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医药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

王群

双月刊

1673-6281

zyywh@126.com

021-51323038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蔡伦路1200号

中医药文化/Journal Chinese Medical Culture
查看更多>>《中医药文化》由原《医古文知识》改名而来,从2006年起出版发行,本刊的办刊宗旨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精粹,提升中医药工作者学术素养,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以中国文史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等为主要内容,探求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交流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发扬中医医德伦理,传播中医药知识。提高对中华优秀文化的鉴赏水准和自身的文化素养,成为雅俗共赏、格调高雅、国内唯一一本研究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医药名词术语翻译与汉英词典编撰史实钩沉——李衍文教授访谈录

    苏红王银泉
    97-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医翻译家欧明教授及其团队投身于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及汉英词典编撰,历经 20 余载,编译了一系列沿用至今的汉英中医辞书,其中《汉英中医辞典》在中医药翻译和对外交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中医药国际传播和中医药名词术语国际标准的制定做出了贡献.作为欧明中医翻译团队的主要成员,李衍文教授参与了欧明教授领衔的中医药双语词典编撰的全部工作.为了抢救性记录和挖掘整理我国中医药翻译史上的这一段重要历史,对李衍文教授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涉及欧明团队的中医汉英双语词典编撰的缘起和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医药国际合作中的作用、"北谢南欧"的学术影响、中医药的翻译方法和原则、中医药翻译过程的译者分工协作、中医翻译与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以及新时代中医外语人才和翻译人才培养.访谈意在总结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中医药翻译与国际交流的成效,探讨新时代我国中医药翻译原则与策略,推动构建中医药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提升中医药翻译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让中医药文化助力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汉英辞典欧明李衍文国际传播

    19世纪早期传教士中医海外译介活动考察——以马礼逊《华英字典》为中心

    刘帅帅朱慧莲
    107-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19世纪早期来华传教士马礼逊编撰的《华英字典》是世界上首部汉英英汉词典,译介了中国政治、历史、地理、宗教、医药等方面的内容,堪称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通过《华英字典》文本内的中医译介概况、译介动因、译介特色及译介影响等内容探讨马礼逊的中医海外译介活动,以期为当代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提供有益借鉴.

    中医对外译介传教士马礼逊《华英字典》

    17-19世纪西人眼中的中医针灸

    郭宇婷张庆彬
    118-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17-19 世纪是欧洲人对中医针灸进行探究的起始阶段,也是中西医学体系、文化信仰展开碰撞、对话的阶段.这一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医生以及来华传教士是中医针灸西传的主要译介主体,他们发回欧洲的书信、报告、译作等共同构成了西方针灸知识的主要来源.西人对针灸的态度随着社会发展、文明强弱等因素逐渐发生改变,由最初接触针灸产生的惊奇、赞叹转变为质疑、嘲讽.探究中医西传初期西人眼中的针灸形象及其对针灸态度产生变化的原因能够为当今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带来启示.

    针灸传播译介史东西文化交流

    曾国藩病证与养生观点浅析

    潘志强
    126-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曾国藩家书》和《曾国藩日记》为蓝本,从医学视角梳理困扰曾国藩一生的主要病证及其养生理念.研究发现,曾国藩素体怕热、易疲倦、不寐、盗汗,其体质倾向于阴虚质或气虚质或气阴两虚质.皮肤疮癣是困扰曾国藩一生的最主要病证;青年时期因身心压力诱发了耳鸣;中老年后深受目疾与早衰的影响,突出表现为疲乏、目蒙、尿频、眩晕等肝肾精血亏虚证.养生方面,其主张规律性饮食与作息、调节情绪的自然法道养生观,反对以药补体、以药养生的方式.曾国藩一生的病证与养生观点可为个人健康管理提供启示.

    曾国藩中医药养生病证《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日记》

    汉唐时期胡麻与宗教、养生风气的互动

    郭幼为
    135-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唐时期,先民对胡麻的认识和利用涉及服食辟谷、药食两用、延年致仙等方面.服食辟谷方面,胡麻的服食风气延展至唐,使得胡麻饭成为唐人的美味珍馐;药食两用方面,汉唐时期胡麻在食用的基础上,其疗病祛疾的范围呈扩大趋势;延年致仙方面,以胡麻为仙药可能与魏晋时期服食风气益兴、道家饵食胡麻来养生修身有关.一粒亦药亦食的胡麻,因与当时的服食风气以及宗教相关联就具备了多重属性,值得藉此追本溯源,探究医药背后的文化因子,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

    胡麻服食辟谷药食同源养生延年汉唐时期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用酒史述要

    李文丽刘红宁张高传
    141-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酒与中医药关系密切,二者渊源可追溯到甲骨文时期.随着酿酒技术的提升和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历代医家对酒的认识和利用愈加全面,用酒成为中医药一大特色,主要分为制作药酒和中药酒制两方面.通过汇总历代医家对不同酒的性味归经和功效认识,归纳历代本草方书中收录的药酒制备方法及其功效主治,整理各类中药酒制法的出现时期和炮制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中医药如何古为今用、守正创新、科学用酒提出思考与建议,为发挥酒在人类健康事业中的积极作用提供支持.

    药酒中药酒制历史沿革

    19世纪《医林改错》脏腑知识的生产、流播与接受

    陈红梅
    15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近代西医人体解剖知识大量传入前,《医林改错》中的脏腑知识曾是中国传统身体范式中探究人体结构知识的重要内容.这些知识在19世纪随着《医林改错》的生产、流播与接受,逐渐参与到中西医人体解剖知识的对话中,促进了世界中西医学文化的交流与我国中西医汇通学派的形成.在近代中医人体解剖知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中,该书可谓一部启民智、开新知的经典之作,直到今天也值得我们从书籍文化史角度对其进行重新审视.

    《医林改错》王清任脏腑知识传统中医书籍史

    必要的张力——近百年来中西医之辨

    龚鹏才清华江岩
    161-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百年的命运多舛,由表到里都发生了重大变迁.中医学中的古今、中西、体用、新旧之辨是文化大讨论的一部分,其辩论的议题在文化大讨论中都可以找到引子.以上不同方面的辩论是联通的,一定条件下彼此之间可以互换,在进化论的中介和引导下贯穿于中医近代史中.古今、中西、体用、新旧之间的张力让中医学持续受到关注,在批评中螺旋式进步.中医学最终经受住了冲击,找到了平衡,逐步完成了近代向现代的转型.

    中医学中体西用古今之辨中西之辨新旧之辨

    科学化作为方法"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从民国时期科学对中医的改造谈起

    张兴
    170-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化作为改造中医的方法,提出了"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两个问题.前者是回答中医为何接受科学的改造,后者则是讨论科学对中医改造的可行性.民国时期,在"科学化"的推动下,中医走向改造之路.通过探究发现,长期流行的"废医论"、1929 年的"废止中医案"以及民国官方对中医的规制,使科学对中医的改造成为可能.有关科学改造中医的可行性问题,民国学界呈现出三种观点:不须科学化、可以科学化以及不可科学化.虽然这三个观点各有道理,但都存在缺陷,始终无法达成共识,其根源是科学观的差异与片面性导致的.

    中医科学化民国时期改造科学观

    越南《南药神效》对中医防治瘟疫的受容研究

    杨丽娜李几昊胡剑鸿
    17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药神效》是一部现存于越南的汉文古医籍,在越南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南药神效》的"瘟疫篇"提供了一份真实反映古代越南防治瘟疫思路的医学史料,其防治瘟疫重视"扶正驱邪",强调人体"正气"的重要作用,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容易普及"特点.通过与中国医学典籍相比较,考证《南药神效》防治瘟疫思想的来源.可见其对瘟疫发病条件、邪入途径、预防及治疗方法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移植和借鉴,这种"域外接受"形式使中国医学宝贵的防疫经验在更广的范围内惠及汉文化圈的民众,也反映了中国古代防疫思想在越南特定地域和环境下的传播和发展.

    《南药神效》瘟疫越南汉籍中越比较受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