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菌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菌物学报
菌物学报

戴玉成

双月刊

1672-6472

jwxt@im.ac.cn

010-64807521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B401

菌物学报/Journal Mycosystem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原名《真菌学报》),1982年创刊,是我国目前真菌学领域唯一的学报级专业学术期刊;在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和交换。本刊主要刊登我国菌物学(包括真菌、粘菌、卵菌、地衣等)研究领域在理论上、实践上有创造性、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及研究论文、研究快报等。 主要栏目:菌物系统分类学及菌物多样性、菌物资源开发利用(食用药用真菌;工业真菌)、真菌生态及生物防治(是生真菌等);4、菌物共生作用(内生真菌、菌根、地衣等)、真菌毒素、致病真菌(人、动物、植物)、菌物学研究的新方法、新技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松杉灵芝种质资源利用与药用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代瑞李金涛刘成伟闫梅霞...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松杉灵芝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用真菌,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本文回顾了松杉灵芝的种质资源和生物活性物质方面的研究进展.松杉灵芝的自然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北地区,其人工栽培主要采用段木栽培模式,以落叶松木和蒙古栎木为培养基原料,在林下仿生栽培、林下野生栽培和棚室栽培等模式下取得了显著成果;松杉灵芝富含多糖、萜类和甾醇等活性成分,其中多糖和三萜是松杉灵芝的重要活性成分,已有研究表明其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并对心脑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应关注活性成分的提取与纯化、药理机制的探索以及人工栽培技术的改进,以实现其更广泛的开发利用.

    松杉灵芝种质资源生物活性物质药用真菌抗肿瘤免疫调节

    中国皱木耳类群种质资源鉴定和表型性状分析

    曹雪莲陈影王迪唐杰...
    1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我国27株皱木耳类群种质资源为材料,利用ITS进行分子鉴定,采用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16个表型性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供试菌株鉴定为皱木耳类群中的2个物种中国皱木耳和皱木耳;16个表型性状的Shannon-Wiener's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42-1.60,平均值0.97;4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4.35%-26.49%;部分表型性状间存在相关性;经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1.54处,划分为3个类群,5个表型性状即菌丝体胶质物、菌丝体(栽培种)颜色变化、鲜耳片腹面主要颜色、耳片质地和子实体成熟期为类群划分的指标性状;主成分分析将16个表型性状转化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1.55%,第1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26.67%,命名为子实体颜色性状因子、第2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是23.05%,为菌丝体性状因子、第3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仅为12.89%,定为生育期-商品性状因子.经综合分析筛选出菌丝体胶质物、鲜耳片腹面主要颜色和子实体成熟期等3个表型性状作为种质评价关键指标.

    皱木耳类群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

    野生金顶侧耳无性阶段分子鉴定和显微形态观察

    秦琴郭永杰韦静宜杜习慧...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采自昆明植物园生长在云南松腐朽树桩上的一簇野生菌丝,运用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确定其为侧耳属真菌金顶侧耳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借助体视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分别观察到金顶侧耳无性菌丝和无性孢子的形态特征.显微观察结果表明,该金顶侧耳菌株的无性菌丝体由具有锁状联合的双核菌丝占主体,并具有3种无性孢子形成方式,第一种是由双核菌丝侧面分化出短且无分枝的分生孢子梗,并在其顶部形成球形的双核分生孢子,直径为1.50-4.57μm;第二种是由双核菌丝侧枝分化产生椭圆形的双核粉孢子,直径为1.17-3.99 μm,或圆柱形的双核粉孢子,大小为2.78-5.40×1.57-3.03 μm,第三种是由单核菌丝侧枝分化产生链状圆柱形单核粉孢子,大小为3.71-6.70×3.60-4.02 μm.本研究首次对金顶侧耳无性菌丝和无性孢子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和讨论.

    侧耳属无性生殖分生孢子粉孢子形态特征

    转录组和蛋白组联合分析金针菇子实体发育过程

    孙源刘澳陈宇王庆佶...
    4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针菇从原基期到伸长期要经历子实体的分化与发育,其分子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采用转录组和蛋白组联合分析,深入研究了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从原基期到伸长期子实体的发育机制.对比伸长期子实体与原基期,发现菌柄有1 220个差异基因和97个差异蛋白,菌盖有2 329个差异基因和387个差异蛋白.这些差异基因和蛋白在GO(gene ontology)功能聚类中主要涉及催化活性、细胞组分等.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显示,伸长期菌柄与原基期有105个差异基因分布于20条通路,其中19条为代谢通路;伸长期菌盖与原基期有163个差异基因分布于20条通路,其中18条为代谢通路.本研究依据蛋白组数据分析了差异蛋白互作网络,并随机选取8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本研究为深入了解金针菇子实体生长发育机制提供了数据参考,为下一步研究金针菇及其他食用菌子实体分化与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筛选了候选功能基因.

    金针菇子实体发育转录组蛋白组蛋白互作网络

    比较转录组学分析金针菇菌柄伸长调控相关途径和基因

    崔玉琴刘询何晓兰王波...
    6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针菇菌柄是其主要可食用部位,但是对菌柄伸长的调控机理的了解还不够深入,相关基因报道较少.本研究以工厂化栽培黄色金针菇为研究对象,分析菌柄上、中、下3个部位的伸长特性,并进行比较转录组学分析和qRT-PCR验证.结果显示,黄色金针菇菌柄伸长区位于上部,中部与下部相比的差异基因共532个,而上部与中部相比的差异基因达3 522个.上部与中部相比的差异基因GO分子功能注释主要包括核糖体结构组成、结构分子活性、运输活性和跨膜转运蛋白活性;KEGG分析则显示上调基因显著富集到核糖体、类固醇生物合成、DNA复制等通路,下调基因显著富集到次生代谢物和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糖酵解等代谢途径.差异倍数最高的基因包括几丁质酶和糖基水解酶以及转录因子等,qRT-PCR结果证明转录组数据准确可靠.本研究全面展示可能参与金针菇菌柄伸长调控的途径和候选基因,为后续基因功能研究和金针菇的分子育种提供基因资源.

    转录组学金针菇菌柄伸长基因

    不同基质栽培黑木耳活性物质的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刘询贾定洪王晓巍李通...
    7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是一种重要的食药用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成分,在我国被广泛栽培.分别以木屑(SW)、玉米芯(CO)和棉籽壳(CH)为主料栽培黑木耳,通过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不同基质栽培的黑木耳子实体中糖、黄酮和酚酸类化合物以及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SW基质栽培的黑木耳中糖类物质总量最低;总黄酮类物质含量无明显差异,仅牡荆素在CO栽培黑木耳中含量最高,CH栽培的最低;多酚类化合物在SW培养条件下的含量总体较高;而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总量在CH栽培的子实体中最高,9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都明显高于SW和CO栽培组,尤其是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的赖氨酸和组氨酸差异最大.本研究全面呈现了不同基质栽培黑木耳子实体中糖类、黄酮类、多酚类化合物,以及必需氨基酸含量差异,研究结果为后续黑木耳营养品质鉴别和开发不同功效的功能性产品提供思路和依据.

    黑木耳代谢组学栽培基质活性物质

    金针菇Cdc24基因参与调控非生物胁迫耐受性与子实体发育的功能研究

    刘澳陈宇孙源戴鑫...
    8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感知和应答非生物胁迫的机制能提高其环境适应能力.Cdc24基因通常被称为小分子G蛋白Rho家族的鸟苷酸交换因子,参与细胞分裂、增殖和分化等生物学过程.Cdc24基因在食用真菌金针菇中的功能尚未研究.本研究通过农杆菌遗传转化构建了金针菇Cdc24基因的RNAi转化子菌株.结果表明,Cdc24基因被干扰后显著降低了菌丝对盐、高温、低温、氧化和酸碱等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能力,RNAi转化子菌株的多糖和多酚含量均低于野生型菌株;RNAi转化子菌株的子实体数量、生物学效率指标也显著低于野生型菌株.本研究表明Cdc24基因在金针菇非生物胁迫耐受性和子实体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金针菇品种改良和高效栽培生产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

    金针菇Cdc24基因非生物胁迫子实体发育

    斑玉蕈双单杂交中双核体细胞核成为先导核的遗传学规律

    丁一凡杨瑞恒周陈力李燕...
    103-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单杂交是担子菌类食用真菌重要的杂交育种手段,目前对双单杂交中先导核的研究不够充分.为了探究双单杂交中先导核的遗传学规律,本研究以斑玉蕈3株双核体菌株B3、X3和NN12与 9 株单核体菌株H3-8、H4-4、H4-10、H13-3、H13-6、H14-10、NN12-1、X3-1A和X3-13 为供试菌株,进行完全亲和双单杂交,并开发交配型分子标记鉴定先导核.结果表明,以B3、X3和NN12为核供体的双单杂交实验中,分别获得新的杂交双核体89、87和75株.交配型分子标记鉴定结果显示B3、X3和NN12核供体中两个细胞核成为先导核的比例分别为41:48、44:43和36:39,均符合统计学1∶1的比例,说明在斑玉蕈供试双核体菌株中两个细胞核作为先导核的概率相同.

    斑玉蕈双单杂交先导核交配型分子标记

    梯棱羊肚菌营养亲和调控行为

    柴红梅刘萍马渊浩陈卫民...
    113-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同一子囊果的子代单孢菌株间普遍表现为营养不亲和关系.本文以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多个梯棱羊肚菌子囊果为材料,分离同子囊中的单孢菌株,研究同子囊、不同子囊单孢菌株间的营养亲和关系,并鉴定它们的交配型和mimpvic32、mimpvic33基因型.研究结果表明:来自YPL6群体的所有子代单孢菌株间营养亲和群数不超过4个,营养亲和的单孢菌株Y282与Y346杂交,子代子囊果同子囊中单孢菌株营养亲和,所有分离单孢菌株与亲本菌株形成一个营养亲和群;产生I型拮抗单孢菌株Y282与Y134杂交,产生Ⅱ型拮抗单孢菌株Y282与Y88杂交,子代子囊果同子囊8个单孢菌株形成2-3个营养亲和群.Y282分别与两株野生单孢菌株ZQW10和ZQW31杂交,同子囊的8个单孢菌株形成4个营养亲和群,而不同子囊的单孢菌株间普遍表现为营养不亲和,形成多个营养亲和群.梯棱羊肚菌的营养亲和性或由多个位点调控,亲本间调控位点上无遗传差异,则所有子代单孢形成一个营养亲和群;亲本间具有遗传差异的调控位点数越多,子代单孢形成的营养亲和群数越多.每个子囊的子囊孢子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时染色体间重组、交换和分离的方式不同,导致同子囊、不同子囊的单孢间具有遗传和表型的差异.

    羊肚菌子囊孢子拮抗交配型等位基因

    采自舟曲的野生六妹羊肚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农艺性状

    张盼盼李国杰李肖李明...
    125-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甘肃省舟曲县高海拔地区采集的一株野生羊肚菌菌株MS-1为试验材料,进行ITS、RPB1、RPB2、EF1-α多基因鉴定,对其菌丝体阶段及子实体阶段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与7个商业生产羊肚菌菌株进行比较试验.研究表明:野生菌株MS-1为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MS-1母种阶段生长最适温度为18-20 ℃,最低温度为1 ℃,最高温度为33 ℃,最适pH值为6-7,最适碳源为乳糖和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和牛肉浸粉,最适C/N比为40∶1-45∶1;该菌株较耐高温,母种阶段高温处理2 h得出致死温度为44 ℃,栽培种阶段高温致死温度为48 ℃;单位面积产量为0.6 kg/m2,显著高于5个商业生产菌株,农艺性状较好,栽培周期中等,为140 d.综合分析表明,野生羊肚菌MS-1具备作为商业生产菌株进一步开发的潜力.

    六妹羊肚菌驯化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