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教育研究
民族教育研究

郭卫平

双月刊

1001-7178

mzjyyjqk@163.com

010-68932754 68933635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27号

民族教育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民族教育刊物。旨在宣传党的民族教育政策,探索民族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发展民族教育事业。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体系建构

    钟志勇徐用祺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体系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我们正确认识、理解并设计和实施相关课程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研究的重要依据.研究利用中国知网、百度学术、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并通过一定的筛选标准,选取了 65篇目标文献.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通过开放式编码、轴心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等步骤,逐步建构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的结构模型和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体系主要由文化认同、理想信念、精神涵养、知识教育和活动实践5个一级指标以及16个二级指标构成.本研究通过建构系统化、科学化的教育内容体系,探索新时代教育如何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提供重要依据,推动理论创新和政策实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体系扎根理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图像叙事:价值、逻辑与表现

    李卫英彭云青李鹤松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图像叙事的生成.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色彩、质感的图像所构成的景观社会中,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图像叙事的价值意蕴、生成逻辑、表现形式,能够有形、有感、有效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图像的"景""情""真"具有强烈的感触力、感化力、感思力,赋予图像叙事以显著优势唤醒集体记忆、激发个人记忆、书写民族记忆,使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图像叙事生成于视觉符号的外显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日常生活.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充分运用图像叙事,需要主动破解"被动教育"、敢于破除"话语代沟"、善于消弭"教育边界",从而更好地提升主体素质、创新话语表达、形成场域合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图像叙事视觉文化叙事方式

    学校课程促进共同体意识教育:理路、问题与实施

    仇淼张学敏
    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养时代新人的"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关系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国际局势重构、生态治理建设的重要命题.课程是培养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然而,我国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面临着教育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多元信息媒体干扰学生认知以及课程内容局限三方面问题.为此,应以课程为抓手,结合现有问题,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三个共同体"间的关系,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为"根"、国际理解教育为"叶"、绿色生态教育为"壤"的逻辑理路,以统编教材主体化、课程思政一体化、教育方式现代化为实施路向,从而发挥学校课程促进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作用,以期培养出有民族意识、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生态智慧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校课程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命共同体

    文化共生视域下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遵循与实践进路

    姚文伟闫若婻
    3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共生理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自为的内在精神支撑;文化共生理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在于中华民族稳定的历史积淀与生存实践,具有先在的逻辑耦合性.依归心理学意识生成的"认知—情感—意志"逻辑层次,文化共生视域下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共有文化符号强化家国集体记忆,以跨文化体验培育中华民族情感归属,以共同价值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为此,在文化共生视域下,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围绕"认知—情感—意志"的逻辑层次展开,在理论遵循上要始终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关注"一体"与"多元"关系理念的体验获得,引导自我与国家精神意志的深度契合.基于此逻辑层次,以文化共生理念嵌入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实践路径为:传承共有文化基因,生成中华文化认知;构建互嵌文化场域,激发共同体情感归属;统合多元价值差异,缔结共认价值观念.

    文化共生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化象征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

    民族高校图书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探究——基于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的CIPP模型实证分析

    刘明新塔娜陈瑜黄金东...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高校图书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域.图书馆在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发挥着特殊功能.本研究首先探讨了将CIPP评估模式应用于民族高校图书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可行性,其次基于CIPP模型构建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和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创新理论方法、构建职责体系、强化党建引领、高质量服务赋能、深挖历史实践资源等民族高校图书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举措,构建了民族高校图书馆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质量的优化路径.

    民族高校图书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CIPP模型

    民族地区学校场域实施国家安全教育的逻辑与理路

    袁梅董芩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国家安全教育不仅是国家安全战略总体布局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内容.为凝聚民族地区学校场域国家安全共识,以交往行动理论为研究之眼,分析交往行动理论与民族地区学校场域国家安全教育的适切性,具备目标契合、路径重叠、结果一致的高度吻合性.据此,交往行动理论为民族地区学校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形成了以"交往语言"建立国家安全教育话语共识、以"交往世界"塑造国家安全教育规范共识、以"交往行动"达成国家安全教育理性共识的行动逻辑.鉴于此,民族地区学校应建立国家安全"交往共同体",遵循交互主体性的语言范式;创设学校场域"理想沟通情境",制定理解互认的认知规范;建构各民族师生"交往合理性",唤醒主体间性的行为自觉,以期形成民族地区学校实施国家安全教育的场域自觉.

    民族地区国家安全教育场域交往行动理论

    数字赋能"国门学校"思政教育治理:时代意蕴、现实困囿与实践路径

    刘玉杰徐媛媛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沿边开放"战略的提出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国门学校"思政教育面临文化多元化冲击和信息传播去中心化的风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革命也催生着"国门学校"思政教育治理的变革.数字赋能"国门学校"思政教育治理改革的逻辑起点脱胎于三重因素的聚焦:一是数字技术的变革;二是沿边开放战略;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数字赋能"国门学校"思政教育治理的现实困囿主要表现为:数字生态薄弱阻碍"国门学校"思政教育治理数字化的推广;传统治理与数字治理错位导致"国门学校"思政教育治理的"共治"失效;"数字鸿沟"制约"国门学校"思政教育治理数字化的进程.应围绕"技术、数字、制度"营造"国门学校"思政教育治理生态;数字赋能,"垂直"与"跨域"治理结合,形成有序运转的治理体制机制;加强数字规范一体化建设,弥合"国门学校"思政教育治理的"数字鸿沟".

    数字时代国门学校思政教育治理

    戍边教育:边疆民族地区国家安全教育的特色话语、时代转向与路径选择

    刘子云梁艺珍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疆民族地区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防线.加强戍边教育,维护国家边疆民族地区安全稳定是国家安全教育的必然诉求.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特色话语,戍边教育的理论话语、历史话语和政策话语具有丰富的经验基础.从社会历史变迁的视角来看,在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国家安全方面,戍边理念发生了四个维度的时代转向,即从地理戍边转向文化固边、军事上的武力角逐转向科技竞争和认知作战、空间区隔转向空间交流、零和博弈转向合作共生.戍边教育何以可能,主要通过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认同教育、国家安全政策宣传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区域合作共生教育等多重教育路径,以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强化国家安全意识,提升国家共同符号认同,促进区域交往交流,从而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国家整体安全的戍边教育目标.

    戍边教育国家安全教育边疆民族地区

    新时代民族地区国家安全教育的法治逻辑、特征与进路

    薛寒马晓斐
    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福祉与社会稳定.民族地区国家安全教育法治化不仅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固本之策,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在法治化背景下,从问题源流、国家意志、价值基点三维度厘清民族地区国家安全教育的法治逻辑,明晰民族地区国家安全教育是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根本遵循、以提升人民安全意识为核心要义、以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为任务驱动,展现出全面统筹性、人民主体性、实践操作性的法治特征.基于此,从立法担纲、系统运行、社会共治、效果评估四方面提出民族地区国家安全教育的法治进路,通过制定国家安全教育"综合性基干性"的法治规范体系、构建国家安全教育"常态化具象化"的法治实施体系、营造国家安全教育"协同性多样性"的法治文化环境、设立国家安全教育"分类式层级式"的法治评估体系,助推新时代民族地区国家安全教育的法治进程.

    民族地区国家安全教育法治化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何以促进经济增长——基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视角

    陈·巴特尔马蓁黄昕蕾
    9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构建适应于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卢卡斯模型,基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研究共建"一带一路"提出前后二十年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过去二十年,我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在新质生产力层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尚有较大提升空间,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入与物质资本投入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能力产生显著负面影响,且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产出与经济增长相关性不显著,而且共建"一带一路"前后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未发生显著变化.未来西部地区应当重点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内涵,重视合理规划物质资本投入和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大力发展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提升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以国际化的视角,积极发掘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各类发展机会.本研究是卢卡斯模型在我国西部地区相关研究中的创新性尝试,丰富了西部地区教育经济研究的维度以及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应用场景.

    新质生产力"一带一路"人力资本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