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康廷国

月刊

1673-842X

zyxb@vip.163.com

024-31207232

110847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东路79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自创刊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及作者好评。坚持以中医中药为主体,以教学科研为先导,以基层实用为根本,及时报道新理论、新技术、新思路、新成果。重点为中医药高中等院校教师、学生及医药人员服务,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栏目新颖,切合实际,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腹部灸法联合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肌张力及痉挛程度的改善作用

    薛玉满徐西林刘泽霖刘波...
    169-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肌痉挛患者应用腹部灸法联合夹脊电针治疗,并分析其疗效及对肌张力、痉挛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90例接受治疗的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为观察对象,均来自2021年6月-2023年3月,引入随机对照法分组,对照组45例患者以夹脊电针法治疗,研究组45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腹部灸法联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评分、痉挛情况、肌张力情况、血清炎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水平、日本矫形外科协会人体功能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痉挛评分及肌张力评分更低,治疗后血清BDNF和PDGF水平、腰椎和颈椎JOA评分、Barthel评分更高,两组以上指标比较P<0。05。结论 对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采用腹部灸法联合夹脊电针进行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缓解患者肌肉痉挛情况和改善肌张力,显著提高患者血清BDNF和PDGF水平,腰椎及颈椎JOA评分和患者生活质量也有显著提高,此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腹部灸法夹脊电针脊髓损伤肌痉挛肌张力

    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研究进展

    李秋颖周游刘一徐淑颖...
    174-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作为一种女性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其伴有的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症以及不孕等临床表现严重影响女性的心理及生活。但其病机尚不明确,近年来宏观基因组学等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被发现通过改变肠道通透性、参与免疫炎症反应、代谢以及肠脑轴等多种途径参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因此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而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有明显疗效,大量研究证实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改善肠道屏障,降低炎症损伤,增强肠道黏膜免疫来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研究发现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参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机制以及中药复方和中药单体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为防治多囊卵巢综合征以及中医药的使用提供参考。

    多囊卵巢综合征肠道菌群中医药

    基于"肾虚毒损"理论探讨帕金森神经炎症的致病机制及中医药干预进展

    王菲王亚丽冯震震邓汉沣...
    179-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经炎症是一种免疫反应,主要目的是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实质和促进组织修复,只有免疫细胞的急性短期激活被认为是神经保护性的,而严重损伤和持续的免疫反应却会使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化学过程失衡,使其转变为慢性且过度的炎症反应,导致神经元进行性死亡,最终引起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发生发展,因此神经炎症与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故调节神经炎症水平在PD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肾虚毒损"是指因肾气血阴阳亏虚,引发血液运行不畅、津液代谢异常,导致痰饮、瘀血在体内蓄积,最终胶结成毒,损毁脑络的病理过程,其中以"肾虚"为本,"痰饮瘀血胶结成毒"为标,这是PD的关键病机。PD的神经炎症机制与"肾虚毒损"有着相互贯通之处,肾气血阴阳亏虚是PD免疫细胞转变为慢性炎症的关键因素,痰瘀胶结成毒是PD神经损伤的直接因素,二者相合,使免疫细胞的激活向着不利机体的炎症反应方向发展,最终导致了PD的发生及持续进展。目前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能够有效治疗PD,且有独特的优势,文章通过汇总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将PD神经炎症的作用机制以及中医药通过调控神经炎症防治PD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防治PD中药的开发与临床合理用药研究提供参考。

    帕金森病神经炎症中医药肾虚毒损研究进展

    基于控糖效果及胰岛素抵抗变化情况探究化浊疏肝祛瘀法联合穴位贴敷在2型糖尿病前期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游京园刘文丽吕铭菲高慧峰...
    186-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控糖效果及胰岛素抵抗变化情况探究化浊疏肝祛瘀法联合穴位贴敷在2型糖尿病前期(T2DM)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张家口市中医院2021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118例2型糖尿病前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给予生活方式干预,观察组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化浊疏肝祛瘀汤+穴位贴敷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控糖效果、胰岛素抵抗变化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疗效等级及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各主次证候积分均较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头身困重、脘腹胀满、口淡无味或黏腻的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血红蛋白(HbAlc)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降低、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HOMA-IR低于对照组、HOMA-p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期间,观察组患者未出现肝肾降低情况及不良反应。结论 化浊疏肝祛瘀汤联合中药贴敷治疗糖尿病前期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降低血糖及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2型糖尿病前期控糖效果胰岛素抵抗化浊疏肝祛瘀法穴位贴敷

    自噬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研究进展

    余湖斌宁博李心平李世淋...
    190-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急危重症,早期再灌注是治疗AMI最有效的举措,但血液供应的恢复可能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降低了临床获益。自噬是细胞利用溶酶体降解自身受损细胞器、异常蛋白等物质并为细胞提供能量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保护机制。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能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有效调控细胞自噬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和血管内皮损伤,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进而改善MIRI。文章基于自噬的发生、调控机制,综述了自噬及其相关通路与MIRI的关系;同时,对近年来靶向调控细胞自噬以治疗MIRI的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和中药复方进行分类系统总结,旨为中医药在MIRI的临床治疗中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支持。

    自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中医药

    从肾脾论治缺血性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中医机制探析及研究进展

    宋文君刘伟门伟业熊紫怡...
    197-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血性脑卒中因其高发病率和病死率历来是临床防治重点,而抢救存活后的高致残率又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中医药在改善功能障碍、预防残疾方面具备天然优势,但现有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康复尚缺乏精准理论指导,亟需深入研究。运动、认知、语言等功能恢复基于脑和脊髓中突触重塑,元神恢复、神机运转有赖先后天之精充盈髓海,借助中医髓理论,中西医学在卒中后功能恢复的治疗逻辑上达成共识。欲复髓海,肾脾所藏先后天之精首当其责,变生血、津液等精微物质,最终化髓充脑,以养元神。故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宜重视调补肾脾,填精益髓,生液养髓,髓海得充,神机以复。当下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多以益气活血、清热化瘀、养阴活血等法,少有人基于中医髓认知聚焦卒中后功能障碍的中医康复机制研究。因此,通过对中医典籍和历代名家医案的深入挖掘,基于肾脾全面地分析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病情演进与恢复期功能恢复的多种因素,从病理指标与功能评价对从肾脾论治缺血性脑卒中方药的效果进行综合论述,系统呈现肾脾同补方药的研究进展,进而丰富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治疗理论,并为探求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提供新思路。

    缺血性脑卒中肾脾论治功能恢复

    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血清学因子及机制通路探析

    彭洪姣时昭红
    202-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获得良好疗效。该研究从血清学指标及相关通路角度总结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机制,常见的血清学因子可分为神经递质、胃肠激素、炎症介质三大类,通过恢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调控内脏高敏感、改善食管黏膜炎症三大途径来干预胃食管反流病进展。其中恢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的血清学物质主要有胃泌素、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胆囊收缩素等,通过SCF/c-kit信号通路、PLC-DAG-PKC信号通路等发挥作用。调控内脏高敏感的血清学物质主要有P物质、CGRP、5-羟色胺等,通过基于TRPV1蛋白相关因子、MC-PAR2-TRPV1信号通路等发挥作用。改善食管黏膜炎症的血清学物质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等,通过TLR4/NF-κB、NF-κB、NLRP3/Caspase-1等通路发挥作用。部分血清学因子对GERD机制呈现互相协同,或多途径作用的效果。该研究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中医药胃食管反流病血清学因子通路机制

    小胶质细胞对脑出血双重作用的研究进展

    孙悦孙文涛邹伟
    207-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等特点,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负担。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常驻免疫细胞,它的激活在脑出血后的组织损伤中起到双重作用。在脑出血中的损害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释放炎症因子、促进细胞程序性死亡、产生谷氨酸诱发兴奋性毒性、破坏血脑屏障、产生活性氧诱导氧化应激、加剧脑水肿;保护作用具体体现在小胶质细胞对血肿的吞噬和清除、促进血管生成、分泌抗炎和神经营养因子。文章总结了小胶质细胞的功能和其在脑出血中的双重调节机制,未来可以使用药物、针刺等临床治疗手段干预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状态,从而减少小胶质细胞的有害性。

    脑出血小胶质细胞炎症细胞程序性死亡

    基于R语言数据挖掘间质性肺病(肺痹)的古代源流与方药规律

    朱梦婷刘志航李航林杏华...
    215-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系统梳理间质性肺病(肺痹)的中医理论源流,并基于R语言数据挖掘分析中医古籍治疗肺痹的用药规律,为现代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查阅专业书籍,确定以"肺痹"为检索词,对第5版《中华医典》《中医药古籍数据库》及《广中医古籍数据库》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条文进行提取,探讨肺痹的理论发展源流,基于R语言平台(V4。2。3)对中药处方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以及聚类分析、Phi相关性分析等。结果 肺痹的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制论首见于《黄帝内经》,隋唐时期沿袭其理论并继承发展,宋朝《圣济总录》首次单列肺痹章节,并提出治法方药,进一步发展了肺痹理论,明清时期记载的肺痹条文占80%以上,理法方药趋于完善。筛选得到治疗肺痹的方剂45首,中药112味,中药频次居于前五位依次为杏仁、陈皮、瓜蒌、人参和茯苓,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最为常用的药对:郁金-杏仁,瓜蒌-杏仁,瓜蒌-郁金-杏仁等,聚类分析得到2个核心药物组方:瓜蒌-郁金-杏仁-栀子-贝母-桑叶,陈皮-茯苓-半夏-人参-白术-甘草-紫菀-桔梗。结论 古籍论治肺痹的病机关键是"郁、痰、瘀、虚",形成的核心处方用药符合以行气开痹、化痰祛瘀、补虚通络的治疗原则,可为肺痹分期的临床诊治、后续开展临床研究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间质性肺病肺痹R语言理论源流数据挖掘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稿约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