宜昌万福垴遗址2016~2017年发掘简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宜昌博物馆
    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6~2017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宜昌万福垴遗址"楚季"甬钟出土地以南、以东发掘了一批重要的文化遗存,时代从西周中期延续至春秋中期.结合2015年发掘资料可以发现,在甬钟出土地点周围以G1、G2、G5等多条灰沟形成"冂"状合围,其内有规律排列多座墓葬和祭祀坑.东部G7出土遗物丰富,除大量日用陶器外,还发现了数量较多的仿铜陶礼器,年代跨度较大.根据考古资料、"楚季"甬钟存在二次受热现象等推测,万福垴遗址极有可能是一处与祭祀有关的聚落居址.

    万福垴遗址"楚季"甬钟两周时期祭祀遗存

    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M168(曾侯宝)发掘简报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随州市博物馆曾都区考古队...
    2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M168是枣树林墓地5座大型墓葬之一,共出土随葬器物123件(套),材质包括铜、陶、玉石以及铅锡等.在鼎、簋、簠、缶、编钟等青铜礼器上发现有铭文"曾侯宝",可以确认M168墓主为曾侯宝.根据随葬器物形制特征及相关铜器铭文,推测M168的年代为春秋中期早晚段之间,约为公元前650~前623年.通过墓葬考古出土器物结合被盗传世器物,可以基本推定曾侯宝墓随葬器物组合,对研究春秋中期诸侯墓葬随葬礼制提供了新材料;M168随葬器物兼具周楚文化特征,对研究曾、楚、周三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枣树林墓地曾侯宝春秋中期交流与融合

    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漆器整理与研究

    卢一黄凤春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北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至少有63座墓葬发现了漆器或漆器残片,许多漆器的器形、纹样可辨.经过科学发掘和整理,可以确认的器类主要有圆盘、豆、禁、觚(及棒形器)、杯、盾、弓、铜漆木复合壶等.叶家山墓地出土漆器,是近年来西周漆器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为研究西周时期漆器的形制、功能、器用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叶家山墓地漆器纹样形制

    两周之际至春秋中期曾侯墓略论

    胡刚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郭家庙墓地四座大型墓葬的年代为两周之际至春秋早期,其中GM21(曾伯陭)和CM1(曾侯絴白)为曾侯之墓.枣树林五座大型墓葬的年代为春秋中期,其中M190(曾公求)、M168(曾侯宝)和M129(曾公德)为曾侯之墓.从郭家庙墓地到枣树林墓地,在曾侯世系上应没有缺环.结合文献记载,郭家庙曾侯墓的年代下限为不晚于公元前690年,曾公求应是埋葬于枣树林墓地的第一位曾国国君,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90年~公元前646年.两周之际至春秋中期,曾侯墓的显著特点是以带斜坡墓道的墓葬为核心,实行车马分葬.

    两周之际至春秋中期郭家庙墓地苏家垄墓地枣树林墓地曾侯墓

    湖北随州义地岗墓群曾国墓葬布局分析

    郭长江李晓杨陈虎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义地岗墓群是一处包含至少7位曾侯在内的曾国墓群,已发掘墓葬可分为三期五段,主体年代在春秋时期,年代下限可至战国中晚期,墓向多为东西向,并多以南北并排的夫妻合葬墓形式分布.其空间布局分为两部分,即以政治关系为主体的曾侯墓区和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墓葬聚集区.曾侯墓区位于岗地中轴线上,从北向南年代渐晚,依次为曾公求→曾侯宝→曾侯得→M4曾侯→曾侯與→M2(曾侯(邨))→曾侯丙;家族墓葬聚集区分布于曾侯墓区外围,并与年代相同的曾侯墓对应.此外,各曾侯墓区及家族墓葬聚集区之间均以车、马坑和部分空白地带作为分界.

    义地岗墓群布局曾侯墓区曾侯世系家族墓葬区

    曾侯得编钟与周代编钟音列的发展

    曾攀余文扬
    7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曾侯得编钟乐音体系为♭E宫系统六声十八律,基本音级为徵-羽-宫-商-角-和,也可以被看成♭E宫五声音列和♭A宫五声音列集合,因此出现了♭E宫"和"声,是曾国编钟序列的重要环节.参考其他春秋中期编钟的测音数据,推测编钟旋宫功能的发展使其音列出现不同宫五正声的集合,从而产生了超出五正声的声,这为探究曾侯乙编钟"十二声"系统的形成过程提供了线索.

    曾侯得编钟"和"五正声旋宫

    试论九连墩2号楚墓发现的晋式铜器

    靳健
    82-86,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九连墩2号楚墓发现的一组晋式铜器,有学者认为其产地在晋地或中国北方黄土地区.笔者通过分析这一组铜器的形制、纹饰风格、制作技术特点,认为这一组铜器的工艺特点和细节处理与楚系铜器相近,而与典型的晋系铜器有较大差别,其应当是掌握楚系铜器制作技术的工匠模仿晋系铜器生产的.

    九连墩2号墓晋式铜器仿制品产地

    岷江上游地区的楚系陶器

    刘祥宇
    8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比楚地东周至汉代流行的陶器,岷江上游地区战国秦汉时期出现的尊缶、绳纹双耳罐、深腹杯等陶器均应为楚系陶器.尊缶作为仿铜陶礼器,战国时期已经在成都平原流行,岷江上游地区出现尊缶,应是受成都平原文化影响所致.绳纹双耳罐和深腹杯作为普通陶器,价值较低,且易碎而不易运输,其出土地点往往不会远离生产地点.这些陶器应是熟悉楚地陶器生产的人群在岷江上游地区制作的产品,暗示了秦汉时期岷江上游地区有楚地移民的进入.

    岷江上游地区成都平原楚系陶器文化因素

    伯有父剑与楚国封君

    程浩
    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形制与铭文的用字习惯来看,伯有父剑应该是一柄战国时期的楚国铜剑.器主伯有父自称"东王之孙",所谓东王应即楚简王.其父浮君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封君,所封之地则有褒信与復地两种可能.

    伯有父剑楚简王浮君

    试析铜器铭文中的"子某(某)"

    白显凤
    9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铜器铭文中有一特殊称谓即"子某"或"子某某",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例:一、楚子某(某);二、屈子某某;三、薳子某(某);四、其他子某(某).以往学者对这一现象多有研究,通过对《左传》中"子某"的考察,器铭中的"子"当指某人公族的身份."子"后的"某(某)"为其人的名或字.

    铜器铭文子某(某)《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