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孙义良

月刊

1000-520X

WTXB@chinajournal.net.cn

027-87192147

430079

武汉洪山区珞喻路461号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类体育学术期刊,三次入选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AJ)、国际体育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1959年创刊,是我国最早的体育学术期刊之一。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以突出学术性、实用性为特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蓄,积极反映体育科学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学校体育现代化:国情、路径、课题与发展

    毛振明彭小伟胡庆山
    1-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论述,它是指导各条战线对自身发展理念、道路、经验、成果进行总结和展望未来发展的最精辟、最高屋建瓴的思想与方法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学校体育取得巨大成就,它的发展也是中国式的学校体育现代化,其发展路径与方法必然具有"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和"体育强国"的基本特征。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和"体育强国"的视角审视中国式的学校体育现代化,归纳出以下八个基本特征:党的领导性、困难艰巨性、素质教育性、公平全体性、民族文化性、改革创新性、终身基础性和竞体提高性。对中国式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国情背景、独特路径、面临课题和未来发展进行充分研讨,旨在丰富中国式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内涵,促进其更鲜明的特色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学校体育现代化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增强体质终身体育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体教融合竞技体育

    中国式学校体育现代化:面向课程主战场的学校体育发展之策

    刘昕郭庆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内含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学校体育现代化的题中之义,锚定学校体育课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着力点和命题对于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发展具有深刻指导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演进、经验探赜以及发展之策。研究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经历了初步开创、积极开拓、融合开阔三个主要阶段,在此期间积聚了丰富的课程改革经验,体现为发挥共产党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永葆课程现代化的先进性与可行性;锚定"人"的发展的逻辑主线,构建课程现代化的纵向价值逻辑;柔化社会与个人矛盾张力,形塑双擎驱动的课程现代化图式;从移植模仿迈向探索求新,深耕扎根本土的课程现代化路线。未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策略应聚焦于推进课程价值的迭代升级,凸显人口规模巨大优势;形成课程资源的纵深布局,满足全体学生美好生活需要;厚植体育课程的精神底色,促进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立体化传承;构筑体育课程高质量发展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中国特色体育课程发展模式,为促进全球青少年健康发展提供中国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学校体育体育教育

    中国式学校体育现代化中的"五育并举"

    查萍梁凤波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经四个发展阶段,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三育全面发展"拓展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这是中国教育在新时代面对人才培养的现实主题,是应对新征程中国教育的发展要求而进行的目标拓展和改革举措。研究发现,从中国式学校体育现代化的视角来看,"五育"中的体育是一个极具特殊性的教育和学科,它在功能上与德育、智育、美育及劳动教育有着深刻内在的结构性联系,因此它具有与其他"四育"可以深入融合共育的广泛可能性。鉴于推进"五育并举"过程中会遇到的结构性障碍与困难,分别提出了体育与其他"四育"并举并进的途径与方法,推进体育成为"五育并举"的主渠道、主战场和主力军。

    五育并举发展阶段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中国式学校体育现代化

    从技术赋能到整体重塑: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治理的模式重构、组织变革及推进机制

    李明许文鑫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从"技术赋能"到"整体重塑"的数字化进程被视为一个重塑多元主体治理关系及其能力的演变历程,对于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厘清了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治理的基本内涵及现存困境,重新审视了其模式重构的核心维度,深入阐释了其组织变革的动因特征,重点讨论了其推进机制的实践要素。研究认为:理念重构、价值重构、方式重构等形成模式重构的核心维度;管理思维转换、运行范式转换、决策方式转换等构成组织变革的动因特征;管理机制、考核机制、协调机制等为推进机制的实践要素。

    公共体育服务数字化治理全民健身大数据平台技术赋能

    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群体育公共服务跨域治理研究——基于长三角的考察

    邹俊峰陈家起高奎亭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群体育公共服务跨域治理格局,需要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的主体性作用。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逻辑归纳等方法,依据嵌入式治理理论提炼出涵盖能力、制度、关系、资源等四维嵌入要素的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群体育公共服务跨域治理分析框架。研究认为,当前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群体育公共服务跨域治理存在跨域治理专业能力有待加强,制度规范支撑有限,与政府、市场主体的关系尚需理顺,治理资源获取及整合不足等现实困境。基于对长三角三省一市篮球协会的考察,提出如下实践路径:提升跨域治理专业能力,拓宽组织参与可为空间;完善跨域治理制度设计,保障组织参与有章可循;政府赋权与市场支持相结合,增强组织参与外部推力;加大资源支撑与整合力度,提高组织参与服务质量。

    体育社会组织长三角城市群体育公共服务跨域嵌入式治理

    撕掉"标签":视障跑者的具身显现

    张忠石王智慧
    41-4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沿着身体的自然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主线,在"具身显现"的理论面向讨论中借鉴"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剖析视障跑者在日常世界中的身体呈现。研究发现,视障者渴望撕掉被社会贴上的"失能"标签和打破束缚自我呈现的边界,对身体再定义的过程表征了"不一的我"和"奋斗的我"的逐渐形成;视障者肉身性特征在一系列的"操持"和"整饰"的身体实践和策略下呈现出"意识反抗""认知转变"等更具复杂社会意义上的新身体;视障者在多重知觉互构与平等互动关系下,建立了不同于"视觉优越"的感官世界和社会融合的新秩序。分析这一"具身显现"动态过程及其蕴含的社会行为和关系,以期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语境下丰富身体社会学和运动社会学对"残损"身体的经验研究。

    身体再定义具身显现实践策略感官世界社会融合

    体育智能裁判系统对竞技体育的赋能、挑战与应对

    董新有杜宴林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人工智能与体育裁判结合的体育智能裁判系统对竞技体育产生了极大影响,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评估和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体育智能裁判系统对竞技体育的影响,旨在更好地实现体育智能裁判系统对竞技体育的助力。研究表明,体育智能裁判系统通过发挥辅助功能、替代功能和学习功能增强了体育裁判的精准性和公平性,提升了竞技者的竞技水平,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但其又存在着技术、价值和法律风险,给竞技体育带来了挑战。对此,应当通过功能论正确认识体育智能裁判系统的功能定位,以技术手段和规则体系弥补和消除其对竞技体育的反功能,更好地发挥体育智能裁判系统对竞技体育的作用。

    体育智能裁判系统竞技体育竞技规则体育价值功能论

    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成熟度模型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杨明崔琪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构建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8个典型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成熟度进行实证评价,发现:(1)目前在我国典型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中,除江苏江都运动护具制造产业集群之外,其他集群成熟度评价得分均>8,评价等级隶属于"较高",说明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进入到成熟阶段。(2)在集群组织生产成熟度、集群知识创新成熟度、集群社会网络成熟度、集群发展环境成熟度4个一级评价指标中,我国典型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的集群发展环境成熟度评分得分均>8,评价等级隶属于"较高",说明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发展环境普遍较优;集群知识创新成熟度得分均<8,评价等级隶属于"一般"与"较高"之间,说明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普遍较差并滞后于集群整体成熟度。(3)进一步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处于成熟巩固期向成熟创新期过渡的阶段。由此,提出我国培育世界级先进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的建议:合理把握发展时长,制定梯次发展目标;明确发展主体,发挥主体作用;制定合理战略,注重融合发展;注重驱动机制创新,设计多种实施路径。

    体育产业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成熟度模型评价指标评价方法

    凋敝与复兴:当代太极拳的传承困境与纾解之道

    李全海金玉柱刘军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代性演进中,太极拳表面兴盛,实则遭遇传承困境,出现传承异化、失范与物化等现象,主要表现在体系离散、功夫缺失、各自为政与受众结构失衡等方面。现代社会中钟表时间勃兴、社会浮躁、拳道舍本逐末、传承人及组织思维僵化等因素共同造就了这一凋敝之困境,也反映了时代精神的涣散。受工具理性的影响,部分传承人故步自封,习练者难以超越自身的认知,对太极拳越来越缺乏身体力行与系统觉知,难以感受其内蕴意义,处在浮躁之中,深层文化意义逐渐衰微甚至被消解。纾解太极拳传承困境可采取如下措施:(1)切实关怀传承人,助推功夫化传承;(2)强化组织化联合,促进赛事化传承;(3)打造太极拳名片,合理产业化开发;(4)深挖太极拳思想,夯实故事化传播。这些举措可以深度彰显太极拳的文化个性,促进其整全性发展和技道复兴,期许为中国式体育现代化贡献太极拳智慧与力量。

    太极拳太极拳传承传承异化传承人身体哲学技击艺术

    超重肥胖大学生24小时活动指南依从性及其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祝捷尚博睿周林刘华煊...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考察中国超重肥胖大学生24小时活动指南依从和心理健康问题(压力、焦虑和抑郁)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探究活动指南依从与压力、焦虑和抑郁之间的关联,以及特征自我控制是否在上述关联中起到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纵向前瞻性设计,对456名超重肥胖大学生完成两个时间点的数据收集,包含基线的自评24小时活动行为(身体活动、久坐及睡眠)和人口统计学变量,以及间隔2个月后的自评压力、焦虑和抑郁水平。结果:在24小时活动指南方面,男性、低年级以及父母教育水平较高的学生在活动指南方面的依从情况更好。女性以及高年级被试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压力、焦虑和抑郁水平更高。此外,活动指南依从反向显著预测超重肥胖大学生的压力、焦虑及抑郁水平。特质自我控制对24小时活动依从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未来应制定相关健康政策,采取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帮助中国超重肥胖大学生提高身体活动量、降低久坐、确保充足睡眠,进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24小时活动行为心理健康大学生肥胖自我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