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魏成富

月刊

1672-612X

mysyxb@163.com

0816-2200069

621000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仙人路1段30号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以繁荣学术研究,加强学术交流,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为己任,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服务,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茅盾致赵清阁集外信札两通考释

    袁洪权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江省桐乡市档案局(馆)编辑的《茅盾珍档手迹 书信》内,收录了茅盾致赵清阁信札二十五通,其中两通并未入《茅盾全集》书信卷(第36至38卷),这可以看作是茅盾的"集外信札".这两通信札分别是1978年1月19日、缺年份的某年9月7日致赵清阁信札.结合信札内容和周边的相关文献,可以判定9月7日这通信札的写作时间为1977年.两通信札涉及1977至1978年茅盾的晚年生活细节以及他与当时文坛的密切互动关系.围绕相关细节及周边文献对这两通信札进行释读,以便学界能进一步了解信札背后复杂的社会与历史和茅盾提出并强调的"义不容辞"的文学史、思想史之特殊意义.

    茅盾致赵清阁信札1978年1月19日1977年9月7日考释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科学内涵、现实需要与实践进路

    向楠李学林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强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保持加强战略定力.挖掘其科学内涵,阐释与探索其现实需要与实践进路,对于从战略高度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战略信念、战略心态、战略思维从价值、心理和能力视角共同构筑了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的整体性内容.实现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以及提升战略主体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是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的现实需要.作为战略主体,要通过学深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抓住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智慧来提升战略信念、战略心态和战略思维,从而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战略信念战略心态战略思维

    新时代城乡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的三重逻辑

    刘卓知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揭示了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是城乡融合高度发展的目标.按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原则,应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逻辑向度深刻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的精神要义.从历史逻辑看,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中的"城乡平等"思想、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的"城乡融合"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的"城乡共富"思想三个发展阶段;从理论逻辑看,通过过程维度、策略维度、目标维度分析城乡空间融合、城乡制度融合、城乡要素融合的理论机理;从实践逻辑看,以构建城乡区域协同机制、战略并轨机制、利益共享机制的实践进路,最终实现新时代城乡"逐步、共建、全民"共同富裕.

    城乡关系共同富裕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家长学业投入对初中生学业能力的影响研究——兼论正确看待"双减"政策

    蒋斌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双减"政策在家长群体中产生了矛盾的反应,家长是否从行动上支持"双减"政策,取决于家长学业投入对子女学业提升作用的大小.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 2014-2015)八年级学生问卷数据,就家长学业投入对初中生学业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家长学业投入对初中生的学业能力有积极影响,但受到家庭经济条件、亲子关系和子女自身学业期望的条件影响,建议家长正确认识"双减"政策,重视家长学业投入的作用.

    家长学业投入子女学业能力经济条件亲子关系子女学业期望

    民族地区中学推行绿色海量阅读研究

    余何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民族地区中学阅读指导与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有教育政策的梳理、解读,阐释了阅读的重要性.同时结合民族地区语文教育现状,认为在民族地区汉语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不应以大量占有为最终目标,而是要从本地区汉语教学实际入手,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类,实行分层教学;在加大阅读量的同时,强调阅读的有效性与有益性.策略的选择,旨在更好地服务民族地区教学需求,缩小民族地区阅读教育与汉族地区的差距,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民族地区阅读绿色海量

    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环境量表开发

    余婧菡蒋聪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评估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环境是推动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关键.当前,国外学术界对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环境的结构和度量还存在较大争议,国内尚未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更缺乏适合中国家庭的测量工具.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归纳与演绎法,借鉴国外关于家庭音乐环境的结构维度和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开发并检验了中国情境的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环境评测量表.验证结果表明,中国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环境主要包括五个关键维度,其具体结构与西方存在一定差异,所开发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家庭音乐环境学龄前儿童量表开发

    文学场域下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在美国的接受研究

    杜亚鑫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20世纪在美国专事创作后的第一部英文书,该书一经出版就获得不同读者群的广泛认可,成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的必读书目.本文试图在动态的场域中再现它的生成路线,由此路线探究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在美国的接受,同时此书的接受也为中国文化的外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文学场域接受《生活的艺术》林语堂

    种族定性执法与创伤书写:以《黑暗中的星光》为中心

    胡鹏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吉·托马斯的长篇小说《黑暗中的星光》通过聚焦一起白人警察射杀无辜黑人少年的案件,审视"后种族"时代美国底层黑人生存窘况,撕开了白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隐性种族主义"伪装.在遭遇种族定性执法后,个人创伤的复原主要依靠家庭的抚慰和支持,而代际传递下的集体创伤则因历史、文化、政治、司法、社会等众多因素而难以愈合.作品证明,文学性创伤书写不仅是作家修复自身创伤的有效途径,更因其教化、警示和引领作用而有助于在更广的范围内疗愈民族和国家创伤.

    创伤《黑暗中的星光》种族定性执法隐性种族主义

    物与爱的表达——读黛莱达的小说《风中芦苇》

    梅天骄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格拉齐娅·黛莱达获得1926年诺贝尔文学奖,是意大利文学史上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风中芦苇》作为黛莱达的代表作品之一,近年来虽愈加受到学术研究领域的关注,但仍有较多可供填充和挖掘的研究角度.21世纪以来"物转向"批评话语体系突出了物在文学叙事中的主体作用,为研究黛莱达的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而爱情作为黛莱达在文学创作中一直着重描述和思考的重要主题,也在《风中芦苇》中起到了反映社会变迁、凸显成长经历对人物观念塑造的关键作用,传递着黛莱达对于善与恶、罪与罚的思考.

    《风中芦苇》格拉齐娅·黛莱达"物转向"爱情

    迷惘、疯癫与自我——阿特伍德的精神分裂叙事

    刘金梅余凝冰
    8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经常在其作品中探索人类的精神世界.莱恩的《分裂的自我》为解读个体的精神危机提供了不同的探究视野.基于莱恩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分析,从个人与他人、社会、世界的关系,分别阐释阿特伍德的《可以吃的女人》《使女的故事》和《秧鸡与羚羊》中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在疯癫与正常的界限中剖析他们自我迷失的原因,为逃避现实世界如何采用精神分裂应对策略保护自我,以及最后对生死的思索与抉择.无论是阿特伍德早期作品里围绕加拿大民族意识产生的身份焦虑,还是中期作品中对人类社会生存状况的探索与预测,以及后期作品内对人类未来,全球命运的深刻关注,作者通过自己所创造的主人公不断地经历自我的迷失,疯狂与沉淀过程,揭示自己对加拿大人民缺乏民族意识的担忧,对全球化语境下权力政治对人类社会体制的贯穿与渗透的洞悉,和对后人类时代科技影响下人类未来走向的人文关怀.

    阿特伍德精神分裂症莱恩存在主义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