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发展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发展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张国良

半月刊

1008-3855

jyfz@263.net

021-64034596;64038342;64186212

200032

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

教育发展研究/Journal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涵盖各级各类教育,注重决策参考和分析,适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新认识学分制和绩点制的本质与功能

    郭玉婷邬大光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分制和绩点制是中外高校普遍使用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先是恢复学分制,继而使用绩点制,但由于对两种制度的内涵和本质缺乏理解,在实际运用中忽视了学分制和绩点制的内涵和价值取向,逐渐脱离了两种制度的本质功能,衍生出了一些附加功能,产生了学分制和绩点制的异化现象.本文梳理了中外学分制和绩点制的起源、内涵和本质,指出了两种制度在我国高校的异化现象及背后原因,提出了纠正这些异化现象的策略,希冀高校回归学分制和绩点制的本质,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学分制绩点制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情深而文明:现代教育文明的中国基因与变革取向

    刘远杰熊庆澄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礼记·乐记》中的"情深而文明"一语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表达着一种独特的文明观,包含着关于文明本质的三种认识,即文明是自然情感与道德情感的和谐统一、文明是情感与理性的历史凝聚、文明具有真善美统一的情感品格.以此审视工业文明逻辑主导下的现代教育文明样态,教育中对科技、速度和优绩的过度追求正在越过合理性限度,普遍抑制、消解和抽离着教育的深层情感性,造成现代教育文明情感危机.立足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新征程,迫切需要回归情感,确立起以情为本、情理合一的文明思维方式,将情感的时间性美感作为教育的审美追求以及把良心作为教育的道德遵循,以此发展出一种以情感为深层取向的现代教育文明新形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现代教育文明"情深而文明"情理合一

    新时代高校招生政策的公平性分析

    王伟宜温军英
    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平等性公平、补偿性公平、差异性公平"三种公平类型,构建了新时代高校招生政策的公平性分析框架.高考报名政策、学生资助政策和高校招生程序体现平等性公平;中西部振兴计划、专项招生计划和高考加分政策保障补偿性公平;高考选科改革、拔尖人才选拔和投档录取模式改革指向差异性公平.通过分析这些改革举措的公平成效,审思了当前高校招生政策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探寻未来提升高校招生政策公平性的实践路向.

    新时代高校招生公平正义自由

    数字化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构建的若干问题思考

    路宝利吴遵民张帅王阳...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立了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其旨在构建一个"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学习型大国,而要达成上述目标,数字化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本文依据孪生逻辑、智能驱动、联结主义等数字理据,研判后学校场域、规模化定制、自适应学习、增值性评价与共同体治理等未来教育样态,并通过数字基座、数字资源框架、数字运维平台与数字终端多界面交互设计与营建等路径探讨,以为数字化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导向与未来样图.

    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数字化数字赋能智慧教育

    新时代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的本质属性与战略定位

    徐小洲江增煜梅伟惠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对外开放的本质属性是指蕴含在教育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内在规律与基本特征.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包含水平先进、价值引领、结构协调、质量导向、效益优先等五方面涵义,把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理解包容、互利互惠等四个特征.新时代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在我国现代化强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核心地位,发挥着引领性、基础性、独特性作用.新时代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必须厘清什么是开放、为什么要开放、对谁开放与怎么开放等四个根本问题,破解制约当前与未来长远发展难题,科学谋划战略定位与发展策略,树立平等、共治、共享、共赢等新发展理念,确立现代化、高水平、高质量等新发展目标,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发展格局.

    高水平教育开放战略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其中方母体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研究

    韩啸王莉华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对外开放交流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式呈现多元化和选择性特征.其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培养国际化人才和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影响力方面发挥着独特优势,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下设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其中方母体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上有怎样的偏好?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有怎样的特色优势?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171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其中方母体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高频词发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立足国家本土意识基础上更强调学生国际视野的培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此外,基于知识培养、面向范围和母校层级三个维度,本研究构建了八种人才培养定位类型.相关性分析显示"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其下设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中的知识专业型要素存在显著相关性,而其他维度并无显著相关性.研究建议,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要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抓手,积极建构国际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借母体高校办学实力发挥合作办学优势,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发挥好独特担当作用.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人才

    现代化进程中教育发展主要指标特点分析——以长三角区域为例

    李伟涛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代化进程中,分析教育发展指标呈现出的规律与特点是推动国家和区域加快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选择长三角区域作为样本,基于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专题研究数据库,对过去二十多年间教育发展指标的分布、导向与达成开展深入分析,发现不同时期的指标重点差异、"十四五"后指标"新增"和指标"消失"并存、以预期性和引领性及基础性指标类型为主、复合型教育指标达成相对更加困难等,呈现了全国各地区教育发展指标变化的缩影,为"十五五"时期全国和长三角区域加强教育发展指标建设提供了启示.

    教育发展指标特点长三角

    协同惰性与重叠共识: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基于长三角基础教育一体化10年历程的经验

    邓睿王健孟丹祺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国家重要战略之一,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已成为不可忽视和必然要推进的重要工作.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先行区、示范区,长三角基础教育一体化在近十年的发展中在"共情""共行""共识"等维度取得了显著成果,充分体现出长三角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全国高质量发展引领区的表率作用,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建设具有奠基和先导作用.然而,难以互补和客观竞争中的协同惰性严重阻碍着长三角基础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此,必须剖析产生协同惰性的原因,明确达成"重叠共识"的基础,从确立共同发展目标建设一体化领导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思维、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整合教育资源基础完善共享机制、坚持争议共识建立教育优质均衡保障体系等方面来构建"重叠共识"以破解协同惰性,推动长三角基础教育一体化有效机制的建设.

    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长三角基础教育一体化协同惰性重叠共识

    长三角高职教育空间结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周益斌林娟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结构是城市群最基本的属性和最直观的体现,是实现城市群高质量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采用二城市首位度指数、帕累托指数和标准赫芬达尔指数测度长三角高职教育空间结构发现,长三角高职教育在城市空间尺度上呈现出省会城市一家独大、在城市群和都市圈空间尺度上均呈现出"中心-外围"的非均衡结构,长三角地理边缘城市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采用系统广义距估算方法探索长三角高职教育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发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政府重视程度、高中教育毕业生规模及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对高职教育空间结构产生正向影响,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则反之.据此,提出以都市圈为空间尺度推进长三角城市群高职协同发展、以信息化为技术支持助力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等建议.

    长三角高职教育一体化空间结构动态面板模型

    本期导读

    前插2-前插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