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语文教学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语文教学与研究
语文教学与研究

晓苏

月刊

1004-0498

ywjy@mail.ccnu.edu.cn

027-67867086

430079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语文教学与研究/Journal 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强化理论色彩、突出探索意识、推动教育。扩大阅读视野、加强写作训练、迎接语文考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单元教学视域下的大问题设计

    郑建周
    9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课标理念下,大单元教学是落实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大问题"是实施大单元教学的重要抓手,指向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大问题"设计要具有向心力、驱动力、整合力、发展力,指向学生学习的真实性、实践性、综合性.围绕大问题设计,本文将着重阐释三个问题:准确认识大问题,大问题设计原则和大问题设计导向.

    大单元大单元教学大问题

    统编版初中教材鲁迅作品群文阅读的三个开展角度

    周小霞
    10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群文阅读近年在我国兴起,它更关注学生阅读数量和速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新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里有七篇鲁迅的作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带领学生对其写人记事的六篇文章进行群文阅读,在横向与纵向对比中探求异同,并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逐层深入地剖析每篇作品的主题,从而更深入和全面地了解鲁迅的成长历程和理解他作品里蕴藏的深刻情感.

    群文阅读统编版语文教材鲁迅作品写人记事

    深度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宗兴峰
    10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度阅读强调读书要投入,强调细读精思;强调以培育系统思维为目标;强调合作探究.目的是让学生在交流和比较中实现阅读的反思和提炼,即防止阅读上的杂乱浅略,过程中强化体验,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实现与文字的对话,探求文字的本质,读出意旨、意味、意境,使学生在读书中提升思考和逻辑感悟能力.

    深度阅读阅读思维自主合作

    依体定教: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怜悯是人的天性》教学手记

    陈婷
    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依体定教为理论基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来展开教学思路,通过《怜悯是人的本性》的驳论文文体,到重构"驳论逻辑学习任务群",再到落实单元学习任务的驳论文写作,从"读透"一篇文到"读透"一类文再到"会写"一类文,从而真正地做到"能教""会教"到"能写""会写",不仅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写作能力,更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运用能力,做到真正把教学任务与学习任务落实到位.

    依体定教驳论逻辑整体思维思维品质

    文学类文本阅读"随文设题"的高频考点及备考

    尹杰
    116-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文设题是近年来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考查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如果还停留在知识化、套路化的经验中答题难免会事倍功半.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随文设题的高频考点,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备考策略,将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助力学生取得良好成绩.

    文学类文本阅读随文设题高频考点备考策略

    初中语文教师教育写作的价值、困境与路径

    徐雪华
    12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初中语文教师教育写作可以帮助教师深度审视自身教育生活,实现教育经验和规律的自我构建,做到"实践"与"研究"并进,从而促进其专业发展.然而,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育写作上都面临"难以捕捉教育情境中的写作问题""难以实现写作内容的创新""难以实现对经验的提炼与表达"的困境,需要明晰写作导向、搭建写作支持体系、丰富写作活动载体,从而不断提升教育写作能力.

    教育写作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标点:语言的重要机体——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教学实践

    朱婷
    126-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发挥"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基础性作用,须在阅读文本中关注作者的创作规律.那些承载着作者意志与情感的标点,是理解语言文字运用与规律的重要切入点.教学中关注标点,从标点上着眼,可能也会发现语言文字中的另一番世界.

    标点语言建构与运用教学实践

    叩问魂灵 疗救生命——重塑自"我"唤醒人性改写祥林嫂的悲剧

    杜春燕田飞虎
    129-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认为小说必须是"为人生"的,要能"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结合作家写作的主旨,本教学设计以拯救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为最终课堂指向,重新设计"我"与祥林嫂之间的对话,探讨"我"如何拯救祥林嫂;绘制曲线图,梳理探究祥林嫂人生重大变故与社会环境的共生互动关系;发挥想象,编写独白,探究祥林嫂悲剧命运与性格的关系;重塑自"我",创作对话,理解作者疗救生命的创作主旨.教师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着力于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叩问疗救重塑祥林嫂悲剧

    《孤独之旅》:少年成长的心理画像

    韦涵诺
    137-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孤独之旅》是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运用叙事学分析《孤独之旅》的叙事特点,从心理批评视角解析少年"成长"主题的内涵,进而从教材视角分析课文的育人价值.通过三个层次的递进分析,发现《孤独之旅》再现了少年成长的真实困境,刻画了少年重建自我的心理发展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需关注这一价值,引导初中生自我审视并应对成长问题.

    孤独之旅少年成长初中语文心理批评

    论语文"审美品位"的界定

    孙娜
    147-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语文课程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审美""审美品位"在语文课标中出现了不下百次,但并没有得到准确的定义,本文尝试对其进行界定,区分了"审美品位"和"审美品味"的不同,并梳理总结了课标中对"审美"的具体要求.主张言、象、意之间的矛盾关系构成了语文学科的两大审美对象——语义是语文学科审美的最小单位,语言形式是语文学科审美的基本形式.

    审美品位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