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刘剑虹

双月刊

1008-0627

xbjkb@nbu.edu.cn

86-0574-87600520

315211

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查看更多>>本刊系我国高校中为数不多的教育科学类专业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教育学方面的研究文章以及有关专题的综述和评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后人类主义时代的心理学演进

    葛鲁嘉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理学的演变面临从人类主义的时代到后人类主义的时代转换,涉及从自然人类到机器人类的变迁,从自然智能到人工智能的变迁,从自然反映到生活创造的变迁.从人类到后人类包含了研究立场重要的递进:一是人类主义到后人类主义,二是科学实在论到社会建构论,三是镜像反映论到共同生成论.后人类主义带来了重要变革包括从自然进化到技术创造,从科学技术到人类文化,从科学理论到科学实践.后人类主义持有一些基本原则,体现为思想的原则、理论的原则、研究的原则、创造的原则、生活的原则.后人类主义给心理学的研究、演变和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从物质主义到心理主义,从自然心理到人工心理,从直接反映到现实生成.后人类主义时代的心理学的新突破在于:一是从环境决定到关系决定,二是从心身关系到人机关系,三是从反映主义到共生主义.

    人类主义后人类主义共生主义心理学演进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探析

    闫建璋赵雨竹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之一,对提升教师发展质量、激发教师发展新动能和催生教师发展新样态具有重要意义.数字技术赋能教师发展的实质是促进数字技术与教师协同与交互,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提质增效,构建与数字化教育相契合的教师专业发展新生态.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教师角色与理念、专业知识与能力、教学与反思等方面.学校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最基本单位,理应承担支持教师发展与转型的重任.为推进教师数字化发展以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学校要以系统观念统领全局转型,遵循整体性、针对性、协同性与开放性四大原则;以情感支持激发成长动力;以数字场域创新发展新生态;以"治培研评"一体保障教师发展,将学校治理制度、个性化培训方案、智能精准教研模式和教师数字化发展成熟度评价联系起来,共筑教育数字化转型下的教师成长.

    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支持

    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汪金英李宜申李宣霖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组合要素优化升级后的高阶质态,是生产力高速发展和全要素创新驱动的产物.在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新质生产力与教育数字化转型在理论场域中的契合和在实践场域中的互动形成了赋能的现实基础,构建了人才、技术、生态多维赋能的逻辑框架,为教育技术与教育价值的深度耦合提供了强大动力.充分释放新质生产力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潜能,需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制度保障;提高数字素养,培育专业人才;增强创新驱动力,发挥技术价值;创新数字治理,营造育人生态.

    新质生产力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数智时代

    张彭春: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先行者

    陈健李清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20 年代前后,留美教育家张彭春先后受聘于南开、清华等学校,完成了两校的中学改制大学的工作.他立足南开创校传统,秉持"公能"理念,以"学问人格"的多元教育理念培养现代大学精神,以"文理商"三科构筑了南开大学的发展基石;受聘主持清华教务期间,他秉持"预备中国应用人才"的理念,通过设立"真才实学"的新人标准,造就中国新式"领袖人才";他倾心擘画创办研究院,倡行独立专门研究,竭力促成清华改制发展.张彭春的教育理念与贡献,在于他以面向世界的眼光解决教育弊端,回答了在祖国大地上创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时代命题,对当今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仍有重要启示.

    张彭春留美教育家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教育改革

    价值共创视域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王凯沈洁瑜周慧欣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革命加速知识迭代,研究生教育应以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价值共创作为师生创新资源协同与整合的关键环节,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基于价值共创理论,以"双一流"建设高校的 387 位研究生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探究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过程,并进一步分析研究生价值共创行为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指导内容和指导方式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价值共创行为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成果不仅从参与行为和公民行为两个维度为价值共创理论嵌入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而且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实践证据.

    导师指导创新能力价值共创行为研究生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理想信念教育路径探究

    单佳平张健祯俞金波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理想信念的塑造与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基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特性,探讨其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通过对国际化教育环境、创造力、社会责任与担当、独立思考与判断力、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持续学习与创新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与民族自信等维度的分析,全面阐述了理想信念教育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剖析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困境,从顶层设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等多个方面入手,提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施路径,为培养和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有担当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理想信念教育

    20世纪以来我国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演进逻辑与现实启示

    王霞王旭鸿
    5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教育是清末民初学习西方思想与实践的产物,如今已成为协同育人新格局的重要构成.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教育与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紧密联系,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切合时代境遇,其发展呈现从生存式逻辑到依附式逻辑,再到服务式逻辑,最后到超越式逻辑的变迁.社会教育在我国的演进为其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启示:社会教育应坚持人本主义的价值立场,从被动发展走向主动发展,在国家和政府的关注下实现社会性和教育性的有机融合.

    社会教育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

    晚清"兴女学"之滥觞及其方法论研究

    尚宇菲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兴女学"是晚清时期兴起的思潮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晚清时期社会、教育与女性转型的互构催生了"兴女学",继而"兴女学"也重新定义女子教育、重塑女性社会角色、重构社会文化观念,逐渐成为一种表征和推动社会、教育与女性转型的方法."兴女学"因其在应用主体、核心内容和价值功能分别蕴含男性与女性、个人与国家、规训与解放三对辩证矛盾,所以能够反映晚清以来中国社会新旧杂糅和曲折渐进的转型过程,"兴女学"也逐渐成为一种揭示社会性质与理解社会转型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从方法论维度研究"兴女学",能够将性别观照与关系思维嵌入社会科学研究中,有助于从多维视角解读历史事件并发掘其方法论意义.

    "兴女学"女子教育社会性别方法论

    "以道观之"与"知鱼之乐":庄子知论及其现代教育意蕴

    孙波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秋水》篇中的"以道观之"与"知鱼之乐",是庄子关于何谓知及何以获知这一教育核心议题的表达和阐发.真知建基于"道"而非"物",这种知识论意味着一种整体性的认识路径.真知及真知的习得,生发于个体对人事、物理的身心体悟亦即身亲躬行中.其中内蕴着在知识的分合间寻求平衡,在躬行践履中创获智识,在身心一如中成就完整人格等教育观念,是当代教育学人需要不断回眸并领悟的教育智慧.

    庄子《秋水》真知体知教育智慧

    美国教育硕士实习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研究——以斯坦福教师教育项目为例

    陈勇
    8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以实践取向为中心的教育实习改革背景下,保障教育实习质量成为教师培养质量保障的核心问题.斯坦福教师教育项目采取将外部的要求和标准转化为内部的举措,包括精心设计与组织实习课程,加强实践基地与指导教师团队建设,注重理论融入与反思引导,实施严格的实习评价.美国教师教育机构从质量要求、过程保障、平台保障、师资保障、结果保障等多方面构筑起了严密的教育硕士实习内部质量保障机制,这给我国教育硕士培养机构加强实习质量内部保障、推进实践取向改革提供了参考.

    教育硕士教育实习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斯坦福教师教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