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艾思同

双月刊

1008-3154

sdxb@chinajournal.net.cn

0531-88513187;88513531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燕子山东路1号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handong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and Shandong Economic Management Personnel Institut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经刊物。以“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办刊宗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作者、读者、编者间的交流,强化学术精品意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层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三重逻辑

    方雷卢腾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行动主体,基层人大对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在基层社会落地生根具有重要意义.从"结构—过程"主义范式的研究进路出发,构建"价值—制度—行动"的分析框架,深入剖析基层人大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逻辑关联,为全面理解"为何践行""何以践行""如何践行"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价值逻辑上,基层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代表和认同、参与和回应、立法和善治的统一,集中反映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价值特征.在制度逻辑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共同奠定了基层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正当性基础.在行动逻辑上,基层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要通过具体实践将制度优势转化为行动效能,促进民意的持续性表达和基层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新时代基层人大更要从人民本位、立法驱动、监督落实、技术赋能四个维度出发,共同优化自身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

    基层人大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价值制度优势行动效能

    "以人民为中心"科学内涵的学理性阐释

    豆颖康魏小玉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理性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深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研究."以人民为中心"源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依靠力量."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说明人民主体具有能动性、现实性和有效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驳斥了"以少数人为中心""以资本为中心"等思想和现象,创造了一种超越资本逻辑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将人民满意作为评价标准,实际上提出了作为社会评价标准的"人民标准",实现了关于社会评价标准理论的重大进步."以人民为中心"内容深刻、逻辑清晰,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理论的新时代彰显,值得深入研究和坚持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人民标准社会主义文明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海外研究探赜

    庞敏
    2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民主发展规律、推进民主理论和制度创新的经验结晶,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提出引发了海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从研究原因来看,海外研究者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注既缘于中国治国理政的重要成就,也肇因于大国背景下以此探究中国政治发展的瞻望.从本质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人士的全面关切是对中西民主价值发展的眷注.就主要论域而言,海外研究者聚焦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特征、全过程人民民主与西方民主的差异及原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影响及发展前景等议题.相关论述基本勾勒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貌,但也存在研究内容碎片化、研究客观性有待加强等问题.我们应运用核心政治话语联动、展示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动案例等方式进一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国际传播,为世界民主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海外研究者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民主价值国际传播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海外研究评析及当代启示

    任成金于辉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以来海外学界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进行了追踪研究,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战略定位的基本出发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基本价值判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路径的基本把握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承的基本要求四个方面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内涵要义进行了阐释与界定;从巩固执政合法性、凝聚社会共识、抵御西方自由主义侵袭、提升文化软实力四个方面对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外延意义进行了分析与判断,形成了海外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的理论体系.海外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相关研究呈系统性、综合性不断增强的趋势,但受研究者政治立场、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客观性和学理性不足的问题.只有系统梳理与客观评价海外学界的相关研究观点,才能做到有效回应、及时引导,更有效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海外中国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

    海外学者关于"第二个结合"的认知与评析

    陈姣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海外学者对此高度关注.海外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并实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焕发活力、中国共产党提升治国理政水平等多重现实需要共同促成了"第二个结合"的出场,并对"第二个结合"何以能够实现的内在机理和推进的现实路径进行了解读和分析.海外学者从国家振兴、政党建设、文明认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四个维度,系统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的多重意义.这些海外认知整体上构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图景,有助于拓宽国内学术界有关"第二个结合"的研究视野,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囿于"西方中心主义"的研究立场、不恰当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材料缺乏等因素,一些海外学者的研究也存有偏颇失真和不足之处.我们应保持战略定力,坚定文化自信,科学应对海外学者关于"第二个结合"的各种声音,争取广泛凝聚海内外共识以更好地推进"第二个结合".

    "第二个结合"海外学者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

    规范与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特性、问题与实践

    郭贝贝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遵循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属性,但也必须认识到,资本逐利本性下的量变周期性危机和质变权力性威胁.目前,我国利用资本加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但也面临着资本总量相对短缺、结构失衡以及金融化平台化无序扩张的现实问题.新时代规范与引导资本健康发展,需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促进各类形态资本平等、良性、共同发展,在化解资本失衡之中激发其活力和提升质量,依法设置"红绿灯"与全面加强资本监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特性资本逐利有序扩张结构失衡

    上市公司出资人权益调整中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研究

    王兰林泉君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上市公司重整程序中,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普遍因相关制度不完善而存在短板,难以在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间达成利益平衡.具体表现为股份受让价格过低且产生机制不透明,缺乏针对中小股东的明确披露;控股股东违规行为的认定范围过窄,缺乏针对控股股东过错的差异化调整;出资人组会议表决缺乏回避表决机制的设计,中小股东易被控股股东以资本多数决裹挟等.对此,有必要在借鉴域外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重整的现实需求,对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进行制度优化设计,维护出资人群体内部的利益衡平.应制定明确的定价机制和披露机制,扩大对控股股东违规行为的认定,设置强制差异化调整机制,并进一步扩充回避表决的适用范围.

    上市公司重整出资人权益调整控股股东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差异化调整

    缔造型优势治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现方式

    何得桂秦杰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与优势治理相比,缔造型优势治理注重发挥党建优势和善治导向,能够有力驱动乡村振兴进程.缔造型优势治理促进共同缔造和优势治理的深度融合,基于紧密可持续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党领共治的格局,彰显了政府、社会和民众等主体的互动性、互构性并加以整合利用,从而转化为乡村发展优势.缔造型优势治理通过条块协同和优势治理的多维互动,调动各主体功能优势和调配乡村发展要素,以治理和服务优化乡村发展环境.缔造型优势治理统筹发展场域的多方力量,构建发展共同体驱动乡村内源式发展,推动乡村社会秩序与活力的统一,更好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缔造型优势治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现代化共同缔造

    "第二书记"组织设置: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机制创新

    运迪陈雪薇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社会转型引发基层社会愈加差异化、碎片化和原子化的现状,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是现实的策略选择.设立"第二书记"既遵循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也是对超大城市社会流动和城乡融合背景下出现的城乡治理新挑战的回应.在实践过程中,"第二书记"的组织设置从建立价值整合机制、利益融通机制和信息联络机制3个方面整合和动员多元主体,推动基层社会形成治理共同体,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践经验.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共同体"第二书记"机制创新组织设置创新

    从"碎片化"到"整体性":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化路向

    李砚忠张鑫鑫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切实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基于整体性治理的视角,构建"价值理念—技术工具—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四维度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分析框架,发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碎片化"困境,主要表现为硬件软件不协调、数字技术低适配、"条块"部门分割化、资源配置不均衡."碎片化"困境的形成源于供需错配与政治晋升锦标赛、数字技术嵌入不足与村民数字素养偏低、部门利益固化与压力型体制、多元主体缺乏协同与地方财政压力等因素.基层政府须从以人民需求引领发展导向激发内生活力、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以数智赋能村民、厘清供给主体责任边界设置协调中枢机构、健全整合工作机制构建互信互助共同体等方面着手,实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从"碎片"走向"整合".

    农村公共服务整体性治理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碎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