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Journal Research on Modern Basic E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区域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上海市J区24所学校的调研分析

    胡庆芳朱远妃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聚焦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力,以上海市一个区的 24 所中小学校为调研样本,从教师的研究信念及态度、研究认识与理解、研究能力与方法、研究成效及成果、研究支持及保障5 个维度展开问卷的设计与调查,发现该区中小学教师普遍认同教育科研的价值,同时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研究力所包含的多种能力,但自我效能感不足,方案设计水平和成果产出质量有待提高,并且存在"重案例研究、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轻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的问题,同时还发现影响教师研究力的诸如学段、学历、职称等诸多因素.据此,提出加强教师研训、促进成果转化、优化科研环境以及健全评价体系等举措建议.

    区域中小学教师研究力影响因素

    "三力"课程的构建逻辑、课程框架与校本实施

    胡杰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指向核心素养的"三力"课程是促进学生个性化、教师专业化与学校特色化的必然行动."三力"课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遵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校育人目标—课程指向的核心素养—课程设计目标"的步骤,由基础学术力课程、领导发展力课程和综合创新力课程构成.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单元教学、深度教学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等多种方式.建立共识与价值认知、明确课程定位与目标、协同创新研制新方法、制订发展性评价体系,是未来提升"三力"课程的发力点.

    核心素养"三力"课程课程构建课程实施

    指向创新素养的"芯片科技教育"课程构建与实施

    王亦群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既是核心素养导向的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课程改革关注的重要领域.课程是创新素养培育的基本支撑,上海市位育中学针对"创新素养高阶需求支持弱,专门的创新素养培育课程开发不足,基于课程的创新素养培育融合不力"等问题,以"芯片"特色课程建设为抓手,系统建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形成了课程化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有效融合了学科教学和思政教育,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提升了教师课程开发及跨学科教学能力,也有效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创新素养普通高中"芯片"课程

    校本研修范式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应用

    金怡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校本研修成为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应对教育需求变化的重要途径.文章探讨了校本研修范式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应用,强调从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向教师主体学习的转变.通过对校本研修现状和面临挑战的分析,提出了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学—研—评—展"的实施路径,并分析实际案例,展示校本研修在促进教师理念更新、实践研究、评价反馈和成果展示等方面的有效性.

    校本研修教师学习研修范式构建

    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动向":问题与防范

    孙来勤范先佐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小学教师建设出现了"选调走"和"不用下"的"新动向".如不及时有效地防范,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将面临"结构坍缩化"和"信念异质化"的问题.为留住优秀师资,应实施乡村小学教师工资倍增和职称自然晋聘计划;应创新乡村小学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入口、出口、编制、班额等方面的改革,优化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应实施乡村教育自信提振工程,增强乡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内生动力.

    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新动向

    乡村教师何以卓越——面向乡村的卓越教师教育课程构建

    乔晖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教育课程定位规划、优化机制与范式重构是促进乡村卓越教师可持续专业发展的基石.创造性地开展面向乡村的卓越教师教育课程的相关行动研究,能够为乡村教师培养提供范例.为解决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深植难、乡村教师培养机制相对割裂分散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应重构面向乡村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开发人文关怀、文化浸润、能力生成系列课程,以"大学—政府—乡村学校"为共同体实践路径,形成"引领、助力、提升"研修机制.

    乡村教师教师教育课程建设

    这些乡村老师靠什么赢得了社会认同——基于"荆楚乡村好老师"事迹的质性研究

    赵永勤
    3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身份认同是当前乡村教师发展的核心问题,已有研究偏重乡村教师自我身份认同而忽略社会认同,尤其缺乏对什么样的乡村教师更易赢得社会认同的研究.对"荆楚乡村好老师"事迹报道进行扎根理论分析发现,教育爱的情感特质及家校沟通、教育内容统整、适应性教育三类行为特质是其共有特质.由此得到启发:以社会共情素养为基础,培养乡村教师深厚的教育爱;以家校共育理念为基础,强化乡村教师家校沟通与协同实践;以乡村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乡村教师优化教育内容;以适应性专长为核心素养,培育高素质专业化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社会认同荆楚乡村好老师质性研究扎根理论

    中西部地区教师培训的理论框架及实践路径

    张涛张文强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在对口支援的中西部地区进行了教师培训实践探索和行动研究,本着提质增效的目的,尝试建构教师行为改变理论体系,建立具体的行为目标和反馈机制,促进教师理论学习与实践行为转变,重构教师培训范式,以此助力中西部地区教师队伍高质量、专业化发展.

    中西部地区教师教师培训行为改变理念

    外部支持与教师职业倦怠关系的元分析:自我效能感的部分中介作用

    陈宁唐甜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发展资源理论,以 24 篇原始文献为样本,运用元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分析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外部支持的相互作用及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结果发现:自我效能感与教师职业倦怠存在显著负相关,二者关系受性别、年龄等变量的调节;外部支持与职业倦怠存在显著负相关,二者关系受性别、年龄等变量的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外部支持也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元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发现,外部支持不仅直接影响职业倦怠,而且通过自我效能感产生间接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元分析

    李吉林"行动学习模型"实践建构及成因解析

    魏本亚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吉林是一位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家.其围绕儿童语言学习难点开展了 10 年实验,建构了情境教学行动学习模型;发现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建构了情境教育行动学习模型;发现儿童学习课程与儿童需求脱节,建构了情境课程行动学习模型;发现儿童认知与情感脱节,建构了情境学习范式.李吉林的成功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外因整合助推实现了一位教育家的成就.

    李吉林情境教育行动学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