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教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教探索
高教探索

双月刊

1673-9760

gaojiao@gdjy.cn

020-83566017

510045

广东省广州市小北路155号广东教育杂志社总编室

高教探索/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开展高等教育研究和反映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坚持科学性、专业性、理论性和前沿性,保持学术高品味,成为全国高等教育学界的知名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知识外交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探索

    李鹏虎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识外交意指国际高等教育、科研与创新在建立和加强国际关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国际关系对国际高等教育、科研与创新产生的影响.知识外交理论体系的提出,为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从国际国内来看,高等教育正在努力践行知识外交的理念,并以自身力量促进全球复杂问题的解决,推动世界向繁荣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转变.如泛非大学、德国约旦大学等都是知识外交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型探索和实践.我国应充分重视知识外交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理念价值与实践意义,并更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理念,创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重塑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格局,共同应对日益复杂和充满挑战的全球发展局势.

    知识外交高等教育国际化文化外交软实力

    高等教育缓解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的作用研究

    刘宁宁杨菁菁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后扶贫时代,流动人口的相对贫困将是城市贫困发生的主要来源.基于 2018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我国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的现状及高等教育缓解相对贫困的作用进行分析发现:(1)相对贫困问题在流动人口中覆盖范围较广,该群体的医疗、工伤保险以及工会加入等权益缺失严重.(2)接受高等教育能够有效降低流动人口陷入相对贫困的概率,且其减贫成效存在显著的背景差异,即对已婚群体的影响大于未婚群体,对老生代群体的影响大于新生代群体,对流入东部、中部就业的群体的影响大于流入西部的群体.(3)高等教育主要通过提升流动人口的社会资本和信息能力来缓解流动人口的相对贫困.为此,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流动人口的教育培训、重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制度、提升流动人口信息能力.

    高等教育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社会资本信息能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化困境及其超越

    郑雅倩杨振芳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化发展面临诸多阻力.以社会学新制度主义为理论视角,引入文化-认知性因素等制度要素,通过梳理文献以及结合70 余万字访谈材料,发现利益相关者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偏差、"强激励-弱指导"考核评价模式以及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治理结构失衡等因素引发了政策同构性扩散、"数字竞赛"行为以及"漏斗式"认知格局等困境.因此,应加快构建中国创新创业教育话语体系,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认同;以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等软技能增值为导向,在评价上进一步优化动员机制;强化高校主体性地位,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政策体系的精准度.

    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化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话语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评价

    跨区域高校联盟高质量建设的价值旨归及其实现路径

    龚洪刘莉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区域高校联盟的高质量建设,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动力源,同时也是为区域经济圈协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的重要依托.跨区高校联盟在本质上属于优化区域教育资源的帕累托最优共同体,旨在促进联盟成员高校提升办学质量、增进区域服务创新力和破除地域壁垒.目前,跨区域高校联盟高质量建设面临着不同成员高校之间实力鸿沟、优质资源不均衡、区间跨度较大等困境.因此,为有效推动跨区域高校联盟的高质量建成,需要建立健全跨区域联盟高校各主体权责对等制度体系,构建多元一体协作共赢的联动治理机制,强化联盟高校的合作标准管理与质量控制,完备高校联盟高质量建设决策、执行和督导程序.

    跨区域高校联盟高质量建设行动抉择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同源学科的发展困境和建设方略——基于学科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

    陈雯雯胡中锋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同源学科是指具有同一历史发展脉络和理论渊源、相近理论基础和研究领域的两个或多个学科,同源学科的发展存在内涵边缘模糊、研究方向重复和学科资源竞争激烈等问题.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应强化同源学科自我生长与发展的内在驱动,处理好同源学科在资源配置、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关系,构建更加和谐、融合、共生的学科生态系统,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双一流"建设同源学科生态系统

    结构化理论视阈下"课程思政"课堂结构的生成逻辑、现实困囿与实践路径——基于12所一流大学的考察

    郭柏林史国华杨连生
    45-5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时空交织中的逻辑延展,是课程发展中生成的新的结构性要素.课堂是"课程思政"落地落实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课堂结构是"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实践的逻辑中介.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因赋予结构与行动之间关系的新解释并构建了具有内在逻辑的有机理论系统而彰显其独特性和影响性.鉴于这一视角研究认为"课程思政"课堂结构是课堂教学行动的结果和媒介,它是由以使动性和制约性"二重"属性为逻辑前提、以课堂行动者及其能动作用为逻辑基础、以课堂规则和课堂资源为逻辑展开等主要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所生成的具有内在逻辑的有机系统.通过对12 所一流大学及其13 门课程教案文本的分析发现,"课程思政"课堂结构生成的现实困囿包括课堂行动者的角色障碍、课堂规则的症结和课堂资源的瓶颈,而其实践路径应围绕重塑课堂行动者的角色、健全课堂规则和优化课堂资源的逻辑进路开展.

    结构化理论课程思政课堂结构课堂规则和资源一流大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现状、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13976份样本数据的分析

    槐福乐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习投入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质量监测的重要指标.研究基于 10 所应用型本科院校13976 份样本,深入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现状与差异以及影响学习投入的因素.研究发现:在学习投入现状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处于一般水平,其中互动性学习投入得分高于自主性学习投入,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亟待提高;在学习投入差异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在性别、城乡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升学打算、学生干部、第一代大学生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受个体因素与院校因素的影响,其中性别、学生干部、学业规划、学业基础、学习动机、办学体制、院校支持力度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有显著影响.基于此,研究进一步提出了激发大学生内部学习动机,提升其自主性学习能力,加大对教师教学、实习实践和校园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的建议,以此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学习投入差异性影响因素

    高校学位授予非学术标准的理论澄清与规范展开——兼论学位授予标准的正当性逻辑

    董储超沈霄鹏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位授予非学术标准在各高校的文件中内容差异较大,司法领域未实现同案同判,《学位法草案》亦未对非学术标准展开详细列明.设定非学术标准满足社会对于学位的道德期许,符合我国国家学位制度的施行逻辑,也是域外法治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既有理论对非学术标准的正当性来源存在误读,因此未来学位法应通过构建"双重正当逻辑",将非学术标准的正当性定位于立法授权,将学术标准的正当性定位于学术自治.在此基础上,应将政治标准严格地限定于不得违反《刑法》"危害国家安全罪"这一章之规定,提升其可操作性;逐条归纳列举"违反法律""非学术性学术不端"行为,删除"违反校纪"类标准,划定其合理范畴;应当前述两项标准界定道德标准的范畴,避免其泛化适用.高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应遵循法律保留尤其是正当程序原则,实现非学术标准实践的规范化.

    学位授予非学术标准"双重正当逻辑"品行标准正当程序

    新制度主义社会学视域下博士生"分流退出"机制的规范理路

    王和平耿宗程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士生分流退出机制的规范意涵未被政府教育部门及高校所准确把握,分流与退出在概念上往往被混同使用,并在实践中产生了分流缺失、退出难以落实的双重困境.在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视域下,我国研究生分段式培养模式决定了政府根本无法出台独立的分流政策,因为分流只有在硕士、博士培养一体化模式下方有实践可能;而相关主体的利益博弈与心理排斥则加剧了退出措施的落实难度.我国应在特定专业领域普及研究生贯通式培养模式,为分流的实践提供制度土壤;通过提升分流退出机制的内部科学性,并构建外部激励机制,来促进分流退出机制的落实;创建完善的申诉制度和善后保障措施来兜底地保障博士生的受教育权.

    分流退出概念混同新制度主义社会学贯通式培养分段式培养

    专业硕士导生隐性冲突演变机理——一项基于研究生视角的扎根理论研究

    刘慧琴卓毅
    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导生冲突是研究生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专业硕士导生隐性冲突具有特殊性和隐蔽性且未得到重视.剖析专业硕士导生隐性冲突的发生缘由及演变路径非常必要.借助扎根理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五省市14 名在校专业硕士研究生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从研究生的视角归纳出专业硕士导生隐性冲突发生机理.专业硕士导生隐性冲突经历潜在对立、认知介入、冲突意向三个阶段.研究在理论上揭示了专业硕士导生隐性冲突的演变逻辑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拓展深化导生冲突的研究领域,在实践上为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专业硕士导生隐性冲突扎根理论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