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教育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教育科学
现代教育科学

刘黎莉

双月刊

1005-5843

lyyang0213@sina.com

0431-85383926

130022

吉林省长春市湖波路65号

现代教育科学/Journal Modern Education Science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立足吉林、面向全国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期刊。本刊发表了大量价值颇高的学术理论文章和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工作研究文章,已成为吉林教育科学研究的窗口和主要阵地,并辐身全国,为繁荣高等科学研究,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逻辑机理、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

    马闯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好红色资源……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中形成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是助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育人资源,与"大思政课"建设内容天然同源、精神高度契合、目标追求一致.把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有助于教师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有益于学校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体系和高质量发展.因此,在"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可以通过红色文化+课堂教学、红色文化+田野考察、红色文化+数字赋能进一步提升"大思政课"建设效果,增强理论厚度,拓展实践广度,提高育人效度.

    红色文化大思政课教育改革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

    赋能学校科层制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白卉王光强曾国权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赋能学校科层制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采用赋能学校科层制量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和工作意义量表对1 12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赋能学校科层制、教师工作意义感与教师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赋能学校科层制与教师工作意义感呈显著正相关;教师工作意义感在赋能学校科层制与教师职业倦怠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教龄在以教师工作意义感为中介的赋能学校科层制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调节中介模型的前半路径,即随着教龄增加,赋能学校科层制对教师工作意义感的正向预测作用呈降低趋势.研究结论为建立健全赋能学校科层制,有效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具有参考意义.

    赋能学校科层制教师职业倦怠工作意义感教龄内部机制

    基于CDCP模型跨界教研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路径

    杨玉倩刘阳何爱晶
    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界教研共同体是促进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当前跨界教研共同体主要服务于职前教师培养,难以调动中小学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本文引进澳大利亚课程协同设计(CDCP)模型论证了大中小学教师在共享目标、场景、角色、课程、教学对象等要素的驱动下,构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三空间",推动大中小学教师深度合作.此外,结合CDCP模型与课程开发的情境模式为大中小学跨界教研共同体的实施提供具体可操作化的路径,也为跨界教研共同体的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课程协同设计(CDCP)模型跨界教研共同体教师合作课程设计

    数字化赋能教师数字素养的实现逻辑——基于中国古代哲学"道法术器"的视角

    秦波王俊程宗琴燕周如川...
    9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教育数字化的演进中,教师的数字素养扮演了关键角色.通过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应对数字教育改革带来的挑战.运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法术器"框架及其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以"道"确立教师数字素养的顶层追求与认知意识,以"法"建立教师数字素养的制度保障与伦理规范,以"术"关注教师数字素养的关键要素与信息加工,以"器"实施教师数字素养的基本前提与知识技能.然而,当前存在迷道、失法、难术、短器等现实困境,限制了数字化赋能对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因此,要专注研究数字化在赋能教师数字素养方面的路径探析:一是育人之道,积极践行教学相长;二是原则之法,构建数字伦理制度;三是创新之术,培养数字加工能力;四是工具之器,加强数字技能实践.

    教育数字化教师数字素养路径探析道法术器

    巴赫金对话理论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阅读教学研究

    赵欣欣
    97-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学语文单元整体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对促进人类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小学语文单元整体阅读教学的本质被遮蔽,导致教学中"自我"与"他者"的主体间性、师生的前理解与对话、阅读鉴赏与阅读创造等关系出现失衡.巴赫金对话理论从哲学视角阐释了主客一体的主体间性关系,澄明了小学语文单元整体阅读教学的对话本质.为此,小学语文单元整体阅读教学中,教育者要积极构建"自我"与"他者"教育共同体、创设"理解与对话"的教学情境、开发"鉴赏与创造"一体化的文学单元整体教学,通过一系列策略弥合内容结构化的失衡关系,在动态、开放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凸显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本质.

    对话理论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对话关系鉴赏与创造

    ChatGPT热潮下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引导

    李保玉何丽梅
    105-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ChatGPT在高等学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促进了大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转变,优化了学习环境,拓宽了学习视野,创新了学习方法,重塑了学习关系,但也面临着在人工智能依赖状态下大学生主体性异化、知识获取异变、师生交往疏远、学习体验减退的问题与风险.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需要从以下 4 个方面对大学生及其学习活动加以教育引导:坚守育人本位,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转变学习理念,走向知识创造;革新学习范式,指向深度学习;深化学习体验,转向生命交流.

    ChatGPT学习方式异变学习体验大学生

    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话语能力提升的三重维度

    张军
    113-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关键主体,面临着"说什么"和"如何说"的关键问题.该问题不但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实效,更影响着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质量.话语能力的提升与否不仅涉及教师能否进行合乎语义的规范表达,而且还要看教师是否对自身的话语有批判意识、能否看到话语背后的权力等社会因素.教师话语能力的提升基于以下 3 个基本维度:权力保障是话语能力提升的现实基础,知识生成是话语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话语表述是话语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新时代思政课话语能力教师高校

    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机理分析

    陈志雄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与情感能力源自美国,并在欧美国家迅速发展,由于其进入中国教育领域的时间较迟,与中国现有学科教学整合的机理还有待深入探讨.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融入中职语文教学是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在中职学科教学领域的本土化转化.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同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具有其理论的相似性与关联性.两者在育人理念方面具有共同导向,在育人目标方面具有一致性,在育人内容方面具有联系性,在育人方法方面具有互补性.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同中职语文教学在育人理念、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育人方法等方面,具有相互衔接的内容基础.遵循理念、目标、载体、机制的设计流程,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路径分为:共通育人理念,共创育人目标,共建育人载体,共造育人机制.

    社会与情感能力中职语文教学育人理念育人目标育人内容

    学科规训视域下学科交叉发展的现状、桎梏与进路——以教育学科为例

    杜今
    129-13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规训对教育学科交叉发展的桎梏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一是以理论为中心,二是以学科为中心,三是以圈层文化为中心.教育学科交叉的实现要从学科规训的藩篱出发探讨突围之路,从"理论中心"走向"育人实践导向"、从"学科中心"走向"实际问题导向"、从"可算度至上"走向"学术自觉导向",从"为教而教"走向"为独创性而教",并立足于学科交叉教育和学科交叉研究两方面来推动突破.

    学科规训教育学科交叉育人实践导向实际问题导向学术自觉导向

    走向平衡、力行和至善的审美教育——兼论当代审美教育的发展路径

    麻鑫乐张新海
    13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审美教育在当今时代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是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审美教育是在美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感知美的教育,并最终指向行为美的呈现.同时,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和德育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为了避免出现对这些概念的歧义,在探析审美教育相关概念的基础之上,应当把握当代审美教育的应然之态,即审美教育应是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教育、"美心"之教育和"非功利化"的行为教育.继而,追寻审美教育的"平衡""至善""力行"之美的价值导向.最后,为促进当代审美教育的健康发展,应破除审美的学科化怪圈,设置合理的非功利性的评价机制,推行"知行合一"审美教育实践,厘清和平衡教育中的育美和育德.

    审美教育知行合一价值导向素质教育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