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视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视界
教育视界
教育视界/Journal The Horizon of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情境热"应当降降温了

    郑毓信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学教育领域中的"情境热"应当降降温了!除去数学的抽象特征直接决定了数学学习和研究必须"去情境",我们还应清楚地看到这样几点:一是相对于从外部引入某种"情境",应当更加重视数学发展的"内在脉络";二是由于学校和教室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情境,应当更加重视如何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学习情境;三是不应局限于各种"看得见的成分",而应更加重视数学的思维价值和文化价值等"看不见的成分";四是相对于数学的应用,应更加重视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变得乐于思考,善于思考.

    小学数学情境设置数学内在脉络学习情境数学思维

    立足新教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为例

    关秀玉
    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课标确立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通过解读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相关内容,简析新教材如何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并以符号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例说明教学实践如何向以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方向转变,帮助教师理解、用好新教材.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北师大版新教材符号意识创新意识

    基于新教材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以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记录我的一天》为例

    孙晶
    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综合与实践纳入小学数学学习课程中.新世纪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五版教材"综合实践"板块以项目学习的理念编写.以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记录我的一天》为例,主要从"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明晰学习目标""把握教学展开过程""实施有效评价"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教师如何基于新教材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北师大版教材综合实践项目化学习

    新教材教学的表现性评价探析——以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为例

    郝杰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评价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表现性评价兼具对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强调真实情境中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基于北师大版新教材的表现性评价样例,阐述如何从评价目标、评价任务、评价量表、反馈修订等方面整体设计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表现性评价核心素养习题设计

    度量几何的结构化教学研究

    黄玥良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学阶段度量几何的相关知识分布在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很难结构化地理解和内化度量几何相关内容,教师可在整合教学内容、明确知识框架后开展度量几何的结构化教学.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建立方法结构,完善知识结构,巩固思维结构,发展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度量几何度量单位结构化教学

    感受数学语言的三种途径——以《图形的运动》教学为例

    钱露萍王华山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用准确、清晰、有条理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让学生愿意且善于表达其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学《图形的运动》一课,应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问题、从操作中生发想象、从实物中抽象图形,感受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独特性.

    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数学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独特性

    "大观念"引领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路径

    王恒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元整体教学对教师专业素养要求较高,结合现有研究,提出以"大观念"引领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教学时,可以通过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等方式寻找"关键概念",借助"关键概念"全面感知"大观念";依据"大观念"的概念属性、任务属性、问题属性,从学科知识、教学目标、真实情境中提炼驱动性问题;围绕驱动性问题,经历目标设计、资源设计与任务设计三个阶段,建构单元整体教学的学习路径.

    小学数学"大观念"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路径

    做思共生:小学数学"双循环"体验学习圈的建构

    范韦莉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体验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路径之一.基于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理论,结合小学生学习特点和数学学科特质,提出建构小学数学"双循环"体验学习圈.该结构以"做""思"为源点、以"体验学习"为主脉、以"双循环"圈为框架,结合具体案例,探讨操作循环圈与思维循环圈的相互促进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这一动态过程触发学生的多层次学习体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及数学素养的发展.

    做思共生体验学习"双循环"圈思维发展

    做思共生:突破"想当然"的猜想模式——《奇妙的组数问题》教学与思考

    范韦莉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奇妙的组数问题》是依据"双循环"体验学习圈设计的一节数学猜想课,引导学生探索"用一定数量的珠子在计算器上可以表示的三位数的个数",突破"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得到结论(猜想正确)"的"想当然"猜想模式,在经历初始性体验、矛盾性体验以及巅峰性体验的过程中进行证实与证伪,通过"做"与"思"的交替,引导学生不再"想当然"地猜想.

    小学数学做思共生双循环数学猜想体验学习

    丰富学习素材,促进做思共生——兼评范韦莉老师的教学主张

    王凌
    42-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