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侯钢

双月刊

1005-3220

lcjsyx@126.com

025-82296109

210029

南京市广州路264号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突出临床、注重实用、内容新颖、面向基层”。刊物内容涉及精神医学各个方面,栏目较多,具有鲜明特色。主要读者对象为精神卫生工作者,临床医务人员,社区卫生人员,医务心理工作者及司法精神定向鉴定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影响因素的研究

    王培源马志根陈学红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影响血糖代谢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9 年1 月1 日至2021 年12 月31 日期间1 174 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病程、高血压病史、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等相关资料,以2021 年12 月空腹血糖值分为血糖正常组和血糖异常组,收集患者 2019年12 月和2021 年12 月空腹血糖、尿酸、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等相关指标并分析.结果:整体血糖异常组和血糖正常组2021 年血糖均高于2019 年(P<0.05),血糖异常组更显著(Z =-2.800,P<0.05).血糖异常组在年龄、病程、高血压患病率、氯氮平使用率、利培酮使用率、尿酸水平、三酰甘油水平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血糖异常组在阿立哌唑使用率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血糖正常组.三酰甘油水平、年龄、氯氮平、利培酮、高血压是 2021 年血糖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三酰甘油水平、年龄、氯氮平、利培酮、高血压是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血糖异常或者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血糖影响因素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甲状腺、肾上腺内分泌代谢与冲动控制、外显行为攻击的关系分析及早期检测价值探讨

    李超王英戬于悦
    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甲状腺、肾上腺内分泌代谢与冲动控制、外显行为攻击的关系,并探讨其早期检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98 例BD首发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有、无冲动攻击行为分为有冲动攻击行为组(n =43)和无冲动攻击行为组(n =55).检测所有受试者甲状腺、肾上腺内分泌代谢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BD患者内分泌代谢与冲动攻击行为的相关关系.结果:观察组皮质醇(Cor),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均高于对照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甲状腺素(T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有冲动攻击行为组Cor、FT3、TSH均显著高于无冲动攻击行为组,ACTH、T4 均显著低于无冲动攻击行为组(P均<0.05).Cor、ACTH、FT3、TSH、T4表达异常均是BD患者发生冲动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甲状腺、肾上腺内分泌代谢异常是BD患者冲动外显,产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其与BD攻击行为具有相关性,可能具有早期检测价值.

    双相情感障碍甲状腺肾上腺内分泌代谢行为攻击检测价值

    儿童青少年抗抑郁药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及影响因素

    陈平李晓英李红梅姜秋波...
    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儿童青少年抗抑郁药门诊使用现状、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临床用药情况调查表,通过门诊电子处方系统,调查近 4 年在某精神病专科医院门诊就诊的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抗抑郁药使用现况,并进行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儿童青少年的门诊抗抑郁药处方占门诊总抗抑郁药处方的 2.0%,其中SSRIs的处方占比为84.7%,抗抑郁药使用频率前三位为艾司西酞普兰(41.5%)、氟伏沙明(20.8%)、舍曲林(18.0%);儿童青少年抗抑郁药超说明书用药处方占比为 70.30%,是否超说明书用药在年龄、医生职称、疾病诊断、联合用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1);儿童青少年超说明书用药的影响因素有年龄、医师职称、疾病诊断和联合用药(分别 Wald = 13.728,Wald = 13.332,Wald = 18.224,Wald = 13.484,P均<0.01).结论:儿童青少年门诊抗抑郁药使用占门诊总抗抑郁药使用的比例较小,以SS-RIs类为主,超说明书用药现象较常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儿童青少年抗抑郁药超说明书用药影响因素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调节能力与病耻感相关性研究

    杨潇徐柳柳蔡珊周琳...
    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调节能力与病耻感相关性.方法:用Link病耻感量表、情绪调节量表(ERQ)对2021 年7 月至12 月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分析,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2.5 分归入有病耻感组,47 例归入无病耻感组.结果:Link评分中贬低歧视维度与情绪调节策略中认知重评呈现显著负相关,教育、挑战维度与情绪调节策略中认知重评呈现显著正相关,教育、挑战维度与情绪调节策略中表达抑制呈现显著负相关,贬低歧视维度与情绪调节策略中表达抑制显著正相关.结论: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调节能力中认知重评策略使用是影响患者病耻发生的重要因素.

    精神分裂症病耻感情绪调节

    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住院的影响因素

    杨映丹胡孝芬谢欣欣
    5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住院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我院 318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住院时间将其分为长期住院组(平均≥10 个月/年)和对照组(平均<10 个月/年).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长期住院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结果:318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长期住院 126 例(39.6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公职人员、已婚、大专及以上学历、照料者是父母/配偶/子女、省/市医保付费以及有精神残疾证是精神分裂患者长期住院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得一致性指数(C-index)=0.803,区分度较好.结论:年龄、病程、职业、婚姻状态、文化程度、照料者和付费方式是精神分裂患者长期住院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精神分裂患者的长期住院概率.

    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影响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

    精神障碍患者再入院率及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

    杨纯玉钟笑梅刘伟健宁玉萍...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精神障碍患者再入院率及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09 年1 月1 日至2018 年12 月31 日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且主要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或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的信息.采用COX回归分析探讨不同性别患者再入院的影响因素.结果:女性患者的再入院率较男性高(24.7%vs.22.6%,P<0.01).有医疗保险及既往住院次数较多为男女性患者再入院的共同的危险因素(P均<0.01).住院时间较短及主要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是男性患者特有的再入院危险因素(P均<0.01).年龄较小及Charlson共病指数总分较高是女性患者特有的再入院危险因素(P均<0.01).结论:男性患者的再入院率低于女性,住院时间短及主要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仅对男性患者的再入院有影响,年龄小及Charlson共病指数总分高仅对女性患者的再入院有影响.

    精神障碍再入院性别差异

    发作性睡病共病精神分裂症 1 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徐玉林吕剑英许涛郑蔚...
    6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高对发作性睡病共病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治疗的认识.分析 1 例发作性睡病共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本例以日间嗜睡、夜间睡眠障碍伴发典型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显示平均入睡潜伏期1.4min,出现4 次睡眠始发REM睡眠现象,符合发作性睡病共病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经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发作性睡病共病精神分裂症临床罕见,应提高对此类疾病诊断意识,在药物使用方面要权衡利弊,力求两者兼顾的治疗方案.

    发作性睡病精神分裂症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

    新冠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顾浩然胡先山杨宇琪吕健...
    67页

    大学生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健康

    难治性抑郁症的精神外科治疗新进展

    金柳荫司璐佳徐文倩肖玲...
    6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在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中大约有1/3 的患者被诊断为难治性抑郁症,给患者的个人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心理负担.近年来精神外科微创或无创手术方法的发展,使用外科手术方式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成为了可能.本文讨论了深部脑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迷走神经刺激术,伽马刀,磁共振引导下的高强度聚焦超声内囊前肢损毁术等手术方法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进展,以期给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难治性抑郁症精神外科手术

    光照治疗对双相抑郁的疗效与安全性的回顾与新进展

    赵宽洪武陈俊方贻儒...
    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慢性和复发性的疾病,其中针对双相抑郁的治疗手段有限.研究发现对季节性抑郁障碍(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SAD)治疗有效的光照治疗(Light Therapy,LT)也可用于治疗双相抑郁.LT通过改善BD昼夜节律紊乱以及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发挥抗抑郁作用.LT作为双相抑郁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相对安全而有效.目前需要研究设置更规范、样本量更大、干预及随访周期更长的随机对照研究为LT治疗双相抑郁提供有力证据.

    双相抑郁光照治疗昼夜节律疗效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