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研究与实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研究与实验
教育研究与实验

郭文安

双月刊

1003-160X

027-67868275

430079

武昌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研究与实验/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教育理论刊物。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会刊。刊登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关注教育热点问题,致力于教育改革实验和实验技术的开发,报道中小学教育实验最新动态。主要栏目有教育纵横谈、教育心得研究、教育实验研究、学校专栏。读者对象为中小学教师、师范院校师生及教育科学工作者。主要阅读群:全国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师范院校以及中小学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必备品格"的概念预设及其问题

    高德胜
    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必备品格"是新近出现的一个教育"热词",与关键能力、价值观念并列成为界定核心素养的关键用语.以"必备"来限定、修饰品格,体现出对人之品格的分离化理解,即人的品格有一些"必备的",另外一些则是"非必备的".对品格的如此理解,是对品格一体性这一古老命题的挑战."必备品格"用语所蕴含的显性与隐性预设,无论从伦理学,还是从教育学上看,都有诸多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必备品格"作为教育学概念,还是存疑的.

    必备品格非必备品格德性一体概念预设

    学校道德氛围对青少年格局的影响:生命意义感的中介效应

    孙彩平王冰倩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格局是国家对青少年人格的时代召唤.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格局发展的波动期,青少年格局在年龄、年级、学校所在地区和生活满意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学校道德氛围、生命意义感是青少年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学校道德氛围、生命意义感直接显著正向影响青少年格局;生命意义感在学校道德氛围与青少年格局间有部分中介效应.据此,在有大格局的时代新人培育中,要重点关注处于格局波动期的初中生,重视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创造有大爱、尚公正、能宽恕的学校道德氛围,同时学校也要与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为青少年营造立大志、有作为、担大任的社会文化环境.

    青少年格局学校道德氛围生命意义感

    道德共同体:家校关系的价值建构及其实现

    桑志坚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家校关系不断强化的需求和现实困境,惯常探索仍然聚焦于"务实"和"求用"的工具性层面,少有"家校究竟要形成怎样的联结关系"之价值追问.因此,建构家校"道德共同体"意在提供整合家庭和学校两个社会领域的价值框架.但"道德共同体"的建构需要突破家校关系中的"利益化""私人化"以及"等级化"倾向,通过家校集体意识的塑造、家校合作结构的再造以及家校协商机制的重构,将家校关系建基于现代公共伦理之上,才能实现家校关系公共性的回归以及关系的跃迁.

    道德共同体家校关系公共伦理

    后真相时代学校德育变革的逻辑与路向

    马晓倩唐爱民
    3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社会,人类已无可争议地处于社会情理倒序、真相"合谋"、价值泛化、非理性作祟的后真相时代.这对学校德育带来了可见的冲击与影响,真假同构的舆论场域呼唤道德规范的在场,情感统驭的圈群社会亟需道德理性的觉解,技术裹挟的信息茧房蕲求道德共识的弥合,情理失谐的教育困境希冀道德批判的复归.要弥补后真相德育之罅隙,需探索以主体解放为目标、理性澄明为内容、对话重塑为方法的学校德育新范式.惟有健全社会信任体系下学校德育变革的制度保障,革新后真相之道德逻辑中学校德育的教学内容,依循自我批判为旨趣的育人目标,建构多元视域的道德话语以及非部落化的交往理性,方可为学校德育变革开辟新路径.

    后真相时代学校德育变革道德理性道德批判

    现代社会个体同情失落的道德教育之思

    蔡婉怡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同情是基于人性的重要道德范畴,是现代社会基础性的道德情感,也是社会转型时期道德教育的主体条件.然而,在现代社会,同情之心似乎呈现越来越复杂的姿态且无处安放,具体表现为同情的残缺、同情的失真以及同情的消隐,而这也正是人性冲突、信任缺失、道德冷漠的危机所在.面对同情失落的现状,道德教育需遵循以下重构路径:开展同情教育,唤醒个体道德想象;尊重他者差异,践行个体道德责任;关心他人处境,形塑个体道德行为.

    同情道德教育道德冷漠信任危机现代社会

    教学改革与教师避责——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分析

    胡秀锦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主体,在教学中通常表现出"积极"与消极两种避责样态.教师避责根源主要在于规则的复杂性、边界的模糊性以及问责的浅表性.教师避责行为的产生和蔓延,会导致教学改革缺乏良性发展的创新力量,导致教育教学管理的权威流失和效力弱化,导致学校一线退缩与被动应对内外部需求.为此,亟需推进规则重构、完善制度供给,聚焦权责结构、厘清权责关系,激发教师活力、提升治理效能.

    教学改革教师避责治理

    我国主体型师范教育体系发展的基础与方向

    王亚晶邵泽斌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坚持中国特色师范教育发展道路,构建主体型师范教育体系.主体型师范教育在目标追求、培养层次以及教育模式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然而,师范教育转型也凸显了教师来源的结构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培养面临学历相对提高与高质量生源相对不足、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结构性紧缺困境;二是"旧三级"师范转向"新三级"师范以来,高水平师范院校毕业生出现基层下沉难题;三是师范院校师资培养由主体性供给转为分散化建构,教师培养精力和能力相对弱化.未来需要坚持完善主体型师范教育体系:重视师资"双优"遴选体系,立足学历提升与品质提升并重的"双提升"培养体系,形成聚焦基础教育学科与教师教育学科同频共振的"双聚焦"建设路向,积极回应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诉求,主动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所需.

    主体型师范教育体系师范教育转型教师来源教育现代化

    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的脱嵌风险与嵌入机制

    任强朱宏伟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的时代语境寄予乡村教师新乡贤的角色期待.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兼具专业性与公共性的复合职能属性,这一角色的伦理品性根植于乡土伦理与教师伦理.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呈现出规范取向、德性取向与实践取向三种样态,然而,当前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却面临"规范脱嵌""德性脱嵌"与"实践脱嵌"等多重风险,表征为权力定位与责任定位的模糊、内在品格与乡贤德性的游离、治理成效与理想愿景的偏差.为促进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形成与作用发挥,实现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嵌入,须明晰权责定位,完善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的制度德性;弘扬公共精神,重拾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的为农立场;促进双向互动,助推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脱嵌风险嵌入机制

    教师情感教学观对青少年学业价值观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何安明王嘉豪惠秋平
    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考察教师情感教学观与青少年学业价值观的关系,采用情感教学观问卷、情感教学技能问卷、成就目标问卷和学业价值观量表对1459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教师情感教学观与青少年学业价值观呈显著正相关;(2)教师情感教学观不仅可以直接正向预测青少年学业价值观,而且可以通过三条中介路径对学业价值观产生影响:情感教学技能的单独中介作用、成就目标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情感教学技能和成就目标的序列中介作用.教师情感教学观影响青少年学业价值观的内部作用机制的揭示,对于教师情感教学和青少年学业价值观的干预实践有一定启示意义.

    情感教学观情感教学技能成就目标学业价值观青少年

    新高考综合改革十年回眸与反思

    刘希伟刘海峰
    9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高考综合改革中,高中学考纳入高校招生评价,与高考科目实现"硬挂钩",构成一种形式上的"两依据"."+3""+1+2"科目具有与高考科目类似的选拔属性,故"两依据"在实质上仍为"一依据".学生避选物理、化学科目的功利性行为表明,在选科层面有必要保持学生自主与国家调控的平衡.十年来,高中走班教学呈现从早期火热到整体降温的态势,教学组织形式大体上已回归至传统固定班级授课;首批省市浙江、上海的等级赋分试点为其他省份提供了有益参照.综合素质作为"一参考"纳入高校招生评价的基本前提是赋予高校一定招生自主权,根本制约则在于社会诚信机制、招生监督机制尚不完善以及人情、关系文化对于公平性的困扰.

    新高考高中学考等级赋分综合素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