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徐晓光

季刊

1674-621X

Ystxk2009@163.com

0855-8558958

556011

贵州省凯里经济开发区开元大道3号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Original Ecological National CultureCHSSCDCSSCI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立足贵州、推介西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反映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成果,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集产、学、研一体化的试验试点期刊。 读者对象:国内有关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关注民族民间文化事业的国内外科研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峡两岸文化融合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

    陈支平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海峡两岸历史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看,台湾地区的社会文化深深受到中国大陆特别是福建沿海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台湾地区的社会文化是福建沿海社会文化的复制版,所以从整体上看,我们称台湾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移民社会及其过程所形成的文化共性与地域差异性,也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东南文化、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另一方面要看到台湾地区特殊的历史背景、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战后美国及西方文化对台湾的影响,这使得今日台湾文化与东南文化存在某些差异.我们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种共通性和差异性,才能更好地推动海峡两岸的文化融合.

    海峡两岸中华文化文化认同

    山地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以加榜梯田考察为例

    麻勇恒骆科俊吴文华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在本质上是资源盘活及资源价值的变现,而资源盘活是发展的问题起点.拥有丰富资源却缺失让资源价值得以变现的产业植入,必然导致资源闲置或资源低效益利用.从江加榜梯田的个案表明,山地生态农业目前还存在产业单一、技术含量低、生产劳作条件差、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致使劳力不足以及农产品价格低,市场空间窄小等不利因素.面临这样的发展困境,只有对山地生态农业产业链进行升级打造,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才能发挥以梯田为代表的山地生态资源优势,进而为山地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找到可行的路径依托.

    山地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加榜梯田资源盘活农文旅融合

    乡村治理背景下民族地区民事纠纷非诉解决机制检视

    李卫国冯晓煊殷耀德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各地人民法院包括民族地区基层人民法院受理民事纠纷案件的数量一直居高不下,司法审判工作面临比较严峻的挑战.案件积压,给民族地区社会团结与和谐稳定的局势带来不小的压力.为了有效缓解民族地区基层人民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应当发挥非诉解决机制的作用来分流案件和及时化解冲突.目前我国民族地区民事纠纷非诉解决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如自力救济机制存在失序与无效现象,社会救济机制缺乏应有的法律及政策支持,行政救济机制在处理民事纠纷上不具有终局性导致作用范围有限等,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该论文通过文献分析、比较分析和法理分析等方法,对非诉解决机制的发展完善提出了对策建议,包括强化自行协商和解的效力、健全调解与仲裁制度、扩大行政救济机制作用范围等,从而更好发挥非诉解决机制在分流化解纠纷、减少法院案件数量、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平安稳定方面的功效,通过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水平,助推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

    非诉解决机制乡村治理民族地区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的中国乡村精英变迁历程、逻辑与展望——兼论乡村振兴中乡村精英主体的发展变化

    罗晓
    2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积极引导乡村精英投身乡村振兴,是人才得以回归的重要途径.研究传统社会中乡村精英的变迁历程,对回答当今社会"谁来治村""怎样治村"的问题可以提供历史镜鉴.通过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对乡村精英治村的变迁历程进行分析,将乡村精英主体的变迁历程划分为传统时期、混战时期、集体化时期、后集体化时期以及新时代五个阶段,揭示不同时期乡村精英与制度的关系,可以对"谁来振兴乡村"提供一种制度自信.

    乡村精英乡村振兴历史制度主义基层治理

    成瘾性食品的具身化逻辑——基于出租车司机普嗜槟榔的田野调查

    张恩迅
    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瘾性食品日益流行,基于出租车司机普嗜槟榔的田野调查,借助饮食人类学视角与具身化的理论工具,考察了"瘾"在出租车司机中的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研究发现,槟榔成瘾既不是一种单纯的生理或心理疾病,也不是简单的社会建构的结果,而是在劳动身体、社会身体、技术身体、医学身体等不同维度的身体动态互动与结构互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身体实践与具身体验.通过分析槟榔成瘾的具身化逻辑,旨在丰富国内人类学的成瘾研究.

    具身化成瘾性食品饮食人类学

    饮食与地方的具身:以委国客的汤为例

    冯舒欣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具身于人,而人迁移时的饮食变化是两地相遇互动的显现.对委国客的汤进行观察,不仅能为移民饮食研究补充具身维度的分析,也能为思考饮食、地方与身体的关系提供动态跨域时空的样本."地方"不仅是一系列地理气候、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等特征的集合,也是该地区历史上诸多要素的互动过程.以委国客的身体为媒介,恩平和委内瑞拉两地的饮食习惯及其背后沉淀的地理气候、历史变迁与文化观念持续相遇互动,互动显现在汤的变化中.为安抚身体与合理化饮食选择,委国客把食材挪动到家乡饮食分类体系的另一类别之中,重新与具身经验相关联.

    广东汤委国客移民饮食具身地方

    边界与共享:基于临潭多民族社会饮食文化的考察

    张梅梅巫达
    6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饮食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渗透着社会文化不同的面向.临潭历来为多民族汇聚之地,各民族的饮食成为最被凸显的文化再现与其聚居分布的位置、人口的迁移和对外接触的历史有密切关联,此种情境下,饮食经常是表现社会集体性与传达群体意识的主要媒介,人们对饮食的选择也潜意识地区辨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民族间的长期互动使临潭饮食的形成无疑是更加动态、包容的物质.同时,各民族的饮食禁忌在规范和强化不同人群之间的界限时,饮食的共享也阐明了文化的交融现象.

    临潭饮食边界共享多元文化

    随势应变:清代云南武定暮连土司统治的构建与调整

    马楚婕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云南武定暮连土司经历了王朝更替、改土归流、地方起义等一系列变局后,仍旧保持着对当地的实际控制权.通过解读现存档案史料,可知暮连土司在社会转型中,通过积极拥护朝廷政策、塑造祖先身份、调整生存方略,从而获得了官方和土民的认可,稳固了地方统治地位,这种随势应变的态度与方式是其得以长期存续的重要因素.对暮连土司的个案研究有助于了解基层土司的自我认知与能动选择,并且增进对边疆民族地区由"化外"转为"化内"的内在机制和复杂过程的理解.

    清代暮连土司基层治理地方档案

    民族交融视域下的清代广南祈雨文化初探

    农颖
    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祈雨是一种传统文化行为,中国各民族大多有其独特的祈雨文化.不同民族祈雨文化的交融是民族文化交融的生动案例.清代,地处中越边界的云南广南地区,随着国家统治的不断加强,出现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进一步交融的趋势.从祈雨文化交融的层面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原祈雨文化通过官员的一系列活动在广南不断深入传播,二是广南当地原有的祭龙树祈雨习俗以及与祈雨有关的民间故事,不断吸收中原的祈雨文化因素.最终,形成广南当地的祈雨文化与源自中原的祈雨文化交融与并存的局面.

    清代广南祈雨文化民族交往

    晚清土默特蒙古社会的户籍赋役制度与立嗣承产纠纷

    田宓吕洪婷
    94-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朝通过"户"管控蒙古社会,实现赋役征派."户"是"壮丁"与"土地"的结合.为了赋役承应的延续性,每户都必须有壮丁不断承受家产.这就使户籍赋役制度和家族立嗣承产发生联系.蒙古人在初次分配财产之后,其家产在最初登记的"户"的后世子孙中不断承受.一般是族中分门析分家产,并以合同分单的形式加以约定.但由于家族族人的竞夺、蒙旗官吏的觊觎,立嗣承产的过程有时演变成旷日持久的抢夺战.每当纠纷发生时,清廷关于户籍赋役和立嗣承产的法律规定,就成为各方人士竞争与协商的主要依凭和谈判策略.

    户籍赋役立嗣承产蒙古社会土默特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