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石庆华

季刊

1671-6523

jxndsk@sina.com

0791-83828011 83813246

330045

江西省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志敏大道1101号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o-Forestr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江西省教育厅主管、江西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季刊,ISSN 1671-6523 CN 36-1252/C,已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多种检索刊物或数据库收录,本刊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积极我国反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欢迎有关学者投稿,欢迎广大读者直接向本刊编辑部订阅,每期定价8.00元,年订价32.00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粮食产业"三链协同"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崔宁波时骄禹范月圆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7-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模型、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空间计量模型、马尔可夫链模型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实证分析粮食产业"三链协同"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7-2022年中国粮食产业"三链协同"同比增长62.89%,其中粮食主产区水平最高;粮食产业"三链协同"发展水平总体差异逐渐增大,总体基尼系数由0.281 5提升至0.335 8,区域间存在两极分化现象;粮食产业"三链协同"水平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全局莫兰指数介于0.20~0.35,存在空间集聚特征;中国粮食产业"三链协同"水平发展稳定,难以实现"跳跃式"增长;农户资本状况、自然资源禀赋、区域产业结构、政府支持力度等是驱动中国粮食产业"三链协同"的重要因素.据此,建议未来应重点聚焦于突破粮食产业发展格局和地域空间限制,分层次、分区域统筹协调粮食产业"三链协同"发展.

    粮食产业"三链协同"高质量发展动态演进驱动因素

    水-能源-粮食关联的中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因素与趋势

    关鑫魏琨翔姜文来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3-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二次权重的Topsis模型与弹性分析、障碍度模型,实证分析水-能源-粮食关联视域下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与主要影响因素,并构建组合预测模型预测2030年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013-2020年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新疆、黑龙江保障能力显著优于其他省份;弹性分析表明,人均耕地面积指数与人均灌溉面积指数变动对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影响较大;障碍度分析发现,人均耕地面积指数、人均灌溉面积指数和人均水资源占有率对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障碍度较高;预测结果显示,2030年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预期较好,多种预测方法测算结果的一致性较强.基于此,建议加强水-能源-粮食管理主体的沟通协作,持续推动绿色节水农业与低碳农业建设,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充分发挥区域自然禀赋优势,确保水-能源-粮食系统的均衡发展.

    粮食安全水-能源-粮食保障能力因素分析趋势预测

    共同缔造助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现实障碍与破解策略

    潘子纯朱玉春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分析共同缔造助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理论逻辑的基础上,基于湖北省典型案例,深入探讨共同缔造助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现实障碍与破解策略.结果表明:共同缔造通过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等五大路径作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在共同缔造助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农民参与边缘化、社会主体影响有限、政策执行有偏、监督机制缺位等问题.据此,从积极探索农民参与机制、加强社会主体影响力、提升政策执行水平、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破解策略,从而有效整合多元力量,在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的同时,加大外生力量投入,内外协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高效发展.

    共同缔造农村产业融合实践路径现实障碍破解策略

    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与动态演进

    戴志强万俊毅徐静
    3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0-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分析及Markov链分析方法,考察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样本观察期内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稳定提升但存在显著空间分布差异,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且随时间演进不断扩大;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等级分布状态总体相对稳定,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和较强空间依赖性,水平区间的动态演进以相邻阶段转移为主,难以实现跨越式转移;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整体呈现向好发展的动态演进特征,但也存在向下转移风险.据此,建议各省份基于区域特色农业资源禀赋,加大特色农业资源优势挖掘力度;强化特色农业科技创新,增强特色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果;提高特色农产品竞争力,优化特色农业支撑保障体系,因地制宜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分布动态演进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组态及路径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沈俊鑫赵卉紫彭媛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8-2022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动态QCA方法,融合多理论视角,探索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与组态路径.结果表明:单一数字经济要素并不构成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但产业数字化要素的必要性逐年上升,日益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存在"数据赋能型创新驱动模式"和"技术赋能型政企协同驱动模式"两类高水平乡村振兴组态路径,两者均强调动力与保障的协同作用,共同塑造乡村振兴的双重驱动机制;过度依赖数字化治理会导致乡村治理"形式化",进而制约乡村发展.据此,建议深度融合"数字外嵌力量"与"乡村内在基础",打造"乡村产业数字化中心",并加快形成数字经济多元要素协同发展合力,因地制宜地应用"动力+保障"策略,打好"组合拳",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组态效应动态QCA

    农业新质生产力测度、区域差异及耦合协调研究

    王丽双傅新红蒋浩杨锦秀...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各省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一步采用障碍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耦合协调模型实证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子、区域差异及内部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水平整体较低,大多数省份处于"失调-过渡"阶段转变状态;农业新质劳动资料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障碍,其区域差异导致东、西部地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均衡;西部地区各类农业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水平最低,其中农业新质劳动资料和新质劳动对象的耦合协调水平最低.据此,建议大力促进农业新质劳动资料发展水平的提升,缩小农业新质劳动资料的区域差异;重点补齐西部地区发展水平不高的短板,加大西部农业新质生产资料的推广力度;发挥东部资金、技术优势,探索农业新质劳动资料和新质劳动对象结合应用的新场景、新模式.

    农业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Dagum基尼系数障碍度因子

    新基建驱动农业经济韧性提升: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聂书承王桂霞钟凤英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新基建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新基建显著提升农业经济韧性,且主要是信息基建和创新基建产生赋能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新基建可以通过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两个渠道提升农业经济韧性;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东部、中部地区以及粮食主产区,新基建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新基建对农业经济韧性的驱动作用呈现边际效益递增的网络效应.据此,建议积极推动技术接入和信息共享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鼓励农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扶持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发展新业态,逐步强化农业现代化水平.

    新基建农业经济韧性农业技术进步农业产业结构网络效应

    农业分工参与对农户生计韧性的影响——基于辽宁省调研数据

    许雨萱吕杰王珊珊薛莹...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生计韧性理论,利用辽宁省1 082份农户调研数据,采用熵值法与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探究农业分工参与对生计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农业分工参与显著影响农户生计韧性,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分别展现出"拉动性"与"削弱性"特征.具体来看,农业横向分工参与显著提升农户生计韧性,农业纵向分工参与对农户造成不稳定影响,显著降低韧性水平;户主年龄对生计韧性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参保情况、组织治理等生产经营特征对生计韧性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在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发现,兼业化程度显著弱化农业分工参与产生的作用力,农户的生计稳定性随着收入渠道的增多而得到加强,不易因参与农业分工而受到影响.据此,建议优化土地流转市场,规范农业生产性服务主体经营活动,增强兼业农户内生发展动力,有效提升农户整体生计韧性.

    横向分工纵向分工生计韧性可持续发展

    非农就业、家庭代际与农户"两闲"盘活利用行为——基于江西省实证

    翁贞林魏天知刘思宇魏天言...
    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江西省乡村振兴"双百双千"农户调研数据,采用二元Probit模型实证分析非农就业对农户"两闲"盘活利用行为的影响机制,检验家庭代际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初始参与非农就业对农户"两闲"盘活利用行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未参与非农就业的农户更愿意盘活利用"两闲"资源,为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积累经济资本;非农就业收入会显著促进农户"两闲"盘活利用行为,非农就业收入较低的农户对"两闲"资源的依赖程度更高,进而更倾向于保留宅基地;家庭代际在初始非农就业参与对农户"两闲"盘活利用行为的显著负向影响以及非农就业收入对农户"两闲"盘活利用行为的显著正向影响中均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据此,建议加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政策宣传,促进农户有效就业,多渠道保障闲置宅基地流转有序进行,多措并举推进农村"两闲"盘活利用制度革新.

    非农就业闲置宅基地闲置住宅盘活利用

    政策性农业保险对水土流失治理成效的影响研究

    汪亚楠宋艳霞万梦玥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9-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对水土流失治理成效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于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该结论在替换核心变量的测算方法、剔除直辖市、采用系统GMM方法和工具变量方法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从区域来看,政策性农业保险对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尤为突出.从粮食产区来看,政策性农业保险对粮食产销平衡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最为明显.从影响机制来看,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通过发挥脱贫攻坚、农业繁荣和金融普惠等效应提高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据此,建议将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嵌入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贫困治理和防范规模性返贫风险,统筹地区发展差距和优化第一产业结构,加快完善多层次可持续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政策性农业保险水土流失治理脱贫攻坚农业繁荣金融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