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邓子新

双月刊

1671-8836

whdz@whu.edu.cn

027-68756952

430072

湖北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梅园一舍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30年,当时刊名为《国立武汉大学理科季刊》,1949年停刊;1956年复刊,刊名为《武汉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66年停刊;1974年再次复刊,刊名为《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改刊名为《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1993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本刊为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化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桑椹氯仿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向丽敏何祥久
    147-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多种柱色谱手段对桑椹氯仿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磁共振、质谱及圆二色谱等波谱学技术鉴定分离得到化合物的结构.从桑椹70%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为:(7R,8S)-赤式-7,9,9'-三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7S,8R)-赤式-7,9,9'-三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2)、(7S,8S)-苏式-7,9,9'-三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3)、丁香树脂醇4'-o-β-D-吡喃葡糖苷(4)、丁香酚-O-β-D-吡喃葡萄糖苷(5)、3,4-二羟基肉桂酸(6)、4-羟基-5-(2-氧代-1-吡咯烷基)-苯甲酸(7)、(6R)-5β-(6,7-二羟乙基)-4-(5'-羟甲基-呋喃-2-基-亚甲基)-2β-乙氧基-二氢呋喃-3-酮(8)、5-羟甲基糠醛(9)、2-脱氧-D-核糖-1,4-内酯(10)、4'-(3-甲基-2-丁烯基)-3'-甲氧基-5',6-二羟基-2-苯基苯并呋喃(11)、4'-3-(甲基-2-丁烯基)-3',5',6-三羟基-2-苯基苯并呋喃(12)、7-(6-羟基-2-苯并呋喃基)-2,2-二甲基-2H-1-苯并吡喃-5-醇(13)、5-(6-羟基-2-苯并呋喃基)-2,2-二甲基-2H-1-苯并吡喃-7-醇(14)和β-D-吡喃葡萄糖,1-[2-(3,4-二羟基苯基)-4,6-二羟基-3-苯并呋喃甲酸酯](15).化合物1~6为苯丙素类化合物,化合物11~15为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化合物1~8和10~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桑椹(MoriFructus)化学成分苯丙素核磁共振圆二色光谱

    山柰根茎石油醚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朱云芳王宜海
    155-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ODS、MCI柱色谱法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对山柰根茎的7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鉴定.从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lovane-2,9-diol(1),(-)-4α,7α-aromadendranediol(2),caryolane-1,9β-diol(3),15-hydroxy-a-cadinol(4),cryptomeridiol(5),oxyphyllenodiol B(6),(4S,7S)-4-hydroxy-1,10-seco-muurol-5-ene-1,10-dione(7),junipediol(8),guaianediol(9),(-)-(4S,6S)-6-hydroxypiperitone(10),(4S,5R)-5-hydroxypiperitone(11),(4S,5S)-5-hydroxypiperitone(12),(R)-8-hydroxycarvo-tanacetone(13),(-)-(1R,4S,6S)-1,6-dihydroxy-2-menthene(14),4-methyl-3-(3-oxo-l-butyl)-2-penten-4-olide(15),5-羟甲基-2-呋喃甲醛(16),反式-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17),反式-4-甲氧基肉桂酸(18),对羟基苯甲酸(19),茴香酸(20),2,3-二羟基-3-(4-甲氧基苯基)丙酸甲酯(21),2,3-二羟基-3-(4-甲氧基苯基)丙酸乙酯(22).其中,化合物1~9为倍半萜,化合物10~14为对薄荷烷型单萜;化合物1~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山柰倍半萜对薄荷烷型单萜反式-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

    闭鞘姜7个部位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及其乙醚提取物的GC-MS分析

    陈乐瑶王雅丽蔡彩虹郭东昇...
    164-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用乙醚和乙醇对闭鞘姜7个部位进行提取后,用pNPG(4-硝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法测试α-葡萄糖苷酶体外抑制活性,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分析测定其乙醚相中的化学成分.共检出化学成分125个,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闭鞘姜7个部位化学成分差异较大.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花瓣、花萼和须根的乙醚提取物的酶抑制率均超过70%,茎的乙醚提取物和根茎的乙醇提取物的酶抑制率在50%左右.因此,闭鞘姜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花瓣、花萼和须根的乙醚提取物具有相对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可为闭鞘姜全株的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中草药闭鞘姜α-葡萄糖苷酶气相色谱-质谱(GC-MS)

    多甲氧基黄酮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李虹丁平李卫岗张文生...
    169-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甲氧基黄酮(polymethoxyflavonoids,PMFs)是从柑橘属植物中提取的一类黄酮成分,生物活性广泛,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本文综述了 PMFs在动物和细胞模型中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缺血、脂多糖诱导的神经损伤等)的保护和改善作用,并重点阐述其潜在作用机制,旨在深入理解PMFs的药效及分子作用机制,为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多甲氧基黄酮神经系统损伤橘红素川陈皮素甜橙黄酮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

    茵陈原儿茶酸乙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机制

    沈婉莹魏晓芳姚杰刘晨霄...
    177-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茵陈是一种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药食同源中药.本研究通过H2O2氧化应激细胞损伤模型从茵陈中筛选出一种具有显著抗氧化活性的成分原儿茶酸乙酯(EDHB),再通过棕榈酸/油酸(PA/OA)诱导的体外细胞模型模拟脂肪肝中脂滴形成,进一步验证了 EDHB的体外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作用.体内动物实验通过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饮食喂养构建的NASH大鼠模型来评价.结果显示,茵陈中EDHB能有效改善NASH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减轻脂肪变性,降低肝脏转氨酶水平,抑制肝脏炎症因子的表达及转录,并通过激活肝脏核因子红细胞系2相关因子2(Nrf2),有效缓解NASH.

    茵陈原儿茶酸乙酯氧化应激炎症Nrf2非酒精性脂肪肝

    泥鳅皮冻干粉对CC14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欧阳敬禹袁毅郑佳贝尤祥宇...
    186-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腹腔注射CC14诱导建立小鼠肝损伤模型,研究了口服泥鳅皮冻干粉(LPLS)对肝损伤小鼠血清中肝功能标志物、肝组织中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肝组织的病理学、肝细胞凋亡水平、肝组织中抗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相关信号通路主要参与者mRNA与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口服LPLS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著改善CC14引起的小鼠肝组织病理性变化和肝细胞凋亡程度,显著降低肝损伤小鼠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活性,降低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在mRNA和蛋白水平分别上调其核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B淋巴细胞瘤-2(Bcl-2),下调其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和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因此,LPLS可通过调节氧化应激、肝细胞凋亡发挥肝脏保护作用.

    泥鳅冻干粉肝损伤氧化应激凋亡

    滇黄芩叶总黄酮的自由基清除及抑酶活性

    姚新成王皎骆瑞玲胡英...
    195-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滇黄芩(Scutellaria amoena)叶中提取黄酮类成分,经制备获得滇黄芩叶总黄酮(SALF),检测其含量,并考察了SALF清除自由基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胰脂肪酶活性的能力.结果显示,SALF中黄酮含量为492.1±15.5mg/g.SALF清除DPPH自由基(DPPH·)、ABTS自由基(ABTS·+)、羟基自由基(OH·)和一氧化氮自由基(NO·)的半清除率(SC50)分别为57.58±7.10、20.71±1.63、44.40±2.74、104.61±9.39 μg/mL.对酿酒酵母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Y)活性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228.6±4.61 µg/mL,对大鼠肠道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R)活性的半抑制浓度为128.4±5.83 µg/mL;对胰脂肪酶活性的半抑制浓度为22.41士 1.13 µg/mL.统计分析表明,SALF具有一定的自由基清除和α-葡萄糖苷酶、胰脂肪酶活性的抑制能力.

    滇黄芩总黄酮自由基清除α-葡萄糖苷酶胰脂肪酶

    龙脷叶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质量分析研究进展

    周有文黄晟鸿王峰王淑美...
    201-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龙脷叶为大戟科守宫木属植物,其叶片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等功效,是一味具有岭南特色的药食两用中药.龙脷叶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萜类、糖类及糖类衍生物、苯丙素类、甾体类、脂肪酸及其他类化合物.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龙脷叶具有止咳平喘、抗炎镇痛、抗氧化、抗过敏、抗菌等药理活性.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龙脷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质量分析的研究进展,同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龙脷叶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中草药药食龙脷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质量分析

    不同来源黄连花薹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及其物质基础

    孙婉春马冰馨王有为周高...
    213-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不同来源黄连花薹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及其物质基础,对不同来源黄连花薹(湖北省利川市味连、重庆市石柱县味连、四川省洪雅县雅连和云南省福贡县云连)乙醇提取物中总酚、总花青素、总生物碱、总黄酮及蒙花苷的含量进行检测,对其清除DPPH自由基(DPPH·)、ABTS自由基(ABTS·+)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酚与总黄酮含量以雅连花薹乙醇提取物中最高,分别为118.26±7.07 mg/g(以没食子酸计)和78.39±4.92 mg/g(以芦丁计);总花青素与总生物碱含量以云连花薹乙醇提取物中最高,分别为9.83±2.00 mg/g(以儿茶素计)和86.46士0.38 mg/g(以盐酸小檗碱计);利川味连与石柱味连花薹中总生物碱含量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来源黄连花薹乙醇提取物对DPPH·、ABTS·4和O2·-的清除活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雅连花薹、石柱味连花薹、利川味连花薹及云连花薹.蒙花苷对DPPH·、ABTS·+和O2·-的清除活性均较低,分别为4.88%~5.54%、12.17%~16.82%和11.37%~12.21%.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影响蒙花苷清除自由基活性的主要原因是蒙花苷给电子能力较弱,推测这是蒙花苷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活性贡献率较低的内在原因.

    黄连花薹药食同源蒙花苷自由基清除活性物质基础

    槟榔中4种酚类化合物的UPLC-ESI-Q-TOF-MS分析

    吴娇杜晓妍白启荣王雅妮...
    221-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ESI-Q-TOF-MS)分析方法,测定了不同产地(中国海南、广东、广西和越南、印度尼西亚)及批次的槟榔饮片中4种主要酚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显示:海南产3批槟榔饮片中的4种主要酚类化合物原花青素B1(2.476±0.090 mg/g)、儿茶素(3.379±0.108 mg/g)、原花青素B2(0.108±0.010 mg/g)和表儿茶素(0.454±0.015 mg/g)含量的均值最高,且相对稳定;中国广东、广西和越南、印度尼西亚产槟榔饮片酚类化合物含量均低于海南,且不同批次4种主要酚类化合物含量变化较大.本研究以多指标酚类化合物来评价槟榔饮片质量,可望为综合开发槟榔新用途提供参考.

    中草药药食槟榔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ESI-Q-TOF-MS)酚类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