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食品研究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食品研究与开发
食品研究与开发

赵丽

半月刊

1005-6521

tjfood@vip.163.com

022-59525671

301609

天津市静海经济开发区(天宇园)科技大道9号

食品研究与开发/Journal Foo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食品研究与开发》是由天津市食品研究所和天津市食品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食品专业科技期刊,于1980年创刊,现为月刊。采用国际流行开本大16开,共12个印张(192页)。其专业突出,内容丰富,印刷精美,是一本既有基础理论研究,又包括实用技术的刊物。本刊已被“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知名媒体收录,并被北京大学图书馆列入“中文核心期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应用技术、检测分析、生物工程、营养保健、贮藏保鲜、质量安全、专题论述和食品机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HPLC法测定核桃仁不同品种、不同部位中的鞣花酸含量

    杨婷婷顾丰颖刘昊邵之晓...
    141-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测定核桃仁中鞣花酸含量,对比分析不同品种及温185核桃仁不同部位中的鞣花酸含量.确定检测鞣花酸的色谱条件为Phenomenex Synergi Hydro-RP C18色谱柱(4.6 mm×250 mm,4μm)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5℃,流速1 mL/min.使用该方法测得山西古县辽河1号、古县绵核桃仁鞣花酸含量分别是(99.26±1.06)、(90.53±4.31)mg/100 g,新疆温185、新2核桃仁鞣花酸含量分别是(51.39±1.72)、(76.46±7.55)mg/100 g;新疆温185核桃仁中约60%鞣花酸来源于种皮,其含量高达(585.93±31.50)mg/100 g种皮,40%来源于脱皮仁,其含量仅为(20.52±0.38)mg/100 g脱皮仁.

    核桃仁种皮品种鞣花酸高效液相色谱(HPLC)

    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慕萨莱思中甲醇和乙醇的含量

    陈胜慧子侯晓杰乔通通蒲云峰...
    146-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慕萨莱思是一种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传统饮品,该研究拟建立一种同时测定慕萨莱思中甲醇和乙醇含量的气相色谱方法.该方法的分析条件为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250℃、进样体积1μL、分流比为50:1,程序升温:120℃保持2 min,10℃/min速率升温至170℃,保持3 min.该方法能使甲醇和乙醇完全分离,线性良好,方法检测限甲醇和乙醇分别为2.34 mg/L和0.05%,6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39%和1.71%,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别为93.18%~97.66%.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分析时间短等特点,适用于同时测定慕萨莱思中甲醇和乙醇的含量.

    慕萨莱思气相色谱甲醇乙醇葡萄汁

    恩施地区粉葛不同组织活性成分含量与抑菌活性分析

    刘玉袁名远郭汉玖郭杰...
    152-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粉葛不同组织的葛根素、鹰嘴豆芽素、大豆苷、大豆苷元的含量,并运用滤纸片法研究粉葛不同组织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大豆苷元、大豆苷2种黄酮活性成分在根中的含量最高,分别为(4.28±0.85)、(972.25±98.72)μg/g;葛根素在茎中的含量最高,为(7.37±1.14)mg/g;鹰嘴豆芽素在叶中的含量最高,为(33.48±4.01)μg/g.粉葛根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中度敏感抑菌效果,其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为50.23 mg/mL;粉葛茎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链球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多耐铜绿假单胞菌有中度敏感抑菌效果,其MIC值分别为0.55、2.21、1.10、17.67 mg/mL;粉葛叶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有中度敏感抑菌效果,其MIC值为16.14 mg/mL.

    粉葛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鹰嘴豆芽素抑菌

    基于拉曼光谱技术的冷鲜牛肉高铁肌红蛋白及其酶活性检测

    张同刚韩斌李静
    158-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冷鲜牛肉为研究对象,采用拉曼光谱技术建立一种适用于冷鲜牛肉表面高铁肌红蛋白相对含量与其还原酶活性的无损、快速检测方法.选择900 cm-1~1700 cm-1波段,进行原始光谱与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比较.结果表明,高铁肌红蛋白光谱经归一化预处理与还原酶活性经卷积平滑处理后能取得较好的校正模型与预测模型;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结合加权β系数选择特征波长,特征波长提取与分子基团光谱吸收峰值具有一定相关性;利用特征波长建立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模型,相比较于全波段光谱建模,其相关评价参数差异较小,表示可以作为替代全波段模型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模型.拉曼光谱技术用于冷鲜牛肉表面高铁肌红蛋白相对含量与还原酶活性的无损、快速检测是可行的.

    拉曼光谱冷鲜牛肉无损检测高铁肌红蛋白高铁肌红蛋白还原酶活性

    柠檬酸工业生产菌黑曲霉TNA09基因敲除体系的构建

    张久祎李洁薛鲜丽王德培...
    164-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曲霉TNA09是高产柠檬酸的工业生产菌株,由于经过多次物理和化学诱变筛选,所以对其进行传统遗传改造非常困难.该试验成功构建黑曲霉TNA09原生质体转化方法,实现该工业菌株的基因工程操作.通过试验得出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最佳条件:取CM斜面培养5 d的新鲜孢子约1×108个至100 mL马铃薯葡萄糖肉汤(potato dextrose broth,PDB)液体培养基,于37℃、180 r/min摇床培养17 h,取幼嫩菌丝0.70 g至1.50%裂解酶+0.50%蜗牛酶+0.20%溶菌酶的复合酶体系中,37℃处理3.25 h,该条件下原生质体再生率可达36%,并利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CaCl2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一次成功将黑曲霉laeA、cexA基因敲除,为后续的柠檬酸工业菌株的分子改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黑曲霉柠檬酸原生质体制备原生质体再生DNA转化

    贝类原肌球蛋白致敏性消减技术研究进展

    陈雅纯郭明珠王利文桑亚新...
    172-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是贝类生产和消费大国,近年来由食用贝类引发的食物过敏问题日益增多.贝类过敏好发于成人,通常持续影响人的一生,是需重视的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深入研究贝类主要致敏物质原肌球蛋白、开发低致敏或脱敏产品具有重要意义.该文详细介绍了贝类的主要致敏物质原肌球蛋白,重点总结了加工技术消减贝类原肌球蛋白致敏性的研究现状、消减机制及其优缺点,并提出未来解决贝类致敏原的需求和挑战,为我国低致敏或脱敏贝类产品的研发提供理论指导.

    贝类原肌球蛋白抗原表位致敏性消减技术

    资源植物毛酸浆的加工产品现状及展望

    赵凯月胡淑涵侍福梅
    180-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酸浆(Physalis pubescens L.)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特色资源植物,不仅口感酸甜,富含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更兼具抗炎、杀菌、抗肿瘤等多种生理活性,极具市场开发潜力.该文综述了以资源植物毛酸浆为原材料的各种果醋、果酒等加工饮品和酵素、果酱、果脯等毛酸浆加工产品的现状,展望了毛酸浆资源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毛酸浆在果品、食品及药品等工业中的深度开发利用,促进毛酸浆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毛酸浆药食同源加工食品加工饮品开发前景

    鱼露发酵工艺及风味品质分析研究进展

    郑婷婷陈泳斌周静雷彩玲...
    186-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鱼露是一种以低值鱼类及其加工副产物等为原料经过发酵工艺制备的调味品,不仅滋味鲜美且富含小分子蛋白肽、矿物质元素、牛磺酸等重要的营养物质,广受消费者青睐.为进一步深入了解鱼露加工工艺研究现状及其风味品质分析方法及调控技术,该文从鱼露营养价值、发酵方式及风味品质分析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及归纳总结,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鱼露加工新技术、感官评价新方法、调控风味等提供借鉴与参考.

    鱼露发酵工艺风味品质

    大蒜活性物质提取方法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蒲仕文徐雯杨燕李富宽...
    193-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蒜是一种鳞茎植物,含有大量的有机硫化物以及多酚化合物,不仅可作为膳食常用佐料,也常用于肉类加工与保藏.该文综述大蒜活性成分多酚以及大蒜素的提取方法,简要说明它们抗氧化以及抗菌的机理,详细介绍在当前在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并展望大蒜活性成分利用的发展趋势.

    大蒜素多酚肉品保藏抗菌抗氧化

    发酵水产品中生物胺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班雨函朱明坤董晶晶孙纪录...
    199-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胺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发酵水产品中的小分子含氮物质,发酵水产品中的游离氨基酸能发生脱羧反应产生生物胺,摄入过量的生物胺,会造成机体产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该文对国内外发酵水产品中生物胺的危害、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控制方法进行综述,为未来靶向调控水产品中的生物胺提供理论基础.

    生物胺发酵水产品控制技术形成机制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