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温带林业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温带林业研究
温带林业研究

徐克生

季刊

2096-4900

lyldaq1988@163.com

0451-86664063,86665017

150086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74号

温带林业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Temperate Forestry Research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林业系统唯一的劳动保护、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方面的国家级刊物。报导林业劳动安全与职工卫生动态、介绍林业劳动保护和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科研成果,提供国内外林业劳动保护、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方面的新技术与信息。是交流林业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信息及先进管理经验的园地。面向全国林业系统的广大林业职工与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质理化性质对黄檗幼苗生物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赵杰赵秋玲沙红张晶...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基质配比理化性质对黄檗幼苗生物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揭示黄檗幼苗对基质理化性质的适应性,旨在为黄檗优质容器苗的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以黄檗1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以田园土、泥炭土为基质原料,按照不同体积比例配置成 9 种基质,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比较 9 种基质理化性质及不同配比基质容器苗生物量和生理指标的差异性,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9 种配比基质的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其密度、电导率、持水量、pH值范围分别为0.303~2.1 g·cm-3、0.15~0.47 mS·cm-1、1.3%~2.95%、6.11~8.31,添加泥炭土各基质的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N、全P均显著高于田园土,密度则显著低于田园土,5 个配比基质(M2、M3、M4、M5、M6)的理化性质较好.基质中随着添加泥炭体积分数的增加,苗木的生物量、质量指数及叶绿素含量整体呈增加的趋势,泥炭土添加体积分数≥50%基质的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N、全P均显著高于田园土,其中M4 配比基质(泥炭土:田园土=3:1)中苗木的生物量、质量指数和叶绿素含量最高,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相关性分析显示,基质的pH值、全N、全P与黄檗幼苗的大部分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叶绿素含量与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田园土中添加不同比例泥炭土显著改变基质的理化性质,泥炭土添加体积分数≥50%的基质配比其理化性质均较好.添加泥炭体积 75%的基质其育苗效果最好,是黄檗容器育苗的理想基质.

    理化性质黄檗生物量生理性状

    14种园林绿化植物的叶面积测量及经验模型构建

    赵纳祺陈晓娜徐光甫乔靖然...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索快速且准确测定植物叶面积的有效方法.[方法]本试验以中国北方常用的 14 种园林绿化植物为材料,采用 5 种不同方法测定其叶面积,并将叶长、叶宽等叶片参数与叶面积进行回归分析,确定系数回归法中叶面积换算的最佳叶片参数,以期为生产和科研提供参考依据和方法.[结果]叶面积仪法、方格计数法、复印纸称重法和数字图像法所获得的叶面积数据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1),数字图像法是叶面积测量中最稳定的一种方法.14种植物的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叶宽、叶长/叶宽差异均较显著(P<0.01).14种植物的平均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叶宽、叶长/叶宽分别为1.11~20.62 cm2、4.43~22.33 cm、1.47~7.90 cm、1.02~4.76 cm、1.11~2.89.[结论]叶长和叶宽的乘积与叶面积拟合的线性关系(A=0.72L·W+0.37)和幂指数关系(A=0.78(L·W)0.97)最好,均达到显著相关性(P<0.01),在实践中这两个方程均可作为测算 14 个树种叶面积的回归方程.

    叶面积经验模型园林绿化中国北方

    科尔沁沙地南缘人工固沙林下土壤的酸度特征

    张学利
    15-2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科尔沁沙地南缘人工固沙林土壤的酸度特征,明确人工固沙林对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方法]选取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四种树种人工固沙林为研究对象,对樟子松、油松、赤松和杨树人工固沙林下不同土层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和容量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树种0~10 cm、10~30 cm土层土壤水浸pH值和盐浸pH值的差异分别达到了显著和极显著水平,油松的水浸pH值和盐浸pH值最低,杨树的水浸pH值和盐浸pH值最高.不同树种 0~10 cm土壤交换性酸度和交换性H+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水解性总酸度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除水解性总酸度外,油松土壤的交换性酸度和交换性H+最高,杨树的土壤交换性酸度、交换性H+和水解性总酸度最低.不同树种 10~30 cm土壤交换性酸度和交换性H+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水解性总酸度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油松的土壤交换性酸度和交换性H+最高,杨树的土壤交换性酸度和交换性H+最低;赤松的水解性总酸度最高,杨树的水解性总酸度最低.杨树林下的盐浸pH值0~10 cm土层与10~30 cm土层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他同一树种不同土层土壤酸度特征的强度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在容量指标方面,樟子松、油松0~10 cm土层的交换性总酸度和水解性总酸度均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 10~30 cm土层;赤松林地 0~10 cm土层的水解性总酸度显著高于 10~30 cm土层,而交换性总酸度等指标无显著差异;杨树林地 0~10 cm土层与10~30 cm土层交换性总酸度存在极显著差异,水解性总酸度无显著差异.[结论]在营造人工固沙林后,由于生态系统植被组成和农业土壤pH值的改变,科尔沁沙地南缘人工固沙林下土壤酸度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

    固沙林酸度特征强度指标容量指标

    马尾松优良促磷吸收菌树组合的筛选

    郝嘉鑫包鹏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优良促磷吸收马尾松菌树组合.[方法]以盆栽马尾松 2 月龄幼苗为试验对象,接种外生菌根真菌使其形成外生菌根,菌种选择为:彩色豆马勃(P.t)、粘盖牛肝菌(S.b)、浅黄根须腹菌(R.l)、褐环粘盖牛肝菌(S.l),分别进行单接种和 4 种菌种的混合菌剂接种,同时设置一个接种灭活混合菌剂的处理为对照,育苗基质为纯蛭石.接种 3 个月后对成功形成外生菌根的幼苗进行三个不同磷浓度处理,分别设置为P1(2 mg·L-1)、P2(6 mg·L-1)、P3(10 mg·L-1),再培养两个月后检测不同菌树组合的菌根侵染率、苗木生长、生理生化指标,旨在筛选促磷吸收的优良马尾松菌树组合.[结果]P1 条件下:S.l处理的马尾松幼苗菌根侵染率、苗高、生物量、MDA含量的表现均优于其他处理;R.l处理下马尾松幼苗的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均为最优;S.b处理下的马尾松幼苗全P含量最高.P2 条件下:S.l处理下马尾松幼苗的苗高、全P含量、MDA含量优于其他接种处理;R.l处理下的马尾松幼苗菌根侵染率、叶绿素含量和脯氨酸含量最优;S.b处理下的马尾松幼苗生物量优于其他接种处理.P3条件下:R.l处理下马尾松幼苗的菌根侵染率、生物量、叶绿素、全P、优于其他接种处理;S.l处理下马尾松幼苗的苗高、脯氨酸、MDA含量均为最优.[结论]接种褐环粘盖牛肝菌(S.l)显著提高马尾松在磷匮乏环境对磷的吸收能力,褐环粘盖牛肝菌(S.l)与马尾松共生为最优菌树组合.

    马尾松外生菌根真菌促磷吸收

    不同坡位对樟杉混交林及樟树纯林林分生长的影响

    杨斌陈志鹏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坡位对樟杉混交林和樟树纯林林分生长的影响,以提供合理的林业管理决策.[方法]在不同坡位上设置样地,分别调查了樟杉混交林和樟树纯林的林分生长指标,包括树高、胸径、树冠宽度等.[结果]通过对不同坡位上林分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坡位对樟树的胸径、树高和冠幅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在不同坡位上,樟杉混交林和樟树纯林的林分生长存在差异.在较陡的坡位上,樟树纯林的树高和胸径明显高于樟杉混交林,而在较缓的坡位上,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明显.[结论]坡位是一个重要的立地因子,对于樟杉混交林和樟树纯林的生长表现具有显著影响.下坡位相对于中坡位和上坡位来说,在胸径、树高和枝下高等方面表现更优越,而中坡位和上坡位对混交林和纯林的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明显.基于上述结果,建议在坡地林业管理中,应根据具体坡位条件选择合适的林木组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林分生长水平.

    坡位樟树混交林林分生长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野生动物价值评估

    李勇黄天来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客观、合理地评估野生动物的价值,以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与管理水平,系统分析野生动物价值的基本含义.[方法]本研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基于该县野生动物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区域生态特征,选择了黄腹角雉、鼋、穿山甲、白鹭、野猪等 5 种野生动物进行价值评估.为建立评估体系,采用了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从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医疗价值和科学价值五个方面科学合理地建立了野生动物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结果]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医疗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权重分别为0.382、0.091、0.288、0.035、0.205,权重通过一致性检验.黄腹角雉、鼋、穿山甲、白鹭、野猪的综合评估价值分别为5.783 4、5.864、6.04、6.195、6.154 2.结果显示白鹭对青田的综合价值最高.[结论]本研究揭示了野生动物价值的关键影响因素,可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经验指导.

    野生动物层次分析法价值评估

    低温胁迫下林木的生理响应特征

    张兆涵范梓晗焦蕊杨静莉...
    38-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温严重危害了林业生产,是影响林业发展的重要自然灾害.目前,关于低温胁迫下林木的生理响应特征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综述了低温胁迫下林木的生理响应特征,旨在为深入研究林木的抗寒机制提供参考.研究表明,低温胁迫会使林木对其光合作用、叶绿素含量和黄酮类物质的含量进行调节以应对低温胁迫.具体而言低温会降低光合作用的速率,这是由于低温抑制了酶的活性,减缓了气孔开放和CO2 的吸收速率,进而降低了光合作用的效率.这种降低可能导致植物生长速度减缓,产量下降.另外,低温会引发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但具体的变化趋势和程度仍存在差异.研究表明低温胁迫会降低或促进叶绿素的合成和积累.此外,低温胁迫也会促使林木合成和积累更多的黄酮类物质,以增强其抗寒能力和应对低温压力的能力.这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轻低温引起的氧化损伤,保护细胞的完整性.综上所述,林木的光合作用、叶绿素含量和黄酮类物质的变化在低温胁迫条件下发生了改变.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利用更加精密的技术手段,深入探究林木在低温环境下的分子机制,以加深对林木抗寒机制的理解并为改良林木品种、提高抗寒性能以及增加林业产量提供更多的参考.

    低温胁迫林木光合作用叶绿素黄酮

    近年澳大利亚森林火灾综述

    吴月圆舒立福王明玉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近 30 年澳大利亚森林资源变化与森林大火发生情况,收集了世界粮农组织(FAO)、全球野火信息系统(GWIS)、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等有关森林火灾权威机构的原始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分析.重点对森林大火发生的原因、产生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概述.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火因的自然因素为气候干热、桉树林分组成、雷击火频繁等;火因的政治体制因素为联邦制管理松散、近自然思想的森林管理理念、财政投入不足等;火因的历史社会因素为烧荒及林中居住等;火因的人为因素为主观纵火等.森林火灾主要影响为大面积森林损失及大量碳排放和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中国的主要启示为在应急机制、经费保障、科技手段、传统经验等方面加强提高.

    澳大利亚森林火灾火因影响启示

    林木单倍体研究进展

    辛悦刘彩霞王萌曲冠证...
    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倍体与双单倍体(DH)植株具有基因组纯合、遗传变异率高等独特的遗传学特点,在分子生物学及育种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备受人们的重视.林木在木材生产及生态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林木生长周期缓慢,且多数品种为雌雄异株或自交不亲和,难以通过自交或回交获得纯合个体,因而单倍体诱导将是获得林木纯合系的可行方法.林业科学家自1960年开始就已开展林木单倍体的诱导研究,本文结合现有的研究报道,对林木单倍体育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单倍体林木双单倍体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生态修复领域研究热点及趋势研究

    周鑫田倩倩刘光哲薛慧...
    51-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修复研究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领域.本文基于CiteSpace对 1992-2021 年WOS核心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中生态修复领域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了国内外生态修复领域研究的发展历程、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结果显示:(1)国内外关于生态修复研究的文献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研究经历了萌芽阶段(1992-2000 年)、缓慢发展阶段(2000-2010 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10-2021 年).(2)国际国内研究侧重点略有不同,国际研究主题逐渐从环境保护管理发展到荒漠化、水土保持、森林与植被修复、城市空间格局等诸多领域.而国内研究由早期的水土流失治理转向"城市双修"、国土空间规划和矿山修复等领域,研究对象多为河流、湖泊、土壤、湿地、矿山等.(3)国外生态修复研究的交流合作、系统性与学科交叉性强于国内,中国生态修复领域发展前景良好,未来应加强各作者及机构间互引与联系.

    生态修复CiteSpace可视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